..續本文上一頁巴利聖典協會南傳英譯本相對經文此處作(He sees by right insight, as it really is, continual becoming from a certain sustenance, and seeing that in this way, because of resulsion at continual coming to be from a sustenance, because of its fading away and ceasing, he becomes free, grasping at nothing. From the ceasing of a certain sustenance, that which has come to be is liable to cease ─ thus he sees by right insight as it really is, And seeing that in this way, because of revulsion at that which is liable to cease, because of its fading away and ceasing, he becomes free, grasping at nothing. Of such, lord, is the man who has “mastered well the truth of things.”)(比丘藉由正確如實地觀照,他察見由于食而有不斷的生起,如是察見之後,因爲對這由食而不斷生起的事物感到厭嫌,也因爲這由食而不斷生起事物的逐漸消失、息滅,他得到了解脫,無所執著。比丘藉由正確如實地觀照,他觀察到由于食的息滅,那由食生起的事物就一定會息滅,如是觀察之後,由于對這一定會息滅的事物感到厭嫌,也由于這終會息滅的事物的逐漸消失與息滅,他成爲一位無所執著的解脫者。世尊啊!像這樣的比丘就是已了知諸法實相的聖者。)
叁四五、本經敘說佛以十種叁法,爲諸比丘說法。一、老、病、死。二、貪、恚、癡。叁、身見、戒取、疑。四、不正思惟、習近邪道、懈怠心。五、失念、不正知、亂心。六、掉、不律儀、不學戒。七、不信、難教、懈怠。八、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九、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十、無慚、無愧、放逸。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叁種現象是世間人所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的事兒。是那叁種呢?就是衰老、生病、死亡。假如我們世間沒有這叁種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的事兒,如來、應供、等正覺也不會在這個世間降生,世間衆生也將不會知道有如來、應供、等正覺的知見,以及他所說的正法、律儀。正因爲這個世間有衰老、生病、死亡叁種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的現象,所以如來、應供、等正覺才會降生在這個世間,而世間衆生也才知有如來、應供、等正覺的知見,以及他所說的正法與律儀。
由于有叁種現象沒有斷除,所以就無法遠離衰老、生病、死亡。是那叁種現象呢?就是貪欲、瞋恚、愚癡的習氣。又由于有叁種現象不斷除,所以就無法遠離貪欲、瞋恚、愚癡。
是那叁種現象呢?就是對自身執爲實我的『身見』、迷取非理戒禁的『戒禁取見』、對于真理懷著猶豫不決的『疑見』。又由于有叁種現象不斷除,所以就無法遠離身見、戒禁取見、疑見。是那叁種呢?就是不能正確思惟、習近于邪道,及有懈怠之心。又由于有叁種現象不斷除,所以就無法遠離不正確思惟、習近于邪道,以及懈怠之心。是那叁種現象呢?就是失去正念、不正知、心散亂。又由于有叁種現象不斷除,所以就無法遠離失去正念、不正知、心散亂。是那叁種現象呢?就是掉舉(令心高舉不得安靜之煩惱)、不守律儀、不學戒。又由于有叁種現象不斷除,所以就無法遠離掉舉、不守律儀、不學戒。是那叁種現象呢?就是不信、難教、懶惰。又由于有叁種現象不斷除,所以就無法遠離不信、難教、懶惰。是那叁種呢?就是不想拜會聖者、不想聽聞正法、常找別人的缺點。又由于有叁種現象不斷除,所以就無法遠離不想拜會聖者、不想聽聞正法、常找別人的缺點。是那叁種現象呢?就是不知恭敬、說粗暴話、習近惡知識。又由于有叁種現象不斷除,所以就無法遠離不知恭敬、說粗暴話、習近惡知識。是那叁種現象呢?就是無慚、無愧、行爲放縱。這叁種現象不斷除的話,那麼就無法遠離不知恭敬,說粗暴話,習近惡知識。
爲什麼呢?因爲衆生一旦無慚、無愧,就會行爲放縱;行爲放縱,所以就不知恭敬;不知恭敬,所以就會習近惡知識;習近惡知識,所以就不會想去拜見聖者、不想聽聞正法、經常找別人缺點;經常找別人缺點,所以就導致不信、難教、說粗暴話、懶惰;由于懶惰,所以就導致掉舉、不守律儀、不學戒;由于不學戒,所以就導致失去正念、不正知、心散亂;由于內心散亂,所以就導致不能正確思惟、習近于邪道、懈怠心理;由于有懈怠心理,所以就導致身見、戒禁取見、疑見;由于對真理産生疑見,所以就無法遠離貪欲、瞋恚、愚癡;由于無法遠離貪欲、瞋恚、愚癡,所以就不能遠離衰老、生病、死亡了。
由于能斷除叁種現象,所以就能遠離衰老、生病、死亡。是那叁種呢?就是貪欲、瞋恚、愚癡。這叁種現象斷除後,就能遠離衰老、生病、死亡了。又由于斷除了叁種現象,所以就能遠離貪欲、瞋恚、愚癡。是那叁種呢?就是身見、戒禁取見、疑見,這叁種現象斷除後,就能遠離貪欲、瞋恚、愚癡了。又由于斷除了叁種現象,所以就能遠離身見、戒禁取見、疑見。是那叁種呢?就是不正確的思惟、習近于邪道、生起懈怠的心理。這叁種現象斷除後,就能遠離身見、戒禁取見、疑見了。又由于斷除了叁種現象,所以就能遠離不正確的思惟、習近于邪道,以及懈怠的心理。是那叁種呢?就是失去正念的心、不正知、散亂的心。這叁種現象斷除後,就能遠離不正確的思惟、習近于邪道,以及懈怠的心理了。又由于斷除了叁種現象,所以就能遠離失去正念的心、不正知、散亂的心。是那叁種呢?就是掉舉、不守律儀、犯戒。這叁種現象斷除後,就能遠離失去正念的心、不正知、散亂的心了。又由于斷除了叁種現象,所以就能遠離掉舉、不守律儀、犯戒。是那叁種呢?就是不信、難教、懶惰。這叁種現象斷除後,就能遠離掉舉、不守律儀、犯戒了。又由于有叁種現象斷除了,所以就能遠離不信、難教、懶惰。是那叁種呢?就是不想拜會聖者、不樂聽聞正法、喜好找人缺點。這叁種現象斷除後,就能遠離不信、難教、懶惰了。又由于斷除了叁種現象,所以就能遠離不想拜會聖人、不想聽聞聖法、喜好找人缺點。是那叁種呢?就是不知恭敬、說粗暴話、習近于惡知識。這叁種現象斷除後,就能遠離不想拜會聖者、不想聽聞聖法、喜好找人缺點了。又由于有叁種現象斷除了,所以就能遠離不知恭敬、說粗暴話、習近于惡知識。是那叁種呢?就是無慚、無愧、放縱行爲。
爲什麼呢?因爲能知慚愧就不會放縱行爲,行爲不放縱就能態度恭敬,話語柔順,成爲一位善知識;由于是善知識,所以就會樂于拜會賢聖者,樂于聽聞正法,不找別人缺點;由于不找別人缺點,所以就會生信,話語柔順,精進修學;能知精進修學,所以就能不掉舉,守住律儀,學習戒律;由于學戒,所以就能不失正念,有正知,保持不散亂的心;由于心不散亂,所以就能正確的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由于心不懈怠,所以就不會偏執身見,不會偏執戒禁取見,度越疑惑;由于度越疑惑,所以就不會生起貪欲、瞋恚、愚癡了;由于遠離了貪欲、瞋恚、愚癡,所以就能斷除衰老、生病、死亡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四六、本經敘說因歸依恭敬供養佛法僧者多,外道故而窮于衣食等,欲遣須深盜佛教法爲世間宣說,後須深反而歸依佛,並向佛陀悔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那時,國王、大臣、婆羅門、長者、居士及其余世人都共同恭敬、尊重、供養佛陀,佛陀及衆聲聞弟子得到了很多的利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然而他們卻都不恭敬、尊重、供養衆邪外道,以致衆邪外道得不到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的供養。
當時,衆多的外道出家人在「未曾有講堂」裏聚會,這樣地談論著:「我們從往昔以來,經常被國王、大臣、婆羅門、長者、居士、以及其他世人所奉事,受他們恭敬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可是這些供養現在都斷絕了,他們只恭敬供養沙門瞿昙和他的聲聞弟子們,給予他們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現在我們諸位之中,那一位有智慧、大力(優秀的能力),可以秘密地去到沙門瞿昙的僧團中假冒出家?等他聽聞了佛法之後,回來爲我們解說,我們就用所聽聞的佛法來教化那些國王、大臣、婆羅門、長者、居士,使他們相信而又心悅,就可恢複以前的供養了。」
這時,有人提議說:「有一位年輕人,名叫須深,他聰明又有智慧,可以暗中前往沙門瞿昙僧團中假冒出家,等他聽了佛法之後,再回來爲我們宣說。」
當時,衆外道出家人就去拜會須深,向他說:「今天我們大夥兒聚集在「未曾有講堂」裏,這樣地討論著:『我們從往昔以來,一直都被那些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以及其他世人的恭敬奉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可是現在全都斷絕了,那些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以及其他世人,他們都共同去奉事沙門瞿昙以及他的聲聞弟子…
《雜阿含經卷第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