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十四▪P5

  ..续本文上一页间隔。若就四禅总体而言,则以十八支分别。初禅五支││觉支、观支、喜支、乐支、一心支(定支)。二禅四支││内净支(内心信相明净)、喜支、乐支、一心支。三禅五支││舍支、念支、慧支、乐支、一心支。四禅四支││不苦不乐支、舍支、念支、一心支。

  3、慧解脱:解脱分心解脱、慧解脱。圣者有的得心解脱(由定力克服烦恼);有的得慧解脱(由慧力克服烦恼);有的得心解脱、慧解脱,则名俱解脱。请参阅第一经注解十一。

  4、知法住:即法住智,由此智可知晓一切世间因果道理。

  5、知涅槃:即涅槃智,由此智可觉了涅槃寂灭的道理。

   三四七、本经叙说比丘若能依如来真实教法精勤修行,即能成就善逝、正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来成就了十种智力,得四种无畏的心,知道以往诸佛的行持,能够转动清净的大*轮,在大众中震狮子吼说:『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就是说由于愚痴无明,所以才会造作诸业,……详细地解说,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众比丘啊!这是真实教法的显现,可截断生死之流,……乃至其人都是往善趣的显现。像这样真实教法的显现,能截断生死之流,足以令善男子生起正信,出家学道,运用方法修习,不放逸懈怠,在正法与戒律中精勤苦行,形销骨立,血肉枯竭;假如他还未达到他所当达到的境界的话,他是不会舍弃运用方法殷勤精进的,他能坚固地修习不退。为什么呢?因为懈怠就会常住于痛苦中,能生起种种邪恶不善之法,招感未来炽然结缚烦恼的果报,以致增长未来世的生、老、病、死苦报,这是退失了佛法的要义之故。如果能够精进修习,而又乐于独住的话,就不会生起种种邪恶不善之法,不会招感未来炽然结缚烦恼的苦报,也不会在未来世增长生、老、病、死,圆满了佛法的要义,得以成就第一教法之境界(即涅槃境界)。也就是所谓的在大师面前,亲承说法,证得涅槃寂灭,正向菩提,成为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正觉(成佛)的圣者。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要观察这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的教法,精勤修学。思惟我现在出家学道,不再愚痴迷惑,有善果、有胜乐,所有供养我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资具的人,将来也都能获得大果、大福、大利。你们应当这样地去修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四七经解释:

  1、十种力:即如来之十种智力。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2、四无畏:指佛四无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3、有果:依瑜伽师地论说:「谓出家已,由其二相,说明有果:一者、证得烦恼离系究竟涅槃;二者、能起世间胜乐,谓往善趣乐异熟果。」

  4、「诸所供养衣服、饮、卧具、汤药者,悉得大果、大福、大利」:「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依此我等受用衣服、饮食、卧具、病药资具。此等虽为卑下之物,然于我等为大果、大利。」但依瑜伽师地论则说:「又能令他于己所作(指信施),得大果报,谓于当来往善趣故;得大胜利,谓当获得财宝、仆从皆圆满故;得大荣胜,谓当获得寿命、色、力、乐、辩才等自圆满故;得大修广,谓即于上所得三处,长时随逐无间断故。」白话译文参考瑜伽师地论。

   三四八、本经叙说善来比丘得生圣处,诸根具足,堪解如来说法,故当自利、利他、自他俱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诸位善来比丘(善出家比丘)!你们美好地走上出家之路,很殊胜地获得了自己的利乐,生生世世都能降生在神圣之处,诸根完备,不愚不痴,不须以手代言,好话、恶话都能了解它的义理。我现今在这个世上作佛,成为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讲说佛法,使人证得寂灭、涅槃、正向菩提、成为善逝、等正觉的圣者。就是所谓由于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由于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也就是说由于愚痴无明,所以造作了诸业;由于造作了诸业,所以就会有业识,……乃至纯粹大苦结聚。如果把无明灭除,诸业的造作就会灭除,……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众比丘啊!你们难得之处今已得,生在这个圣处,六根完备,……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地修学教法,自利,利他、自他俱利。像这样的出家,不愚不痴,有善果,有胜乐,有安乐的果报。而那些供养你们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资具的人,将来也都能获得大果、大福、大利。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像这样地去修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四八经解释:

  1、善来比丘:善来,本印度比丘欢迎来人之辞。善来比丘,是由当人之愿力与佛之威神力,由佛向愿出家之人称善来比丘,便为沙门,剃发染衣之相自备,身成具足戒。「增一阿含经」十五:「诸佛常法,若称善来比丘,便成沙门。是时世尊告迦叶曰:『善来比丘,此法微妙,善修梵行。』是时迦叶及五百弟子所着衣囊变作袈裟,头发自落,如似剃发,以经七日。」瑜伽师地论则说:「具四圆能生圣处。若随有一成此圆满,于善说法毗奈耶(律)中正修行时,名曰善来、善出家者。云何名为四种圆满?一、增上意乐圆满(于般涅槃,极净修治增上意乐方乃出家);二、根圆满(六根完具无缺);三、智圆满(不愚不痖,离各种智愚痴障);四、即于圣处有佛出世得值圆满。」

   三四九、本经叙说多闻圣弟子都能了知缘起法而无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多闻圣弟子不做这样的想法:什么存在了,所以这个才存在的呢?什么生起了,所以这个才生起的呢?什么不存在了,所以这个才不存在的呢?什么息灭了,所以这个才息灭的呢?然而那些多闻圣弟子却知道所谓:由于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由于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就是说由于愚痴无明才会去造作诸业,……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由于愚痴无明息灭了,所以诸业的造作就息灭了,……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五0、本经叙说那罗尊者、茂师罗尊者、殊胜尊者、阿难尊者,就「知见缘起法是否就得阿罗汉果」等问题提出问答。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那罗尊者、茂师罗尊者、殊胜尊者、阿难尊者都住在舍卫国的象耳池畔。

  那时,那罗尊者问茂师罗尊者说:「有不依信仰,不依爱好,不依传闻,不依对诸法行相的思考、推求,不依见解、审虑的方法,然而却有像这样正确的自觉而产生知见,所谓有生,所以就会有老死,不离于生就会有老死。有这样的说法吗?」

  茂师罗尊者答说:「不依信仰,不依爱好,不依传闻,不依对诸法行相的思考、推求,不依见解、审虑的方法,然而却有像这样正确的自觉而产生知见,所谓有生,所以就会老死,不离于生就会有老死。像这样的说法是有的。」

  「茂师罗尊者啊!有不依信仰,……乃至不依见解、审虑的方法,然而却能自觉而产生知见,所谓未来的业报息灭了,那么就会寂灭不生,达到涅槃的境地吗?」

  茂师罗尊者答说:「是有不依信仰,……乃至不依见解、审虑的方法,然而却能自觉而产生知见,所谓未来的业报息灭了,那么就会寂灭不生,达到涅槃的境地了。」

  又问:「茂师罗尊者啊!能知见未来的业报息灭了,那么就会寂灭不生,达到涅槃的境地。这么说来尊者您现在便是一位灭尽一切烦恼的阿罗汉了吗?」

   茂师罗尊者听了默然不答,第二次、第三次的请问,他也一样静默地不予回答。

  这时,殊胜尊者告诉茂师罗尊者说:「您现在且暂停说话,让我来为您回答那罗尊者的问题。」

   茂师罗尊者说:「我现在暂且不说话,请您为我回答吧!」

  那时,殊胜尊者就告诉那罗尊者说:「是有不依信仰,……乃至不依见解、审虑的方法,然而却能自觉而产生知见,所谓未来的业报息灭了,那么就会寂灭不生,达到涅槃的境地了。」

  这时,那罗尊者便又问殊胜尊者说:「有不依信仰,……乃至不依见解、审虑,然而却能自觉而产生知见,所谓未来的业报息灭了,就会寂灭不生,达到涅槃的境地,那么尊者您现在便是一位灭尽烦恼的阿罗汉了吗?」

  殊胜尊者答说:「我说未来的业报息灭了,就会寂灭不生,达到…

《杂阿含经卷第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