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四▪P6

  ..續本文上一頁涅槃境地,然而我並不是已滅盡煩惱的阿羅漢。」

  那羅尊者說:「您所說和所答的不同,前後相矛盾。依照尊者您的說法:『能知見未來的業報息滅,就會寂滅不生,達到涅槃境地。』可是您爲什麼又說:『我並不是盡除煩惱的阿羅漢』呢?」

  殊勝尊者告訴那羅尊者說:「我現在將說個譬喻,有智慧的人就會因譬喻而了解。比如說在曠野的路邊有一口井,沒有繩子也沒有瓶罐,好用來取水。這時,有一位路人被熱渴所逼,來到井邊繞著這口井找水喝,可是沒有繩子也沒有瓶罐,他仔細觀察這口井水,如實地看見知道那井水,然而身體卻碰不到水。同樣地,我雖能知見而說未來的業報息滅,就會寂滅不生,達到涅槃寂靜;然而自己卻不是滅盡煩惱的阿羅漢。」

   這時,阿難尊者問那羅尊者說:「那位殊勝尊者的說法,您覺得怎樣呢?」

   那羅尊者答阿難尊者說:「殊勝尊者善于講說真實之法,我既已了解,還要說什麼呢!」

   當時,那四位正士各自說完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叁五一、本經敘說若沙門、婆羅門于因緣法不如實知,則非沙門、婆羅門;反之則是。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假如那些沙門、婆羅門對于法不能如實知道,對于法的集起、法的息滅、法息滅的方法,也都不能如實知道,那麼他就不是沙門或沙門的一份子,也不是婆羅門或婆羅門的一份子;他們也不知道沙門的目的或婆羅門的目的,不能在現世中自己知道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受生死的輪回果報了。怎樣叫不能如實知道法呢?怎樣叫不能如實知道法的集起呢?怎樣叫不能如實知道法的息滅呢?怎樣叫不能如實知道法息滅的方法呢?就是說對于老死之法不能如實地知道,對于老死的集起、老死的息滅、老死息滅的方法也都不能如實知道;同樣地,對于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等法都不能如實地知道,乃至對于六入處的集起、六入處息滅的方法,也不能如實地知道。就像這樣,對于諸法都不能如實知道,對于諸法的集起、諸法的息滅、諸法息滅的方法也都不能如實知道。如果那些沙門、婆羅門對于法能夠如實知道,對于法的集起、法的息滅、法息滅的方法也都能夠如實知道,就該知道這位沙門或婆羅門,這沙門是沙門中的一份子,這婆羅門是婆羅門中的一份子。他們能知道沙門的目的、婆羅門的目的,在現世中自己知道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受生死的輪回了。

  到底是什麼法要如實知道呢?到底是什麼法的集起、息滅,以及它息滅的方法要如實知道呢?就是對老死之法要如實知道,對于老死的集起、老死的息滅、老死息滅的方法都要如實知道;同樣地,對于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等法都要如實知道。乃至對于六入處的集起、六入處的息滅、六入處息滅的方法,也都要如實地知道。就像這樣,對于諸法能夠如實地知道,對于諸法的集起、諸法的息滅、諸法息滅的方法,也都能如實地知道。」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五一經解釋:

  1、「彼非沙門、沙門數,非婆羅門、婆羅門數,彼亦非沙門義、婆羅門義」:「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彼等沙門、婆羅門者,即于沙門而非正沙門,于婆羅門而非正婆羅門。又彼尊者等,對沙門之義、或對婆羅門之義,于現在爲非自知者。」沙門義,指作爲沙門的目的。

  2、「當知是沙門、婆羅門,沙門之沙門數、婆羅門之婆羅門數。彼以沙門義、婆羅門義、見法自知作證」:「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彼等沙門、婆羅門,于沙門爲正沙門、于婆羅門爲正婆羅門。彼尊者等,對沙門之義,與婆羅門之義,于現在爲自知者,爲住入實證者。」

  叁五二、本經敘說若沙門、婆羅門于六入處及其集、滅、滅道不如實知,便不能知觸及其集、滅、滅道;反之則可。于緣起系列,宜如實知前支,而隨後之緣起支,乃可如實知。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沙門、婆羅門對于法不能如實知道,對于法的集起、法的息滅、法息滅的方法也都不能知道的話,要知道這位沙門或婆羅門,他就不屬于沙門中的一份子,也不是屬于婆羅門中的一份子。他也不知做一位沙門的目的,也不知做一位婆羅門的目的,不能在現世中自己知道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是對什麼法不能如實知道呢?是對什麼法的集起、法的息滅、法息滅的方法不能如實知道呢?就是說對六入處法不能如實知道,對六入處的集起、六入處的息滅、六入處息滅的方法不能如實知道。(對六入處法等不能如實知道,)然而對于覺觸卻能如實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乃至說對于覺觸的集起、覺觸的息滅、覺觸息滅的方法也能如實知道,那也是不可能的事。同樣地,說對于受、愛、取、有、生、老、死等法也能如實知道,一樣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沙門、婆羅門對于六入處能夠如實知道,對于六入處的集起、六入處的息滅、六入處息滅的方法也能如實知道的話,那麼說他對于覺觸能如實知道,這才是真的;同樣地,說他對受、愛、取、有、生、老、死等法也能如實知道,這也是真的。」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五叁、本經敘說若沙門、婆羅門于六入處不如實知,而欲超度因緣法者,無有是處;反之則可。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的內容,就如前面的經文所說的一樣,差別的是:「假如那些沙門、婆羅門對于六入處不能如實地知道,然而竟想要超越覺觸,那是不可能的;乃至想要超越覺觸的集起、覺觸的息滅、覺觸息滅的方法,那也是不可能的。同樣地,想要超越受、愛、取、有、生、老、死等法,那一樣是不可能的;乃至想要超越老死的集起、老死的息滅、老死息滅的方法,也都是不可能的。假如那些沙門、婆羅門對于六入處能如實知道,對于六入處的集起、六入處的息滅、六入處息滅的方法,也能如實知道,那麼要超越覺觸,這樣才有可能。同樣地,要超越受、愛、取、有、生、老、死等法,這也才有可能;乃至要超越老死息滅的方法,這才有可能。」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老死,乃至六入處等叁經的經文所說;同樣地,自老死乃至行等叁經的經文,也是像這樣的說法。

   叁五四、本經敘說應當覺知老死,乃至行,以及行之集、行之滅、行之滅道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應當要覺知老死,覺知老死的集起、老死的息滅、老死息滅的方法。就像這樣,……乃至應當要覺知行(造作諸業)、行的集起、行的息滅、行息滅的方法。

  應當如何覺知老死呢?就是說要覺知由于有生,所以就有老死,要像這樣覺知老死。要如何覺知老死的集起呢?就是說要覺知有生的集起,所以就有老死的集起,要像這樣地覺知老死的集起。要如何覺知老死的息滅呢?就是說要覺知生滅了,老死就會息滅,要像這樣地覺知老死的息滅。要如何覺知老死息滅的方法呢?就是要覺知八聖道是老死息滅的方法,要像這樣地覺知老死息滅的方法。……乃至如何覺知行呢?就是說有叁行(造作叁種業)││身行、口行、意行,要像這樣地覺知行。要如何覺知行的集起呢?就是說有無明的集起,就會有行的集起,要像這樣地覺知行的集起。要如何覺知行的息滅呢?就是說無明息滅了,行就會息滅,要像這樣地覺知行的息滅。要如何覺知行息滅的方法呢?就是說八聖道是行息滅的方法,要像這樣地覺知行息滅的方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五五、本經敘說有四十四種智。(即緣起十二支,除無明外,對其它十一支,及各支的集、滅、滅道的認知)。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十四種的知識。你們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是那四十四種知識呢?就是說對于老死的知識、老死集起的知識、老死息滅的知識、老死息滅方法的知識。同樣地,對于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等的知識,乃至對于行集起知識、行滅的知識,行滅方法的知識,這就叫四十四種的知識。」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五六、本經敘說有七十七智。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七十七種知識。你們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什麼是七十七種知識呢?就是由于生而有老死的知識,不是由于無生而有老死的知識;過去由于生而有老死的知識,過去不是由于無生而有老死的知識;未來由于生而有老死的知識;未來不是由于無生而有老死的知識;以及緣起法的知識,知道世間法都是無常的有爲法,是緣于心而産生的,是會滅盡之法、變易法、離欲法、應將它斷除使寂滅不生。同樣地,像這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等法,乃至由于無明而有行的知識,不是由于有明而有行的知識;過去由于無明而有行的知識…

《雜阿含經卷第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