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叁▪P4

  ..續本文上一頁比丘解說賢聖的正法、戒律所說的內觸法,衆比丘聽聞後,當會接受奉行。」

  佛陀告訴阿難說:「很好啊!要仔細聽!我將爲你們解說。如果衆比丘想要觀取內觸法,就應作這樣地思惟:這衆生所有種種衆苦的生起,這痛苦是以什麼爲因?依什麼而集?依什麼而生?依什麼而轉(生起而顯現)呢?作這樣的觀取時,將可知道這痛苦是以所依之五蘊爲因、依五蘊而集、依五蘊而生、依五蘊而轉。其次,比丘啊!觀取內觸法,又要思惟這所依之五蘊是以什麼爲因?依什麼而集?依什麼而生?依什麼而轉呢?當他這樣地觀取時,將又可知道這所依之五蘊是以愛欲爲因、依愛欲而集、依愛欲而生、依愛欲而轉。再其次,比丘啊!觀取內觸法時,當又要思惟知道愛欲是以什麼爲因?依什麼而集?依什麼而生?依什麼而轉?做這樣地觀取時,將可知道這世間令人想念的端正美好色境,因對它愛生而後有愛欲生,因對它愛系而後有愛欲系,因對它愛住而後有愛欲住。

  如果一切沙門或婆羅門對于世間所想念端正美好的色境,作常住想、作恒久想、作安穩想、作無病想、作是我想、作是我所有想,而有這樣認見的話,那麼對這色境的愛欲就會增長;愛欲增長後,所依之五蘊就會增長;五蘊增長後,痛苦就會跟著增長;痛苦增長後,那麼就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他就不能解脫痛苦了。譬如路邊清涼的池水,香味具足,可是有人把毒藥摻入其中,在這春天陽光普照的時節,所有在路上行走的人,因被風熱幹渴所逼,爭著要來飲水。這時有人告訴說:『漢子!這雖是一個清涼的水池,色香味具足,可是池中有毒藥,你們不要去喝飲。如果喝了這水的人,或者會把你毒死,或者會讓你痛苦得半死。』可是那位口渴的人卻不相信勸告而去飲水,雖然喝到了美味的池水,但一會兒之後,就或被毒死,或痛苦得半死。同樣地,如果沙門或婆羅門看見世間可想念端正美好的色境,就作常住的認見、作恒久的認見、作安穩的認見、作無病的認見、作我見、作我所見……乃至就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如果沙門或婆羅門對于世間可想念端正美好的色境,能夠觀察它就如疾病、如癰腫、如毒刺、如凶殺一樣,是無常、痛苦、空(不真實)、非我(無我),那麼對它的愛欲就會舍離;愛欲舍離,所以所依之五蘊就會舍離;五蘊舍離,所以痛苦就會舍離;痛苦舍離,所以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就會舍離了。就比如路旁清涼的池水,香味具足,有人把毒藥摻入其中,在春天陽光普照的時節,所有在路上行走的人,因被風熱幹渴所逼,爭著要來飲水。這時有人告訴說:『這水裏有毒!你們千萬不要喝飲,如果喝了這水的人,或者會把你毒死,或者會讓你痛苦得半死。』那人聽了,就這樣地想著說:這水裏有毒,如果喝了這水的話,或許會把我毒死,或者會使我痛苦得半死,我且忍著幹渴,吃些幹面飯,而不取水來喝。同樣地,如果沙門或婆羅門對于世間可想念的色境,能夠觀察它就如疾病、如癰腫、如毒刺、如凶殺一樣,是無常、痛苦、空、非我,……乃至就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以,阿難啊!對于這內觸法要像這樣地去了解;對于過去與未來,也要運用同樣的方法,做這樣的觀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之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二九經注釋:

  1、何生、何轉:「轉」原作「觸」,今根據其它經文類句及巴利本相對經文予以改正。「雜阿含經論會編」亦改爲「轉」字。本經其它類句也皆作改正。

  2、億波提:佛光阿含藏此處注雲:「『億波提』又作『優波提』,即『有依』、『所依』、『生之要素』。諸法依之生起的條件,即名『依因』,故有『依仗』、『依托』之意。又,證阿羅漢自知不受『後有』,即證已無『億波提』。」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之注解則作「五蘊」。

  3、愛生、愛轉:「轉」原作「觸」字,今改正。

  4、端正之色:「端」原作「谛」,今改正。「雜阿含經論會編」亦改爲「端」字。

  

  叁叁○、本經敘說若依序思量十二因緣生起之因,則如實知苦而滅無明,得盡苦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要怎樣思量觀察,才能正確滅盡一切苦惱,徹底地脫離苦海呢?這時,應當思量衆生所有一切苦惱,有種種的差別,然而這一切的苦惱是以什麼爲因?依什麼而集?依什麼而生?依什麼而轉(生起顯現)呢?要思量都是以執取爲因,依執取而集,依執取而轉。如果能夠把執取滅除無余,那麼衆苦就會息滅,要如實地知他所用來滅除苦惱的方法,依次修行那滅苦的方法,這就叫比丘知趨向于正確滅盡苦惱,徹底地脫離苦海,就是所謂的要把執取滅除。

  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觀察要正確滅盡苦惱,徹底地脫離苦海。這時,應當思量那執取是以什麼爲因?依什麼而集?依什麼而生?依什麼而轉呢?要思量那執取都是以愛欲爲因,依愛欲而集,依愛欲而轉。如果能夠把愛欲永遠滅除無余,執取也就會隨之息滅。要如實地知道他所用來滅除執取的方法,依次修習那滅除執取的方法,這就叫比丘知趨向于正確滅盡苦惱,徹底地脫離苦海,就是所謂的要把愛欲滅除。

  又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觀察要正確滅盡苦惱,徹底地脫離苦海。那麼就應再思量那愛欲是以什麼爲因?依什麼而集?依什麼而生?依什麼而轉呢?要知道那愛欲是以感受爲因,依感受而集,依感受而轉。如果能夠把那感受永遠滅除無余,那麼愛欲就會息滅。要如實地知道他所用來滅除愛欲的方法,依次修習那滅除愛欲的方法,這就叫比丘知趨向于正確滅盡苦惱,徹底地脫離苦海,就是所謂的要把感受滅除。

  又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觀察要正確滅盡苦惱,徹底地脫離苦海。這時,就應再思量那感受是以什麼爲因?依什麼而集?依什麼而生?依什麼而轉呢?要知道那感受是以覺觸爲因,依覺觸而集,依覺觸而轉。如果能夠把那覺觸永遠滅除無余,那麼感受就會息滅。要如實地知道他所用來滅除覺觸的方法,依次修習那滅除覺觸的方法,這就叫比丘知趨向于正確滅盡苦惱,徹底地脫離苦海。

  又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觀察要正確滅盡苦惱,徹底地脫離苦海。這時,應再思量那覺觸是以什麼爲因?依什麼而集?依什麼而生?依什麼而轉呢?要知道那覺觸是以六入處(六根)爲因,依六入處而集,依六入處而轉。如果能夠把那六入處永遠滅除無余,那麼覺觸就會息滅。要如實地知道他所用來滅除六入處的方法,依次修習那滅除六入處的方法,這就叫比丘知趨向于正確滅盡苦惱,徹底地脫離苦海。

  又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觀察要正確滅盡苦惱,徹底地脫離苦海。這時,就應再思量那六入處是以什麼爲因?依什麼而集?依什麼而生?依什麼而轉呢?要知道那六入處是以名色(六根未具之胚胎)爲因,依名色而集,依名色而轉。如果能夠把名色永滅無余,那麼六入處就會息滅。要如實地知道他所用來滅除名色的方法,依次修習那滅除名色的方法,這就叫比丘知趨向于正確滅盡苦惱,徹底地脫離苦海,就是所謂的要把名色滅除。

  又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觀察要正確滅盡苦惱,徹底地脫離苦海。這時,應再思量那名色是以什麼爲因?依什麼而集?依什麼而生?依什麼而轉呢?要知道那名色是以業識(雜染的識)爲因,依業識而集,依業識而轉。如果能夠把那業識永滅無余,那麼名色就會息滅。要如實地知道他所用來滅除業識的方法,依次修習那滅除業識的方法,這就叫比丘知趨向于正確滅盡苦惱,徹底地脫離苦海,就是所謂的要把業識滅除。

  又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觀察要正確滅盡苦惱,徹底地脫離苦海。這時,應再思量那業識是以什麼爲因?依什麼而集?依什麼而生?依什麼而轉呢?要知道那業識是以行(身、口、意造作諸業)爲因,依行而集,依行而轉。如果造作了一切福行,就會生起良善的業識;如果造作了不福不善行,就會生起不善的業識;如果造作了無有行(即無所得行、空行),就會生起無所有的業識。這就是業識是以行爲因,依行而集,依行而生,依行而轉了。如果能夠把那個行永滅無余,那麼業識就會息滅。要如實地知道他所用來滅除行的方法,依次修習那滅除行的方法,這就叫比丘知趨向于正確滅盡苦惱,徹底地脫離苦海,就是所謂的要把行滅除。

  又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觀察要正確滅盡苦惱,徹底地脫離苦海。這時,應再思量那行是以什麼爲因?依什麼而集?依什麼而生?依什麼而轉呢?要知道那行是以無明(愚癡沒有智慧)爲因,依無明而集,依無明而生,依無明而轉。那福行是依無明爲緣而有,非福行也是依無明爲緣而有,非福不福行(既非福也非不福之行)也還是依無明爲緣而有。所以當知:那行是以無明爲因,依無明而集,依無明而生,依無明而轉。如果能夠把無明永滅無余,那麼行就會息滅。要如實地知道他所用來滅除無明的方法,依次修習那滅除無明的方法,這就叫比丘知趨向于正確滅盡苦惱,徹底地脫離苦海,就是所謂的要把無明滅除。」

  佛陀告訴比丘說:「你們的意見怎樣呢?如果不喜愛無明而生起了明(智慧)的話,那麼還會再依那無明爲緣而去造作福行、非福行、無所有行嗎?」

  比丘回答佛陀說:「不會,世尊!爲什麼呢?因爲多聞聖弟子不喜愛無明而生起明的話,那麼無明一息滅,行就會跟著息滅;行息滅,業識就會息滅,……就像這樣,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息滅,種種純粹大苦的結聚也就息滅了。」

  佛陀說:「答得真好啊!答得真妙!比丘啊!我也是同樣的說法。而你們也知道這個道理,緣于每一種法的生起,所以就有相對每一法的産生;如果那緣起的每一種法息滅,那麼相對而生的每一法也就會息滅、靜止、清涼、寂滅、不再生…

《雜阿含經卷第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