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里不去顾念,也不被它所系着,那么爱欲就会息灭;因为爱欲息灭了,所以就不会有所执取;没有执取,所以就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没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不会有来世的再生;没有来世的再生,所以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不会再生起,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众比丘啊!你们的意见怎样呢?譬如膏油和灯炷用来点燃灯光,如果不增添膏油或整治灯炷的话,那么那盏灯未来不就不能再燃烧光亮,耗尽材料,而逐渐熄灭了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这样,世尊!」
佛陀又说:「同样地,众比丘啊!如果对所执取的事物能够观察它的无常与生灭,远离对它的贪欲,将它灭除净尽,舍离它,心里不去顾念,也不被它系着,那么爱欲就会息灭;爱欲息灭,那么就不会有所执取,……乃至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之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二三经注释:
1、世间难入:「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译作「此世间实陷于苦」。
2、起无间等知:生起觉证的知见。南传巴利本作「以般若现观」。现观即无间等,是透过禅定,不经语言文字等概念,而使真理直接呈现于面前的一种认识方式。般若,即智慧。
三二四、本经叙说若于所取法味着,则如增草薪于火上,使其续燃,如是老病死苦相续;若不缚着则爱灭,譬薪火烧尽,如是老病死苦聚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回忆往昔还未修成正觉时,独自在僻静之处,专心禅思,就如上文(即前经)所广说一样。差别的是:就好比运载十束、二十束、三十束、四十束、五十束、百束、千束、百千束的薪柴,把它堆积在一起燃烧,成为大火堆一样。如果又有人增添一些干草薪柴上去的话,众比丘啊!你们意见怎样?这大火是否就可长夜连续炽盛的燃烧么?」
比丘回答说:「是这样,世尊!」
佛陀说:「同样地,众比丘啊!如果诸根执取尘境而生起贪着、顾念、心系着的话,就会增长爱欲,由于有爱欲,所以就会去执取;由于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果报,……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众比丘啊!如果那堆炽火燃烧的大火堆,不再给予增添薪柴干草的话,众比丘啊!你们意见怎样?那堆大火堆是否就会熄灭了呢?」
比丘答说:「是的,世尊!」
佛陀接着说:「同样地,众比丘啊!如果对诸根所执取的尘境,能够观察它是无常、生灭之法,远离贪欲,将它灭除净尽,舍离于它,心不顾念、贪着的话,那么爱欲就会息灭;爱欲息灭,那么执取就跟着息灭。……就像这样地广为解说,……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之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二五、本经叙说世尊未修成正觉时,寻求生老病死苦之因,三转觉悟无明乃至老病死苦之顺逆十二缘起,亦即古仙人所觉之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回忆往昔还未修成正觉时,独自在僻静之处,专心禅思,作这样的思惟:到底是有了什么法,所以才会有老死呢?是由于什么法的因缘,所以才会有老死呢?于是就依正思惟(如理思惟),生起如实的觉证:知道因为有受生,所以才会有老死;由于有受生的因缘,所以才会有老死。同样地,对于有(未来果报)、取(追求执取)、爱(对境生爱欲)、受(与外境接触而生之苦乐感受)、触(根、境、识和合生的觉触)、六入处(六根)、乃至名色(六根未具之胚胎)等法。到底是有了什么法,所以才会有名色呢?是由于什么法的因缘,所以才有名色呢?于是就依正思惟,生起如实的觉证:知道因为有业识投胎之故,所以才会有名色;是由于业识投胎的因缘,所以才会有名色的生起。我当时作这样的思惟:就以业识为限,不会超进名色,所谓由于业识,所以才会有名色;由于有名色,所以才会有六入处;由于有六入处,所以才会有觉触;由于有觉触,所以才会有苦乐的感受;由于有苦乐的感受,所以才会有爱欲;由于有爱欲,所以才会有执取(追求执取);由于有执取,所以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才会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就集起了。
我当时也作这样的思惟:是什么法没有了,所以就不会有老死呢?是什么法息灭了,所以老死也跟着息灭了呢?于是就依正思惟,生起如实的觉证:知道因为没有受生,所以就不会有老死;是由于受生息灭了,所以老死也跟着息灭。就像这样地广说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造作诸业)。
我又作这样的思惟:是什么法没有了,所以就不会有行(造作诸业)呢?是什么法息灭了,所以行也跟着息灭了呢?于是就依正思惟,生起如实的觉证:知道是没有无明(贪、瞋、痴等烦恼),所以就不会有行;是由于无明息灭了,所以行也跟着息灭;行息灭了,所以业识就息灭;业识息灭了,所以名色就息灭;名色息灭了,所以六入处也跟着息灭;六入处息灭,所以觉触就息灭;觉触息灭,所以苦乐的感受也就息灭;苦乐的感受息灭,所以爱欲就息灭;爱欲息灭,所以执取就息灭;执取息灭,所以未来的果报也就息灭;未来的果报息灭,所以来世的再生也息灭;来世的再生息灭,所以老、病、死、忧、悲、恼苦就息灭,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当时,我曾作这样的思惟:我已得到了古仙人的大道、古仙人的途径、成就古仙人大道的方法,古仙人就是遵行这种方法而去,我现在也要追随而去。就比如有人游走于空矌的荒野,当他排除荒草寻路时,忽然遇到了古人所行的古道,那人就顺着古道而行,逐渐往前走,又见到了古人的城邑、古王的宫殿、园观、浴池、树林、清净流水等景物。那人于是作这样的思惟:我现在应当往告国王,使他知道这件事情。于是他即刻前去禀告国王说:『大王您当知道:我游走于空矌的荒野,当我排除荒草寻路时,忽然发现了古人行走的古道,我就顺着古道而行;我顺路而走之后,又发现了古人的城邑、古王的宫殿、园观、浴池、树林、清净的水流等景物,大王您可前往,并居住于其中。』国王听后就前往那儿,并居住于其中,生活丰乐安稳,人民也炽盛兴旺起来。
现在我就像这样,已找到了古仙人的大道、古仙人的途径、古仙人的足迹、古仙人的去处,我要跟随而去,就是所谓的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从那些圣道看到了老病死、老病死的集起、老病死的息灭、老病死息灭的方法;也看见了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的集起、行的息灭、行息灭的方法。我对于此法乃是自知自觉,而成就正等正觉。然后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其余外道的沙门、婆罗门,在家、出家等人启示。那些四众们听法后都向于正道,乐于崇信,知道佛法的完善,因而梵行(清净的宗教修持)增广,获得很多的利益,我就这样的向他们开示显发,使之归于正道。﹂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之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二五经注释:
1、「时我作是思惟: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时我作是思惟」原作「我作是思惟时」,今根据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改正。「齐识而还」,汉译南传大藏经作「此识由此以还」,齐识,即以识为限之意。「不能过彼」,汉译南传大藏经作「无超进名色」,。「彼」,是指名色而言。
2、林木清净:比对稍后文句作「林流清净」,应指树林及清净流水而言。
三二六、本经叙说尊者舍利弗诣尊者摩诃拘絺罗所,问起老死,乃至识为自作或他作等。摩诃拘絺罗尊者答以名色乃至老死苦等,有如三芦之相依而立等事。最后彼此以互赞智慧明达做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舍利弗尊者与摩诃拘絺罗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一天下午,舍利弗尊者从禅定中出定,前往拜访摩诃拘絺罗尊者,彼此互相问讯慰安后,坐于一边,然后告诉摩诃拘絺罗尊者说:「想要向您请问,不知您可有时间为我解答么?」
摩诃拘絺罗尊者告诉舍利弗尊者说:「您请发问,我知道的话当会回答。」
舍利弗尊者于是就问摩诃拘絺罗尊者说:「您的意见怎样呢?摩诃拘絺罗尊者!是否有老呢?」
答说:「有。」
舍利弗尊者又问:「是否有死呢?」
答说:「有。」
又问:「您的意见怎样呢?老死是自己造作的呢?是别人造作的呢?还是自己与别人一同造作的呢?或者是既不是自己也不是他人的无因缘造作呢?」
答说:「舍利弗尊者!老死不是自己所造作、不是他人所造作、不是自己与他人一同造作、也不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所作的无因缘造作。然而由于有生的因缘,所以就有老死的现象存在。」
「像这生(受生)、有(招感的果报)、取(追求执取)、爱(爱欲)、受(苦乐的感受)、触(根、境、识和合生的觉触)、六入处(六根)等事乃至名色(六根未具之胚胎),是自己造作的呢?是他人造作的呢?还是自己与他人一同造作的呢?或者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的无因缘造作呢?」
答说:「舍利弗尊者!名色不是自己所造作、不是他人所造作、不是自己与他人一同造作、也不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所作的无因缘造作。然而那名色是依识而生起的。」
又问:「那识是自己造作的呢?是他人造作的呢?还是自己与他人一同造作的呢?或者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的无因缘造作呢?」
答说:「舍利弗尊者!那识不是自己所造作、不是他…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