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叁▪P2

  ..續本文上一頁裏不去顧念,也不被它所系著,那麼愛欲就會息滅;因爲愛欲息滅了,所以就不會有所執取;沒有執取,所以就不會招感未來的果報;沒有未來的果報,所以就不會有來世的再生;沒有來世的再生,所以老、病、死、憂、悲、惱苦就不會再生起,就像這樣,種種純粹大苦的結聚也就息滅了。

  衆比丘啊!你們的意見怎樣呢?譬如膏油和燈炷用來點燃燈光,如果不增添膏油或整治燈炷的話,那麼那盞燈未來不就不能再燃燒光亮,耗盡材料,而逐漸熄滅了嗎?」

  比丘回答佛陀說:「是這樣,世尊!」

  佛陀又說:「同樣地,衆比丘啊!如果對所執取的事物能夠觀察它的無常與生滅,遠離對它的貪欲,將它滅除淨盡,舍離它,心裏不去顧念,也不被它系著,那麼愛欲就會息滅;愛欲息滅,那麼就不會有所執取,……乃至純粹大苦的結聚也就息滅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之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二叁經注釋:

  1、世間難入:「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譯作「此世間實陷于苦」。

  2、起無間等知:生起覺證的知見。南傳巴利本作「以般若現觀」。現觀即無間等,是透過禅定,不經語言文字等概念,而使真理直接呈現于面前的一種認識方式。般若,即智慧。

  

  叁二四、本經敘說若于所取法味著,則如增草薪于火上,使其續燃,如是老病死苦相續;若不縛著則愛滅,譬薪火燒盡,如是老病死苦聚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回憶往昔還未修成正覺時,獨自在僻靜之處,專心禅思,就如上文(即前經)所廣說一樣。差別的是:就好比運載十束、二十束、叁十束、四十束、五十束、百束、千束、百千束的薪柴,把它堆積在一起燃燒,成爲大火堆一樣。如果又有人增添一些幹草薪柴上去的話,衆比丘啊!你們意見怎樣?這大火是否就可長夜連續熾盛的燃燒麼?」

  比丘回答說:「是這樣,世尊!」

  佛陀說:「同樣地,衆比丘啊!如果諸根執取塵境而生起貪著、顧念、心系著的話,就會增長愛欲,由于有愛欲,所以就會去執取;由于執取,所以就會招感未來果報,……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衆比丘啊!如果那堆熾火燃燒的大火堆,不再給予增添薪柴幹草的話,衆比丘啊!你們意見怎樣?那堆大火堆是否就會熄滅了呢?」

  比丘答說:「是的,世尊!」

  佛陀接著說:「同樣地,衆比丘啊!如果對諸根所執取的塵境,能夠觀察它是無常、生滅之法,遠離貪欲,將它滅除淨盡,舍離于它,心不顧念、貪著的話,那麼愛欲就會息滅;愛欲息滅,那麼執取就跟著息滅。……就像這樣地廣爲解說,……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息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之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二五、本經敘說世尊未修成正覺時,尋求生老病死苦之因,叁轉覺悟無明乃至老病死苦之順逆十二緣起,亦即古仙人所覺之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回憶往昔還未修成正覺時,獨自在僻靜之處,專心禅思,作這樣的思惟:到底是有了什麼法,所以才會有老死呢?是由于什麼法的因緣,所以才會有老死呢?于是就依正思惟(如理思惟),生起如實的覺證:知道因爲有受生,所以才會有老死;由于有受生的因緣,所以才會有老死。同樣地,對于有(未來果報)、取(追求執取)、愛(對境生愛欲)、受(與外境接觸而生之苦樂感受)、觸(根、境、識和合生的覺觸)、六入處(六根)、乃至名色(六根未具之胚胎)等法。到底是有了什麼法,所以才會有名色呢?是由于什麼法的因緣,所以才有名色呢?于是就依正思惟,生起如實的覺證:知道因爲有業識投胎之故,所以才會有名色;是由于業識投胎的因緣,所以才會有名色的生起。我當時作這樣的思惟:就以業識爲限,不會超進名色,所謂由于業識,所以才會有名色;由于有名色,所以才會有六入處;由于有六入處,所以才會有覺觸;由于有覺觸,所以才會有苦樂的感受;由于有苦樂的感受,所以才會有愛欲;由于有愛欲,所以才會有執取(追求執取);由于有執取,所以才會招感未來的果報;由于有未來的果報,所以才會有來世的再生;由于有來世的再生,所以就會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就像這樣,種種純粹大苦的結聚就集起了。

  我當時也作這樣的思惟:是什麼法沒有了,所以就不會有老死呢?是什麼法息滅了,所以老死也跟著息滅了呢?于是就依正思惟,生起如實的覺證:知道因爲沒有受生,所以就不會有老死;是由于受生息滅了,所以老死也跟著息滅。就像這樣地廣說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造作諸業)。

  我又作這樣的思惟:是什麼法沒有了,所以就不會有行(造作諸業)呢?是什麼法息滅了,所以行也跟著息滅了呢?于是就依正思惟,生起如實的覺證:知道是沒有無明(貪、瞋、癡等煩惱),所以就不會有行;是由于無明息滅了,所以行也跟著息滅;行息滅了,所以業識就息滅;業識息滅了,所以名色就息滅;名色息滅了,所以六入處也跟著息滅;六入處息滅,所以覺觸就息滅;覺觸息滅,所以苦樂的感受也就息滅;苦樂的感受息滅,所以愛欲就息滅;愛欲息滅,所以執取就息滅;執取息滅,所以未來的果報也就息滅;未來的果報息滅,所以來世的再生也息滅;來世的再生息滅,所以老、病、死、憂、悲、惱苦就息滅,就像這樣,種種純粹大苦的結聚也就息滅了。

  當時,我曾作這樣的思惟:我已得到了古仙人的大道、古仙人的途徑、成就古仙人大道的方法,古仙人就是遵行這種方法而去,我現在也要追隨而去。就比如有人遊走于空矌的荒野,當他排除荒草尋路時,忽然遇到了古人所行的古道,那人就順著古道而行,逐漸往前走,又見到了古人的城邑、古王的宮殿、園觀、浴池、樹林、清淨流水等景物。那人于是作這樣的思惟:我現在應當往告國王,使他知道這件事情。于是他即刻前去禀告國王說:『大王您當知道:我遊走于空矌的荒野,當我排除荒草尋路時,忽然發現了古人行走的古道,我就順著古道而行;我順路而走之後,又發現了古人的城邑、古王的宮殿、園觀、浴池、樹林、清淨的水流等景物,大王您可前往,並居住于其中。』國王聽後就前往那兒,並居住于其中,生活豐樂安穩,人民也熾盛興旺起來。

  現在我就像這樣,已找到了古仙人的大道、古仙人的途徑、古仙人的足迹、古仙人的去處,我要跟隨而去,就是所謂的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那些聖道看到了老病死、老病死的集起、老病死的息滅、老病死息滅的方法;也看見了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的集起、行的息滅、行息滅的方法。我對于此法乃是自知自覺,而成就正等正覺。然後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及其余外道的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等人啓示。那些四衆們聽法後都向于正道,樂于崇信,知道佛法的完善,因而梵行(清淨的宗教修持)增廣,獲得很多的利益,我就這樣的向他們開示顯發,使之歸于正道。﹂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之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二五經注釋:

  1、「時我作是思惟:齊識而還,不能過彼」:「時我作是思惟」原作「我作是思惟時」,今根據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改正。「齊識而還」,漢譯南傳大藏經作「此識由此以還」,齊識,即以識爲限之意。「不能過彼」,漢譯南傳大藏經作「無超進名色」,。「彼」,是指名色而言。

  2、林木清淨:比對稍後文句作「林流清淨」,應指樹林及清淨流水而言。

  

  叁二六、本經敘說尊者舍利弗詣尊者摩诃拘絺羅所,問起老死,乃至識爲自作或他作等。摩诃拘絺羅尊者答以名色乃至老死苦等,有如叁蘆之相依而立等事。最後彼此以互贊智慧明達做結。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舍利弗尊者與摩诃拘絺羅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一天下午,舍利弗尊者從禅定中出定,前往拜訪摩诃拘絺羅尊者,彼此互相問訊慰安後,坐于一邊,然後告訴摩诃拘絺羅尊者說:「想要向您請問,不知您可有時間爲我解答麼?」

  摩诃拘絺羅尊者告訴舍利弗尊者說:「您請發問,我知道的話當會回答。」

  舍利弗尊者于是就問摩诃拘絺羅尊者說:「您的意見怎樣呢?摩诃拘絺羅尊者!是否有老呢?」

  答說:「有。」

  舍利弗尊者又問:「是否有死呢?」

  答說:「有。」

  又問:「您的意見怎樣呢?老死是自己造作的呢?是別人造作的呢?還是自己與別人一同造作的呢?或者是既不是自己也不是他人的無因緣造作呢?」

  答說:「舍利弗尊者!老死不是自己所造作、不是他人所造作、不是自己與他人一同造作、也不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所作的無因緣造作。然而由于有生的因緣,所以就有老死的現象存在。」

  「像這生(受生)、有(招感的果報)、取(追求執取)、愛(愛欲)、受(苦樂的感受)、觸(根、境、識和合生的覺觸)、六入處(六根)等事乃至名色(六根未具之胚胎),是自己造作的呢?是他人造作的呢?還是自己與他人一同造作的呢?或者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的無因緣造作呢?」

  答說:「舍利弗尊者!名色不是自己所造作、不是他人所造作、不是自己與他人一同造作、也不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所作的無因緣造作。然而那名色是依識而生起的。」

  又問:「那識是自己造作的呢?是他人造作的呢?還是自己與他人一同造作的呢?或者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的無因緣造作呢?」

  答說:「舍利弗尊者!那識不是自己所造作、不是他…

《雜阿含經卷第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