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十三
杂因诵第三
三二一、本经叙说若于结所系法生心缚者,则依序生爱、取、有……乃至纯大苦聚集;若不生心系着,则苦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爱结所攀缘之境随生贪着、顾念、心系着,那么就会生起爱欲;由于爱欲,所以就会去执取(追求执取);由于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就集起了。就好比种树一样,刚种的树苗矮小软弱,要用心爱护,使它安稳生长,再用粪土培壅根部,随时以水灌溉,温度调节适当,因为有这些的因素,然后那棵树才能生长得高大。同样地,比丘啊!如果对爱结所攀缘之境贪着长养的话,就会生起恩爱;由于恩爱,所以就会执取;由于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会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就集起了。
如果对爱结所攀缘之境,能够随顺作无常的观照,常保持生灭观、无欲观、灭观、舍观,不生起顾念,心不缚着(即心不贪着),那么爱欲就会息灭;爱欲息灭,那摩执取就随之息灭;执取息灭,那么就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不招感未来的果报,那么就不会有来世的再生;没有来世的再生,那么就不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产生,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就好比种树一样,刚种的树苗矮小软弱,如果不去爱护,不使它安稳生长,不用粪土培壅,不随时以水灌溉,温度调节也不适当,那么小树苗就无法生长了。如果又挖断它的根,砍断它的枝干,然后一段段的截断,一分又一分的解析,风吹日晒,之后又燃火焚烧,烧成了灰烬,或被大风刮散,或投入水流。比丘啊!你们意见怎样呢?不就是因为把那棵树的根部断截掉,乃至将它焚烧,使它消灭无踪,那么在未来世就不能生起了吗?」
比丘答说:「是这样,世尊!」
佛陀又说:「同样地,比丘啊!对于爱结所攀缘之境也要随顺作无常的观照,常保持无欲观、灭观、舍观,不生顾念,心不系着,那么爱欲就会息灭;爱欲息灭,那么执取也随之息灭;执取息灭,那么就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没有未来的果报,那么就不会有来世的再生;没有来世的再生,那么就不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产生,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之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二一经注释:
1、结所系法:根据第二四一经「云何结所系法?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结所系法。」可知即指六根对六境的攀缘逐求。
三二二、本经意同三二一经,说明十支缘起,于所取法识住追逐名色而有随后九支缘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诸根执取尘境时,随生贪着、顾念、心系着,那么他的心就会劳苦奔驰(劳思耗神),到处追逐名色(精神与物质);由于有名色,所以就会有六入处的生起;由于有六入处,所以就会有觉触;由于有觉触,所以就会生起苦乐的感受;由于有苦乐的感受,所以就会对境生起爱欲;由于生起爱欲,所以就会去执取;由于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会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也就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就集起了。就好比大树有根干、枝条、柯叶、花果,它底下的根伸得深又稳固,又用粪土加以培壅,以水给予灌溉,所以这棵树长得高大坚固,永世不朽。同样地,比丘啊!如果对所执取的事物随生贪着、顾念、心系着,那么他的心就会劳苦奔驰,去追逐名色;由于有名色,所以就会有六入处的生起;由于有六入处,所以就会生起觉触; 由于有觉触,所以就会生起苦乐的感受;由于有苦乐的感受,所以就会生起爱欲;由于有爱欲,所以就会去执取;由于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会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也就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就集起了。
如果对所执取的事物,能够随顺作无常的观照,常保持生灭观、无欲观、灭观、厌观,不生起顾念,不去系着,那心识就不会劳苦奔驰,去追逐名色,那么名色就会息灭;名色息灭,那么六入处也就随之息灭;六入处息灭,那么觉触就会息灭;觉触息灭,那么就不会有苦乐的感受;没有苦乐的感受,就不会有爱欲的产生;没有了爱欲,就不会去执取;不去执取,就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没有未来的果报,就不会有来世的再生;没有来世的再生,就不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产生,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就好比种树一样,不随时加予爱护使它安稳生长,不以粪土培壅,不随时以水浇灌,温度不调适,那么树就不能长高了。如果又挖断它的根、砍断它的枝干,然后一段段的斩截,一分又一分的解析,风吹日晒,之后又燃火焚烧,烧成了灰烬,或被大风刮散,或投入水流。比丘啊!你们意见怎样呢?不就是因为把那棵树的根部断截掉,……乃至将它焚烧,使它消灭无踪,那么在未来世就不能生起了吗?」
比丘答说:「是这样,世尊!」
佛陀又说:「同样地,比丘啊!如果对于所执取的事物,能够随顺作无常的观照,常保持生灭观、无欲观、灭观、厌观,不生顾念,心不去系着,那心识就不会劳苦奔驰,去追逐名色,那么名色就会息灭;名色息灭,那么六入处也就随之息灭;六入处息灭,那么觉触就会息灭;觉触息灭,那么就不会有苦乐的感受;没有苦乐的感受,就不会有爱欲的产生;没有爱欲的产生,就不会去执取;不去执取,就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没有未来的果报,那么就不会有来世的再生;没有来世的再生,就不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产生,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之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二二经注释:
1、所取法:根据第二四二经的经文「云何所取法?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所取法。」可知六根对六境的执取,即是所取法。
三二三、本经叙说世尊告诉众比丘,往昔当他未成正觉时,怎样去观察缘起的顺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回忆往昔还未修成正觉时,独自在僻静之处,专心禅思,生起这样的思惟:这世间已陷入了苦难,有所谓的生、老、病、死、流转、受生,然而一切众生对于生、老、病、死,以及所依存的身体,却不能如实地知道。
我曾作这样的思惟:到底是因为有了什么法,所以才会有生呢?是由于什么法的因缘,所以才会有生呢?于是就依正思惟(如理思惟),而生起觉证的知见: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才会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招感了未来果报的因缘,所以才会有来世的再生。
又思惟:到底是因为有了什么法,所以才会有未来的果报呢?是由于什么法的因缘,所以才会有未来的果报呢?于是就依正思惟,如实觉证而生起知见:知道是有所执取,所以才会有来世的果报;由于执取的因缘,所以才会有来世的果报。
又作这样的思惟:到底是什么原因、有了什么法,所以才会有执取呢?是由于什么法的因缘,所以才会有执取呢?于是就依正思惟,如实觉证而生起知见:知道执取是由于贪着、顾念、心系着,致使爱欲增长;由于有那些爱欲,所以就会有执取,就是由于爱欲的缘故而有执取;由于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会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就集起了。
众比丘啊!你们的意见怎样呢?譬如因有膏油和灯炷,灯火才能烧得光明,如果经常添加膏油和灯炷,那盏灯的光明是否就能够长久地保持呢?」
比丘答说:「是的,世尊!」
佛陀又说:「同样地,众比丘啊!如果对物质现象贪着、顾念、爱乐系着,由于增长爱欲的缘故,所以就会去执取;由于有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会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就集起了。
我当时又作这样的思惟:是什么法没有了,所以就不会有这老、病、死呢?是什么法息灭了,所以老、病、死也就息灭了呢?于是就依正思惟,生起如实的觉证:知道不再受生,就没有老、病、死;由于来世的再生息灭了,所以老、病、死也就随之息灭了。
又作这样的思惟:是什么法没有了,所以就不会有来世的再生呢?是什么法息灭了,所以来世的再生也就息灭了呢?于是就依正思惟,生起如实的觉证:知道没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不会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未来的果报息灭了,所以来世的再生也就随之息灭了。
又再思惟:是什么法没有了,所以就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呢?是什么法息灭了,所以未来的果报也就息灭了呢?于是就依正思惟,生起如实的觉证:知道没有执取,所以就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执取息灭了,所以未来的果报也随之息灭了。
又作这样的思惟:是什么法没有了,所以就不会有执取呢?是什么法息灭了,所以执取也就息灭了呢?于是就依正思惟,生起如实的觉证:知道所执取的事物都是变化无常,随缘生灭,要远离对它的贪欲,将它灭除净尽,要舍离于它,心…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