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叁

  雜阿含經卷第十叁

  雜因誦第叁

  叁二一、本經敘說若于結所系法生心縛者,則依序生愛、取、有……乃至純大苦聚集;若不生心系著,則苦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對愛結所攀緣之境隨生貪著、顧念、心系著,那麼就會生起愛欲;由于愛欲,所以就會去執取(追求執取);由于執取,所以就會招感未來的果報;由于有未來的果報,所以就有來世的再生;由于有來世的再生,所以就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就像這樣,種種純粹大苦的結聚就集起了。就好比種樹一樣,剛種的樹苗矮小軟弱,要用心愛護,使它安穩生長,再用糞土培壅根部,隨時以水灌溉,溫度調節適當,因爲有這些的因素,然後那棵樹才能生長得高大。同樣地,比丘啊!如果對愛結所攀緣之境貪著長養的話,就會生起恩愛;由于恩愛,所以就會執取;由于執取,所以就會招感未來的果報;由于有未來的果報,所以就會有來世的再生;由于有來世的再生,所以就會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就像這樣,種種純粹大苦的結聚就集起了。

  如果對愛結所攀緣之境,能夠隨順作無常的觀照,常保持生滅觀、無欲觀、滅觀、舍觀,不生起顧念,心不縛著(即心不貪著),那麼愛欲就會息滅;愛欲息滅,那摩執取就隨之息滅;執取息滅,那麼就不會招感未來的果報;不招感未來的果報,那麼就不會有來世的再生;沒有來世的再生,那麼就不會有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産生,就像這樣,種種純粹大苦的結聚也就息滅了。就好比種樹一樣,剛種的樹苗矮小軟弱,如果不去愛護,不使它安穩生長,不用糞土培壅,不隨時以水灌溉,溫度調節也不適當,那麼小樹苗就無法生長了。如果又挖斷它的根,砍斷它的枝幹,然後一段段的截斷,一分又一分的解析,風吹日曬,之後又燃火焚燒,燒成了灰燼,或被大風刮散,或投入水流。比丘啊!你們意見怎樣呢?不就是因爲把那棵樹的根部斷截掉,乃至將它焚燒,使它消滅無蹤,那麼在未來世就不能生起了嗎?」

  比丘答說:「是這樣,世尊!」

  佛陀又說:「同樣地,比丘啊!對于愛結所攀緣之境也要隨順作無常的觀照,常保持無欲觀、滅觀、舍觀,不生顧念,心不系著,那麼愛欲就會息滅;愛欲息滅,那麼執取也隨之息滅;執取息滅,那麼就不會招感未來的果報,沒有未來的果報,那麼就不會有來世的再生;沒有來世的再生,那麼就不會有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産生,就像這樣,種種純粹大苦的結聚也就息滅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之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二一經注釋:

  1、結所系法:根據第二四一經「雲何結所系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結所系法。」可知即指六根對六境的攀緣逐求。

  

  叁二二、本經意同叁二一經,說明十支緣起,于所取法識住追逐名色而有隨後九支緣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諸根執取塵境時,隨生貪著、顧念、心系著,那麼他的心就會勞苦奔馳(勞思耗神),到處追逐名色(精神與物質);由于有名色,所以就會有六入處的生起;由于有六入處,所以就會有覺觸;由于有覺觸,所以就會生起苦樂的感受;由于有苦樂的感受,所以就會對境生起愛欲;由于生起愛欲,所以就會去執取;由于執取,所以就會招感未來的果報;由于有未來的果報,所以就會有來世的再生;由于有來世的再生,所以也就會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就像這樣,種種純粹大苦的結聚就集起了。就好比大樹有根幹、枝條、柯葉、花果,它底下的根伸得深又穩固,又用糞土加以培壅,以水給予灌溉,所以這棵樹長得高大堅固,永世不朽。同樣地,比丘啊!如果對所執取的事物隨生貪著、顧念、心系著,那麼他的心就會勞苦奔馳,去追逐名色;由于有名色,所以就會有六入處的生起;由于有六入處,所以就會生起覺觸; 由于有覺觸,所以就會生起苦樂的感受;由于有苦樂的感受,所以就會生起愛欲;由于有愛欲,所以就會去執取;由于執取,所以就會招感未來的果報;由于有未來的果報,所以就會有來世的再生;由于有來世的再生,所以也就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就像這樣,種種純粹大苦的結聚就集起了。

  如果對所執取的事物,能夠隨順作無常的觀照,常保持生滅觀、無欲觀、滅觀、厭觀,不生起顧念,不去系著,那心識就不會勞苦奔馳,去追逐名色,那麼名色就會息滅;名色息滅,那麼六入處也就隨之息滅;六入處息滅,那麼覺觸就會息滅;覺觸息滅,那麼就不會有苦樂的感受;沒有苦樂的感受,就不會有愛欲的産生;沒有了愛欲,就不會去執取;不去執取,就不會招感未來的果報;沒有未來的果報,就不會有來世的再生;沒有來世的再生,就不會有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産生,就像這樣,種種純粹大苦的結聚也就息滅了。就好比種樹一樣,不隨時加予愛護使它安穩生長,不以糞土培壅,不隨時以水澆灌,溫度不調適,那麼樹就不能長高了。如果又挖斷它的根、砍斷它的枝幹,然後一段段的斬截,一分又一分的解析,風吹日曬,之後又燃火焚燒,燒成了灰燼,或被大風刮散,或投入水流。比丘啊!你們意見怎樣呢?不就是因爲把那棵樹的根部斷截掉,……乃至將它焚燒,使它消滅無蹤,那麼在未來世就不能生起了嗎?」

  比丘答說:「是這樣,世尊!」

  佛陀又說:「同樣地,比丘啊!如果對于所執取的事物,能夠隨順作無常的觀照,常保持生滅觀、無欲觀、滅觀、厭觀,不生顧念,心不去系著,那心識就不會勞苦奔馳,去追逐名色,那麼名色就會息滅;名色息滅,那麼六入處也就隨之息滅;六入處息滅,那麼覺觸就會息滅;覺觸息滅,那麼就不會有苦樂的感受;沒有苦樂的感受,就不會有愛欲的産生;沒有愛欲的産生,就不會去執取;不去執取,就不會招感未來的果報;沒有未來的果報,那麼就不會有來世的再生;沒有來世的再生,就不會有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産生,種種純粹大苦的結聚也就息滅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之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二二經注釋:

  1、所取法:根據第二四二經的經文「雲何所取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所取法。」可知六根對六境的執取,即是所取法。

  

  叁二叁、本經敘說世尊告訴衆比丘,往昔當他未成正覺時,怎樣去觀察緣起的順逆。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回憶往昔還未修成正覺時,獨自在僻靜之處,專心禅思,生起這樣的思惟:這世間已陷入了苦難,有所謂的生、老、病、死、流轉、受生,然而一切衆生對于生、老、病、死,以及所依存的身體,卻不能如實地知道。

  我曾作這樣的思惟:到底是因爲有了什麼法,所以才會有生呢?是由于什麼法的因緣,所以才會有生呢?于是就依正思惟(如理思惟),而生起覺證的知見:由于有未來的果報,所以才會有來世的再生;由于招感了未來果報的因緣,所以才會有來世的再生。

  又思惟:到底是因爲有了什麼法,所以才會有未來的果報呢?是由于什麼法的因緣,所以才會有未來的果報呢?于是就依正思惟,如實覺證而生起知見:知道是有所執取,所以才會有來世的果報;由于執取的因緣,所以才會有來世的果報。

  又作這樣的思惟:到底是什麼原因、有了什麼法,所以才會有執取呢?是由于什麼法的因緣,所以才會有執取呢?于是就依正思惟,如實覺證而生起知見:知道執取是由于貪著、顧念、心系著,致使愛欲增長;由于有那些愛欲,所以就會有執取,就是由于愛欲的緣故而有執取;由于執取,所以就會招感未來的果報;由于有未來的果報,所以就會有來世的再生;由于有來世的再生,所以就會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就像這樣,種種純粹大苦的結聚就集起了。

  衆比丘啊!你們的意見怎樣呢?譬如因有膏油和燈炷,燈火才能燒得光明,如果經常添加膏油和燈炷,那盞燈的光明是否就能夠長久地保持呢?」

  比丘答說:「是的,世尊!」

  佛陀又說:「同樣地,衆比丘啊!如果對物質現象貪著、顧念、愛樂系著,由于增長愛欲的緣故,所以就會去執取;由于有執取,所以就會招感未來的果報;由于有未來的果報,所以就會有來世的再生;由于有來世的再生,所以就會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就像這樣,種種純粹大苦的結聚就集起了。

  我當時又作這樣的思惟:是什麼法沒有了,所以就不會有這老、病、死呢?是什麼法息滅了,所以老、病、死也就息滅了呢?于是就依正思惟,生起如實的覺證:知道不再受生,就沒有老、病、死;由于來世的再生息滅了,所以老、病、死也就隨之息滅了。

  又作這樣的思惟:是什麼法沒有了,所以就不會有來世的再生呢?是什麼法息滅了,所以來世的再生也就息滅了呢?于是就依正思惟,生起如實的覺證:知道沒有未來的果報,所以就不會有來世的再生;由于未來的果報息滅了,所以來世的再生也就隨之息滅了。

  又再思惟:是什麼法沒有了,所以就不會招感未來的果報呢?是什麼法息滅了,所以未來的果報也就息滅了呢?于是就依正思惟,生起如實的覺證:知道沒有執取,所以就不會招感未來的果報;由于執取息滅了,所以未來的果報也隨之息滅了。

  又作這樣的思惟:是什麼法沒有了,所以就不會有執取呢?是什麼法息滅了,所以執取也就息滅了呢?于是就依正思惟,生起如實的覺證:知道所執取的事物都是變化無常,隨緣生滅,要遠離對它的貪欲,將它滅除淨盡,要舍離于它,心…

《雜阿含經卷第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