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叁▪P6

  ..續本文上一頁觀察,不探求過去說:『我過去世是有,還是無呢?我過去世是什麼等級類別呢?我過去世是如何呢?』也不探求後世說:『我于後世是還有存在呢?還是都沒有了呢?後世如果還有存在,是屬于那一類呢?我又是怎樣的呢?』對現在世不猶豫說:『這是什麼等級?爲什麼有我呢?我前世是誰?我死後將往那裏去呢?這衆生從什麼地方來?在這裏死後,將來又會往那裏去呢?』如果沙門、婆羅門生起了凡俗的見解,被它所系縛,就是說被我見所系縛,被衆生見所系縛、被壽命見所系縛、被忌諱吉慶見所系縛。這時都要把它斷滅,全部了知,斷除它的根本,就如砍斷多羅樹頭一樣,在未來世,成就不生之法。這就叫多聞聖弟子對于因緣法與緣生法,有如實正確的認知,善于觀察、善于覺知、善于修習、善于趨入。」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叁四經注釋:

  1、因緣法及緣生法:因緣法,比對第叁叁六經實即緣起法。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十一章第二節「緣起的流轉與還滅說」:「緣起可解說爲『爲緣能起』;緣生可解說爲『緣所已生』。這二者顯有因果關系,但不單是事象的因果,佛說緣起時,加了『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形容詞,所以緣起是因果的必然理則,緣生是因果中的具體事項。現實所知的一切,是緣生法;這緣生法所有必然的因果理則,才是緣起法。緣起與緣生即理與事。緣生說明了果從因生;對緣生而說緣起,說明緣生事相所以因果相生,秩然不亂的必然理則,緣生即依于緣起而成。」

  2、若佛:佛,巴利本作「諸佛」。

  3、法住:爲法性十二名之一,真如之妙理,必住于一切事物中,故稱法住。

  4、法界:爲法性十二名之一,即諸法依之所。

  5、法定:定,原作「空」,今依「雜阿含經論會編」及「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改正。法定,即法性常住。亦法性十二名之一。

  6、法如:即法如常不變之意。

  7、法爾:其法自然如此。

  8、法不離如:如,即真如,是真實不虛,如常不變之義。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實如此之本來面目,恒常如此,不變不異,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即無爲法。亦即一切衆生的自性清淨心,亦稱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等。

  9內不猶豫:內,指現在世。猶豫,遲疑不決。

  

  叁叁五、本經敘說若離「一、異」二邊即是中道,若如實知緣生緣滅,斷無明而生明,就可成就不生法,使純大苦聚滅,是則爲大空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留搜國的調牛聚落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將爲你們說法,從開始、中段到後部都很殊勝,有完善的義理,美好的法味,純一圓滿清淨,梵行很清白,就是所謂的大空法經。你們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講說。什麼是大空法經呢?就是所謂由于這裏的存在,所以決定那裏的存在;由于這裏的生起,所以決定那裏的生起。也就是說由于無明(愚癡沒有智慧),所以有行(造作身、口、意諸業),由于行,所以有識(業識),……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

  由于受生,所以就會有衰老死亡的現象,如果有人問說:『那是誰老死?老死的是誰呢?』他就回答說:『我就是老死,現在老死的是我,老死就是我。』所謂:『生命就是身體。』或者說:『生命異于身體,身體也異于生命。』這都是同一生命的意涵,然而卻有種種的說法。如果認見說:『生命就是身體。』那是修持梵行的人所沒有的。如果又認見說:『生命異于身體,身體也異于生命。』那也是修持梵行的人所沒有的。對這二種偏執的邊見,內心不可追隨,要正向于中道。賢聖出現于世間,有真實不顛倒的正見,所謂由于受生,所以就會有老死。同樣地,受生是依于所招感的果報;果報是依于追求執取;執取是依于愛欲;愛欲是依于感受;感受是依于覺觸;覺觸是依于六根;六根是依于精神與肉體的名色;名色是依于業識;業識是依于所造作諸業。

  由于愚癡沒有智慧,所以會造作諸業。如果又有問說:『造作諸業的是誰?造作的諸業屬于誰?』他就回答說:『造作諸業的是我,造作的諸業是我所有。』他的認見與『生命就是身體』,或說『生命不同于身體,身體也不同于生命』一樣。他所認見『生命就是身體』的說法,那是修持梵行的人所沒有的;或者說『生命異于身體,身體也異于生命』的見解,那也是修持梵行者所沒有的。要脫離這二種偏執的邊見,而正向于中道。賢聖出現于世間,有真實不顛倒的正見,所謂由于愚癡沒有智慧,所以會造作諸業……。

  衆比丘啊!如果遠離對無明的欲願而生起光明的智慧,那麼所謂是誰老死、老死的是誰等問題,這些老死問題就會斷除,即知斷除老死的根本,就如截斷多羅樹頭一樣,在未來世成就不生不滅之法(即涅槃法)。如果比丘能夠遠離對無明的欲願而生起光明的智慧,那麼所謂是誰受生、受生的是誰……乃至誰造作諸業、所造作諸業屬于誰等問題,這造作諸業等問題就會斷除,即知道斷除造作諸業的根本,就如截斷多羅樹頭一樣,在未來世成就不生不滅之法。如果比丘能夠遠離對無明的欲願而生起光明的智慧,把那愚癡無明斷滅,那麼諸業造作就會息滅,……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息滅,這就叫大空法經。」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叁五經注釋:

  1、大空法經:瑜伽師地論解釋說:「一切無我,無有差別,總名爲空,謂補特伽羅(衆生)無我,及法無我。補特伽羅無我者,謂離一切緣生行外,別有實我不可得故。法無我者,謂即一切緣生諸行性非實我,是無常故。如是二種,略攝爲一,彼處說此名爲大空。」

  

  叁叁六、本經敘說十二緣起之大意,及分別十二支之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留搜國的調牛聚落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爲你們講說緣起法的法相,以及它的分別義理。你們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我就將爲你們講說。

  什麼叫緣起法的法相呢?就是所謂由于這裏的存在,所以決定那裏的存在;由于這裏的生起,所以決定那裏的生起。也就是說由于無明,所以有行,……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這就叫緣起法的法相。

  什麼是它的分別義理呢?所謂由于無明而有行這一事,到底怎樣叫無明呢?如果不知到過去、不知到未來、不知現在(不知叁際),不知道內(心理)、不知道外(身體或外物)、不知道內外,不知道業、不知道報、不知道業報,不知道佛、不知道法、不知道僧(不知叁寶),不知道苦、不知道集、不知道滅、不知道道(不知四聖谛),不知道因、不知道因所起之法(即不知因果),不知道善不善、有罪或無罪、習或不習,不管是劣或勝,染汙或清淨,它的分別緣起,都完全不知道;對六觸入處,不能如實地覺知;對于每一事都不知道、不察見、不能覺證、愚昧、無明、昏暗,這就叫無明。

  『由于無明而有行』這一事,到底怎樣叫行呢?所說的行有叁種||身行(身之所行)、口行(口之所語)、意行(意之所思)。『由于行而有識』這一事,到底怎樣叫識呢?就是所謂的六識身(六種心識) ||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由于識而有名色』這一事,到底怎樣叫名呢?就是所謂的四無色陰(四種非物質的精神現象) ||受陰(感受)、想陰(想象)、行陰(意志行爲)、識陰(心識)。怎樣叫色呢?就是所謂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以及由這四大元素所和合造作的物質,這就叫做色,這物質的色與前面所說精神的名二者和合就叫名色。『由于名色而有六入處』這一事,到底怎樣叫六入處呢?就是所謂的六種內入處(六根)||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由于六入處而有觸』這一事,到底怎樣叫觸呢?就是所謂的六觸身(六種由根、境、識和合産生的感覺作用)||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由于觸而有受』這一事,到底怎樣叫受呢?就是所謂的叁受(叁種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由于受而有愛』這一事,到底怎樣叫愛呢?就是所謂的叁愛(叁種愛欲)||欲愛(欲界的愛)、色愛(色界的愛)、無色愛(無色界的愛)。『由于愛而有取』這一事,到底怎樣叫取呢?就是所謂的四取(四種執取)||欲取(貪欲取著色等五境)、見取(妄執五蘊是我)、戒取(執取不如理之禁戒)、我取(即我語取,執取種種我見之言語)。『由于取而有有』這一事,到底怎樣叫有呢?就是所謂的叁有(叁界的生死果報)||欲有(欲界的生死果報)、色有(色界的生死果報)、無色有(無色界的生死果報)。『由于有而有生』這一事,到底怎樣叫生呢?就是說如果各個衆生,在各個種類裏誕生,或越過各種因緣和合而出生時,就可得到陰(五陰之身)、得到界(性體)、得到入處(六入處)、得到壽命,這就叫生。『由于生而有老死』這一事,到底怎樣叫老呢?就是說假如一個人頭發斑白,頭頂禿露,皮膚松弛,根身退化,四肢軟弱無力,背部佝偻,垂頭呻吟,呼吸短促,拄杖而行,身體黧黑,全身斑駁,愚鈍衰頹,舉動艱難,瘦弱不堪,這就叫做老。怎樣叫死呢?就是說各個衆生,在各個種類裏會有殁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冰冷)、命滅的現象,這是舍陰(身體)的時刻已到,這就叫做死。這死亡和前面所說的衰老相合,這就叫老死。(前面所述)就叫十二緣起法的分別義理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叁六經注釋:

  1、法說:佛光阿含藏注雲:「即指佛說法相」。

  2、義說:佛光阿含藏注雲:「即佛分別義理、義利、義趣」。

  3、…

《雜阿含經卷第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