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P6

  ..續本文上一頁始、中段到後段都很殊勝,有完善的義理、美好的法味,純一圓滿清淨,是梵行清白之法。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就是這所謂有因、有緣、有縛法的經文。

  有因、有緣、有縛法的經文內容是怎樣呢?就是說這眼根是有因、有緣、有系縛。什麼是眼根的因、眼根的緣、眼根的系縛呢?我說眼根是以業爲因,以業爲緣,被業所系縛;而業也是有因、有緣、有系縛。什麼是業的因、業的緣、業的系縛呢?我說業是以愛爲因、以愛爲緣,被愛所系縛;而愛也是有因、有緣、有系縛。什麼是愛的因、愛的緣、愛的系縛呢?我說愛是以無明(沒有智慧)爲因、無明爲緣、被無明所系縛。什麼是無明的因、無明的緣、無明的系縛呢?我說無明是以不正思惟爲因、不正思惟爲緣,被不正思惟所系縛;而不正思惟也是有因、有緣、有系縛。什麼是不正思惟的因、不正思惟的緣、不正思惟的系縛呢?我說就是由于眼見色境,所以才生起不正的思惟;而不正的思惟又生自愚癡。

  由于眼見色境,生起不正的思惟;不正思惟又生自愚癡,那愚癡的人就是無明,癡求貪欲就叫做愛,由愛所造作的就叫做業。就這樣,比丘啊!不正思惟因而有無明,有無明因而有貪愛,有貪愛因而造業,有造業因而招感眼根的生起。耳、鼻、舌、身、意諸根,也是這樣子,這就叫有因、有緣、有縛法的經文。﹂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一二經注釋:

   = 1 \* Arabic 1 、本經「佛光阿含藏」解說:「本經說明六根爲業之因、緣、縛,業爲愛之因、緣、縛,愛爲無明之因、緣、縛,無明爲不正思惟之因、緣、縛,不正思惟生于癡。」這樣的解說是錯誤的。根據「瑜伽師地論」對本經的解說:「謂彼六處以業爲因;業,愛爲因;愛複用彼無明爲因;無明複用不如正理作意(不正思惟)爲因;不正作意複用無明觸爲因。」可見其因果順序應是:無明觸↓不正思惟↓無明↓愛↓業↓六根。而佛光版的解說正好與此相反。

   = 2 \* Arabic 2 、不正思惟因無明:無明下原有「爲愛」二字,今根據「雜阿含經論會

  編」予以刪除。

  

  叁一叁、本經敘說六根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一切皆由因緣而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留搜國的調牛聚落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爲你們說法,從開始、中間到後段都很殊勝,有完善的法義,美好法味,純一圓滿清淨,是梵行清白之法,即所謂第一義空經。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就要爲你們解說。」

  什麼是第一義空經呢?衆比丘啊!就好比眼根生時它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就像這樣,眼根由沒有而生,生後又滅盡,只有業報而無造作者,這由因緣積聚而成之體滅後,其它由因緣積聚而成之體又相續生起,這當中就只有俗谛的因緣果報罷了;耳、鼻、舌、身、意諸根的生滅,也是這樣,都只有俗谛的因緣果報。所謂俗谛的因緣果報,就是說由于這裏的存在,所以決定那裏的存在;由于這裏的生起,所以決定那裏的生起。比如由于愚癡無明,所以有身、口、意的妄行造作;由于身、口、意的妄行造作,所以就生起業識,……廣說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生起。又且,由于這裏的不存在,所以決定那裏的不存在;由于這裏的息滅,所以決定那裏的息滅;由于愚癡無明息滅了;所以身、口、意的妄行造作就會息滅;身、口、意的妄行造作息滅,所以業識就會息滅,……如此地廣說,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息滅。比丘啊!這就是第一義空法經。」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聞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一叁經注釋:

   = 1 \* Arabic 1 、第一義空經:第一義,謂事理最初緊要者;又無上甚深之妙理亦稱爲第一義。所以稱爲空經,蓋因本經實講六根皆由因緣起,其生滅無自性,故爲空。

   = 2 \* Arabic 2 、俗數法:即俗谛因果。

  

  叁一四、本經敘說有六喜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六種喜行。是那六種呢?比丘啊!就是這眼根看見色境時而心覺歡喜,于是就在那色境之處有所行作;耳聽聲、鼻聞香、舌嘗味、身覺觸,乃至意識法時,也是心覺歡喜,而在那法境之處有所行作。衆比丘啊!這就叫六喜行。」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一五、本經敘說有六種憂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六種憂行。是那六種呢?衆比丘啊!如果眼見色境而會生起憂慮的話,就會在那色境之處行作;像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感觸、意識法時,如果也會生起憂慮的話,那麼就會在那些法境之處而行作。衆比丘啊!這就叫六憂行。」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一六、本經敘說有六種舍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六種的舍行。是那六種呢?衆比丘啊!如果眼見色境能起不喜不憂的舍心,就在這色境之處行作;像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感觸、意識法時,也能生起不喜不憂的舍心,就在那些法境之處行作。這就叫比丘的六舍行。」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一七、本經敘說有六種常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六種常行。是那六種呢?就是如比丘眼見色境後,能依住于不覺得苦惱、也不覺得快樂的舍心中,保有正念正智;像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感觸、意識法時,也能依住于不苦不樂的舍心中,保有正念正智,這就叫比丘的六常行。」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一八、本經敘說有六常行,若比丘能修行成就此六常行,乃世極難得之事。內容大多與叁一七經相同,譯文略。

  叁一九、本經敘說有六常行,若比丘能修行成就此六常行,乃世間極難得之事,是世人所應承事、恭敬、供養,此是世間無上的福田。內容大多與叁一七經同,譯文略。

  叁二○、本經敘說有六常行,而舍利弗等比丘乃成就此六常行者,乃世間極難得之事,是世人所應承事、恭敬、供養,此是世間無上的福田。內容大多與叁一七經同,譯文略。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終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