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始、中段到后段都很殊胜,有完善的义理、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是梵行清白之法。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就是这所谓有因、有缘、有缚法的经文。
有因、有缘、有缚法的经文内容是怎样呢?就是说这眼根是有因、有缘、有系缚。什么是眼根的因、眼根的缘、眼根的系缚呢?我说眼根是以业为因,以业为缘,被业所系缚;而业也是有因、有缘、有系缚。什么是业的因、业的缘、业的系缚呢?我说业是以爱为因、以爱为缘,被爱所系缚;而爱也是有因、有缘、有系缚。什么是爱的因、爱的缘、爱的系缚呢?我说爱是以无明(没有智慧)为因、无明为缘、被无明所系缚。什么是无明的因、无明的缘、无明的系缚呢?我说无明是以不正思惟为因、不正思惟为缘,被不正思惟所系缚;而不正思惟也是有因、有缘、有系缚。什么是不正思惟的因、不正思惟的缘、不正思惟的系缚呢?我说就是由于眼见色境,所以才生起不正的思惟;而不正的思惟又生自愚痴。
由于眼见色境,生起不正的思惟;不正思惟又生自愚痴,那愚痴的人就是无明,痴求贪欲就叫做爱,由爱所造作的就叫做业。就这样,比丘啊!不正思惟因而有无明,有无明因而有贪爱,有贪爱因而造业,有造业因而招感眼根的生起。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这样子,这就叫有因、有缘、有缚法的经文。﹂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一二经注释:
= 1 \* Arabic 1 、本经「佛光阿含藏」解说:「本经说明六根为业之因、缘、缚,业为爱之因、缘、缚,爱为无明之因、缘、缚,无明为不正思惟之因、缘、缚,不正思惟生于痴。」这样的解说是错误的。根据「瑜伽师地论」对本经的解说:「谓彼六处以业为因;业,爱为因;爱复用彼无明为因;无明复用不如正理作意(不正思惟)为因;不正作意复用无明触为因。」可见其因果顺序应是:无明触↓不正思惟↓无明↓爱↓业↓六根。而佛光版的解说正好与此相反。
= 2 \* Arabic 2 、不正思惟因无明:无明下原有「为爱」二字,今根据「杂阿含经论会
编」予以删除。
三一三、本经叙说六根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一切皆由因缘而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留搜国的调牛聚落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为你们说法,从开始、中间到后段都很殊胜,有完善的法义,美好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是梵行清白之法,即所谓第一义空经。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就要为你们解说。」
什么是第一义空经呢?众比丘啊!就好比眼根生时它没有来处,灭时也没有去处。就像这样,眼根由没有而生,生后又灭尽,只有业报而无造作者,这由因缘积聚而成之体灭后,其它由因缘积聚而成之体又相续生起,这当中就只有俗谛的因缘果报罢了;耳、鼻、舌、身、意诸根的生灭,也是这样,都只有俗谛的因缘果报。所谓俗谛的因缘果报,就是说由于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由于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比如由于愚痴无明,所以有身、口、意的妄行造作;由于身、口、意的妄行造作,所以就生起业识,……广说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生起。又且,由于这里的不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不存在;由于这里的息灭,所以决定那里的息灭;由于愚痴无明息灭了;所以身、口、意的妄行造作就会息灭;身、口、意的妄行造作息灭,所以业识就会息灭,……如此地广说,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比丘啊!这就是第一义空法经。」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闻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一三经注释:
= 1 \* Arabic 1 、第一义空经:第一义,谓事理最初紧要者;又无上甚深之妙理亦称为第一义。所以称为空经,盖因本经实讲六根皆由因缘起,其生灭无自性,故为空。
= 2 \* Arabic 2 、俗数法:即俗谛因果。
三一四、本经叙说有六喜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六种喜行。是那六种呢?比丘啊!就是这眼根看见色境时而心觉欢喜,于是就在那色境之处有所行作;耳听声、鼻闻香、舌尝味、身觉触,乃至意识法时,也是心觉欢喜,而在那法境之处有所行作。众比丘啊!这就叫六喜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一五、本经叙说有六种忧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六种忧行。是那六种呢?众比丘啊!如果眼见色境而会生起忧虑的话,就会在那色境之处行作;像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识法时,如果也会生起忧虑的话,那么就会在那些法境之处而行作。众比丘啊!这就叫六忧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一六、本经叙说有六种舍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六种的舍行。是那六种呢?众比丘啊!如果眼见色境能起不喜不忧的舍心,就在这色境之处行作;像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识法时,也能生起不喜不忧的舍心,就在那些法境之处行作。这就叫比丘的六舍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一七、本经叙说有六种常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六种常行。是那六种呢?就是如比丘眼见色境后,能依住于不觉得苦恼、也不觉得快乐的舍心中,保有正念正智;像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识法时,也能依住于不苦不乐的舍心中,保有正念正智,这就叫比丘的六常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一八、本经叙说有六常行,若比丘能修行成就此六常行,乃世极难得之事。内容大多与三一七经相同,译文略。
三一九、本经叙说有六常行,若比丘能修行成就此六常行,乃世间极难得之事,是世人所应承事、恭敬、供养,此是世间无上的福田。内容大多与三一七经同,译文略。
三二○、本经叙说有六常行,而舍利弗等比丘乃成就此六常行者,乃世间极难得之事,是世人所应承事、恭敬、供养,此是世间无上的福田。内容大多与三一七经同,译文略。
杂阿含经卷第十二终
《杂阿含经卷第十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