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舍經卷第十一▪P5

  ..續本文上一頁佛陀說:「有什麼方法修習之後,能使七覺分之法滿足的嗎?」

  佛陀告訴萦發目揵連說:「有四念處之法,只要修習多修習,就能使七覺分之法滿足。」

  萦發目揵連又問佛陀說:「又有什麼方法修習多修習之後,就可使四念處滿足的嗎?」

  佛陀告訴萦發目揵連說:「有叁妙行(指身、口、意叁善業),只要修習多修習,就能使四念處滿足。」

  萦發目揵連又問佛陀說:「又有什麼方法修習多修習之後,就可使叁妙行滿足的嗎?」

  佛陀告訴目揵連說:「有六觸入處律儀,只要修習多修曶,就能使叁妙行滿足。」

  萦發目揵連又問佛陀說:「爲什麼六觸入處律儀,只要修習多修習,就可使叁妙行滿足呢?」

  佛陀告訴目揵連說:「如果眼睛看見適意、可愛念、能長養欲樂、使人攀緣貪著的色境時,那比丘看見之後,能夠不愛喜、不贊歎、不攀緣、不執著、不止住在那好境裏;如果眼睛看見不適意、不可愛念、是依于痛苦感覺的色境時,那些比丘看了之後,也不畏懼、不憎惡、不嫌棄、不瞋恚。對于那些美好的色境,張眼看見之後,永遠不會去攀緣貪著;對于不好的色境,張眼看見之後,也永遠不會去攀緣貪著。內心安住不動,善于修持解脫,毫不懈怠。耳、鼻、舌、身、意諸根,乃至意根識法境之時,也是如此。像這樣對六觸入處修習多修習,就能滿足叁妙行了。

  要怎樣修習叁妙行,滿足四念處呢?就是多聞的聖弟子們要在空閑處、林中、樹下,做這樣地修學、這樣地思考:此身做了惡行,在現世或後世一定會得到惡報。我如果身行惡行的話,自己一定會生起厭悔,別人也會嫌棄輕視我,大師也會責備我,那些修習清淨梵行的人也會以法來嫌棄我。我的惡名到處流布,遍于一切地方,身壞命終後,將會墮入地獄之中。對于此身的惡行,他看見在現世或後世有這樣的果報,所以就會斷除此身的惡行,而修習身妙行(善行)了。口與意的惡行,也是像這樣。這就叫修習叁妙行後,得到了四念處的清淨滿足。

  要怎樣修習四念處,得到七覺分的滿足呢?目揵連比丘啊!要像這樣地依順自身做自身的觀察(即修習身念處);他在依順著自身做自身的觀察時,就能攝持意念,安住而不忘。那時,就要運用各種方法修習時刻觀念正法的念覺分;運用各種方法修習念覺分後,就可得到念覺分的滿足。在他的心念裏選擇諸法,覺想思量。那時,就要運用各種方法修習簡擇諸法真僞的擇法覺分;運用各種方法修習擇法覺分後,就可得到擇法覺分的滿足。能選擇那一切法,覺想思量後,就要運用各種方法修習勇猛力行正法的精進覺分;運用各種方法修習精進覺分後,就可得到精進覺分的滿足。勤于精進後,就會生起歡喜心。那時,就要運用各種方法修習獲得善法而生歡喜的喜覺分;修習歡喜覺分後,就可得到歡喜覺分的滿足。心能歡喜之後,身心就會止息。那時,就要修習除去身心煩惱,而得輕快安樂的輕安覺分;修習輕安覺分後,就可得到輕安覺分的滿足。身心得到輕安後,就可得到叁摩提(定,系心一處而不亂)。那時,就應修習住心一境而不散亂的定覺分;修習定覺分之後,就可得到定覺分的滿足。就是說能專一他的心念,使貪、憂都滅息,舍棄內心的妄行。(那時),就要運用各種方法,修習舍離一切虛妄法的舍覺分;運用各種方法修習舍覺分後,就可得到舍覺分的清淨滿足。對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等法,也是要像這樣的去觀察修習,能像這樣地修習四念處的話,就可得到七覺分的滿足。

  要怎樣修習七覺分,得到智慧、解脫的滿足呢?目揵連啊!如果比丘修習時刻觀念正法的念覺分,就能依遠離而希求斷界,依離欲而希求無欲界,依于滅而希求滅界;棄舍下劣的修覺分,而進趨于勝妙的修覺分。修習念覺分之後,就可得到智慧、解脫的清淨滿足。乃至修習舍離一切虛妄法的舍覺分,也是像這樣的說法。這就叫修習七覺分之後,就可得到智慧、解脫的清淨滿足了。就像這樣,目揵連啊!每一法彼此相依,就能從此岸濟渡到彼岸。」

  佛陀講說這段經文之時,萦發目揵連就能遠離煩惱的塵垢,獲得清淨的法眼。當時,萦發目揵連見法、得法、知法、入法,而度越一切的疑惑,不由于他人的教說,而能對于諸法與戒律,得到無所畏懼。于是他從座席起來,整飾衣服,向佛陀行禮,合掌禀告佛陀說:「我現可以在正法與戒律中出家,獲得具足比丘的身份嗎?」

  佛陀告訴目揵連說:「你現在已得在正法與戒律中出家,具足地得到比丘的身份了。」他得以出家後,就專精地思考,保持不放逸懈逸,……乃至成就阿羅漢果。

  第二八○經注釋:

  1、萦發目揵連:目揵連爲一萦發外道,即將頭發束一大髻,故稱萦發目揵連。此人爲外道婆羅門,非摩诃目揵連尊者。

  2、遮羅迦:如雲水而步行之修行者,即行腳僧。

  3、「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遮羅迦出家競勝論議,相違反議福利,疊相破壞」:瑜珈師地論:「此正法外,有諸沙門婆羅門等,爲諸弟子宣說法時,多分爲求诘責勝利,及求免脫他難勝利。當知如是宣說法者,就第一義,無義、無利,非自利益,非利益他。」

  4、誠說、法說、法次法說:即真實說、如法說、順法次第而說。

  5、明、解脫:明,智慧的別名。解脫,脫離束縛而得自在的意思,亦即涅槃的別名。

  6、七覺分:又名七菩提分、七覺支、七等覺支,爲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一、擇法覺分,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僞。二、精進覺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叁、喜覺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四、輕安(猗息)覺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快安樂。五、念覺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覺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亂。七、舍覺分,即舍離一切虛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7、四念處:又名四念住。一、身念處,是觀身不淨。二、受念處,是觀受是苦。叁、心念處,是觀心無常。四、法念處,是觀法無我。此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爲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8、叁妙行:即身、口、意叁善業。

  9、依遠離、依離欲、依滅,舍于進趣:瑜珈師地論:「修習覺分,未得斷界,于其斷界正希求時,名依遠離;未得無欲界,于無欲界正希求時,名依離欲;未得滅界,于其滅界正希求時,名依于滅;棄舍下劣修覺分故,回向勝妙修覺分故,名棄舍回向。」

  10、法法相依:依,原作「律」。元、明二本均作「依」。今據此改正。

  

  二八一、本經敘說佛陀告訴衆比丘,關于修習諸根的正確觀念。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迦微伽羅牟真鄰陀林中。

  那時,有位名叫郁多羅的少年,是婆羅門波羅奢那的弟子。他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恭敬問訊後,退坐一邊。

  這時,世尊告訴郁多羅說:「你的老師波羅奢那有爲你們講說怎樣修持諸根嗎?」

  郁多羅回答佛陀說:「我的老師波羅奢那說:『眼不見色,耳不聽聲,這就叫修根了。』」

  佛陀告訴郁多羅說:「如果像你老師波羅奢那所說的修法,那麼瞎子不就是修根了嗎?爲什麼呢?因爲只有瞎子的眼睛才不會看見色境。」

  當時,阿難尊者站在世尊後面,拿著扇子爲佛搧風。阿難尊者告訴郁多羅說:「如照波羅奢那所說的修法,那麼耳聾的人不就是修根了嗎?爲什麼呢?因爲只有耳聾的人耳朵才不會聽到聲音。」

  這時,世尊告訴阿難尊者說:「這是不同于賢聖者的正法、戒律無上修習諸根的方法。」

  阿難禀告佛陀說:「希望世尊您能爲衆比丘解說賢聖的正法、戒律無上修根的方法,衆比丘聽後,當會敬受奉行。」

  佛陀告訴阿難說:「要仔細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由于眼見色境,而生起了眼識,當看見可意的色境時,就要修習如來厭離的正念正智。又由于眼見色境的因緣而生起了眼識,當看見不可意的色境時,就要修習如來不厭離的正念正智。或由于眼見色境的因緣而生起了眼識,當看見既可意又不可意的色境時,就要修習如來既厭離又不厭離的正念正智。或由于眼見色境而生起了眼識,當看見既不可意又可意之境時,就要修習如來既不厭離又厭離的正念正智。或由于眼見色境而生起了眼識,當看見既可意又不可意,而後又可意不可意之境時,就要修習如來厭或不厭都離舍,把內心安住于正念正智。

  像這樣,阿難啊!如果有人對這五句(即一、可意;二、不可意;叁、既可意又不可意;四、既不可意又可意;五、既可意又不可意而後又可意又不可意)的現象,內心善于調伏、善于關閉、善于守護、善于攝持、善于修習的話,這就是對眼見色境的無上修根;耳、算、舌、身諸根,乃至意根識取法境時,也是這樣的說法。阿難啊!這就叫做賢聖的正法、戒律無上修根的方法了。」

  阿難尊者又問佛陀說:「世尊啊!什麼是賢聖的正法、戒律,是賢聖弟子們修習諸根的方法呢?」

  佛陀告訴阿難說:「由于眼見色境的因緣而生起眼識時,如果生起可意、生起不可意、或生起既可意又不可意的心理現象。那些聖弟子們就要像這樣地如實知道:由于我的眼睛看見色境的因緣而生起了眼識,所以生起可意、生起不可意、或生起既可意又不可意的心理現象。這些現象都要使它寂滅這樣才是勝妙,這就叫做平等舍棄;能夠舍棄之後,就能遠離厭或不厭的心理了。就譬如大力士彈指瞬間即過一樣。同樣地,由于眼見色境的因緣而生眼識時,所生起的可意、生起不可意、或生起既可意又不可意的心理現象,片刻也可把它完全滅盡,得遠離厭與不厭的心理,平等舍棄。

  同樣地,由于耳聞聲境的因緣而生耳識時,如果生起可意、生起不可意、或生起既可意又不可意的心理現象。聖弟子要像這樣地去如實察知:由于我的耳識辨聞聲境,所以生起可意、生起不可意、或生起既可意又不可意的心理現象,這些現象要使它寂滅,這樣才是勝妙,這就叫做舍;能舍之後,就能遠離厭與不厭的心理。就譬如大力士彈指一樣,發出的聲音旋即息滅。同樣地,由于耳聞聲境的因緣而生起耳識時,所生起的可意、生起的不可意、或生起的既可意又不可意的心理現象,這些現象一旦生起,就能將它滅盡,這就叫做舍;能舍之後,就能夠遠離厭與不厭的心理了。

  由于鼻嗅香境的因緣而生鼻識時,如果生起可意、生起不可意、或生起既可意又不可意的心理現象。聖弟子要像這樣地去如實察知:由于鼻嗅香境的因緣而生起了鼻識,所以生起可意、生起不可意、或生起既可意又不可意的心理現象,這些現象都要使它寂滅,這樣才是勝妙,這就叫做舍;能舍之後,就能遠離厭與不厭的心理了。譬如蓮花,不會被水所汙染一樣。同樣地,由于鼻嗅香的因緣而生鼻識時,所生起的可意、生起的不可意、或生起的既可意又不可意的心理現象,這些現象,一旦生起後,就能將它滅盡,這就叫做舍;能舍之後,就能遠離厭與不厭的心理了。

  由于舌嘗味境的因緣而生舌識時,如果生起可意、生起不可意、或生起既可意又不可意的心理現象。聖弟子要像這樣地去如實察知:由于舌嘗味境的因緣而生起了舌識,所以生起可意、生起不可意、或生起既可意又不可意的心理現象,這些現象一旦生起後,就要把它滅盡,使它寂滅,這樣才是勝妙,這就叫做舍;能舍之後,就能遠離厭與不厭的心理了。譬如一位大力士舌端的唾沫一樣,可輕易地將它全部唾除。同樣地,由于舌嘗味境的因緣而生舌識時,所生起的可意、生起的不可意、或生起的既可意又不可意的心理現象,這些現象,一旦生起後,就能將它滅盡,這就叫做舍;能舍之後,就能遠離厭與不厭的心理了。

  由于身感觸境的因緣而生身識時,如果生起可意、生起不可意、或生起既可意又不可意的心理現象,這些現象一旦生起後,就要將它滅盡。聖弟子要像這樣地去如實察知:由于身感觸境的因緣而生起了身識,所以生起可意、生起不可意、或生起既可意又不可意的心理現象,這些現象一旦生起後,就要將它滅盡,使它寂滅,這樣才是勝妙,這就叫做舍;能舍之後,就能遠離厭與不厭的心理了。譬如燒令極熱的鐵丸,用小水滴噴灑,水滴立刻就會消失。同樣地,由于身感觸境的因緣而生身識時,所生起的可意、生起的不可意、或生起的既可意又不可意的心理現象,這些現象,一旦生起後,就能將它滅盡,這就叫做舍;能舍之後,就能遠離厭與不厭的心理了。」

  由于意根識法境的因緣而生意識時,如果生起了可意、生起了不可意、或生起了既可意又不可意的心理現象,這些現象一旦生起後,就要迅速地將它滅盡。聖弟子要像這樣地去如實察知:由于意根識法境的因緣而生起了意識,所以生起可意、生起不可意、或生起既可意又不可意的心理現象,這些現象一旦生起後,就要將它滅盡,使它寂滅,這樣才是勝妙,這就叫做舍;能舍之後,就能遠離厭與不厭的心理。譬如大力士砍斷多羅樹頭,使它不能再生一樣。同樣地,由于意根識法境的因緣而生意識時,所生起的可意、生起的不可意、或生起的既可意又不可意的心理現象,這些現象,一旦生起後,就能將它滅盡,這就叫做舍;能舍之後,就能遠離厭與不厭的心理。阿難啊!這就是賢聖的正法、戒律,是聖弟子修習諸根的方法。」

  阿難又問說:「什麼是賢聖的正法、戒律覺見的方法呢?」

  佛陀告訴阿難說:「由于眼見色境的因緣而生眼識時,如果生起可意、生起不可意、或生起既可意又不可意的心理現象,那些聖弟子們對這些現象就要感到慚恥厭惡;耳、鼻、舌、身諸根,乃至由于意根識法境的因緣而生意識時,如果生起可意、生起不可意、或生起既可意又不可意的心理現象,那些聖弟子們對這些現象就要感到慚恥厭惡。阿難啊!這就叫賢聖的正法、戒律覺見的方法。阿難啊!這就叫賢聖的正法、戒律無上修習諸根的方法。我已宣說了賢聖者修習諸根的方法,已宣說了覺見的方法。阿難啊!我爲衆聲聞弟子們所做的事,凡所應做的都已經做了,你們也應當做你們所當做的事,詳說如『箧毒蛇經』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阿難尊者聽聞了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雜阿含經卷十一終

  

《雜阿舍經卷第十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