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二八二、本經敘說佛陀告訴諸比丘,六內處、六外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非我,若如實知六處,則能正向涅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留搜國的調牛聚落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爲你們說法,從開始、中間到後段都很殊勝,有完善的義理、美好的法味,純一圓滿清淨,是梵行清白之法。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有『六六法』。什麼是『六六法』呢?所謂六內入處、六外入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就是了。

  什麼叫做六內入處呢?就是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什麼叫做六外入處呢?就是色入處、聲入處、香入處、味入處、觸入處、法入處。什麼叫做六識身呢?就是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什麼叫做六觸身呢?就是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什麼叫做六受身呢?就是眼觸生受(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意觸生受。什麼叫做六愛身呢?就是眼觸生愛、耳觸生愛、鼻觸生愛、舌觸生愛、身觸生愛、意觸生愛。

  如果有人說:『眼根就是我』,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爲什麼呢?因爲眼根是生滅之法的緣故;如果說眼根就是我的話,那麼我就應該會隨受生死的變化了。所以說『眼根就是我』,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同樣地,這色境、或眼識、或眼觸,及眼觸所生起的感受,如果說這些就是我的話,這也是不對的。爲什麼呢?因爲眼觸所生起的感受是生滅之法;如果說眼觸所生的感受就是我的話,那麼我又應該要隨受生死的變化了。因此眼觸所生的感受就是我的說法是不對的,所以眼觸生起的感受並不是我。同樣地,這耳、鼻、舌、身、意觸等所生的感受也不是我。爲什麼呢?因爲由意觸等所生的感受是生滅之法;如果那就是我的話,我又應隨受生死的變化了,所以說由意觸等所生的感受就是我,這是不對的,因此由意觸等所生的感受並不是我。

  就像這樣,比丘啊!應當要如實地認知眼根之所作、智慧之所作、寂滅之所作,開發神通,正向涅槃的境地。要怎樣如實地知見眼根之所作,……乃至正向涅槃的境地呢?就是要像這樣地觀察,比丘啊!眼根並不是我,像這色境、眼識、眼觸,以及由眼觸因緣而生的感受||內心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對這些也要觀察它們都不是我;耳、鼻、舌、身、意諸根,也是像這樣地說法,這就叫做如實地知見眼根之所作,……乃至正向涅槃寂靜的境地,這就叫『六六法』經。﹂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二八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衆比丘,若不能如實知見眼等六根乃至不苦不樂受,則生染著,招致純大苦陰聚集;反之,則純大苦集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留搜國的調牛聚落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爲你們說法,從開始、中段到後段都很殊勝,有完善的義理、美好的法味,純一圓滿清淨,是梵行清白之法,就是所謂的『六分別六入處經』。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

  什麼是『六分別六入處經』呢?就是說對眼入處不能如實知見的話,那麼對這色境、眼識、眼觸、及眼觸因緣所生的感受||內心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也就不能如實地知見;由于不能如實知見的緣故,對眼根愛染貪著,對這色境、眼識、眼觸、及眼觸因緣所生的感受||內心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也都會生起愛染貪著。同樣地,對耳、鼻、舌、身、意諸根,像這法境、意識、意觸、及意觸因緣生起的感受||內心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都不能如實地知見;由于不能如實知見的緣故,便會對它生起愛染貪著。像這樣和愛染貪著相應,愚昧不明、顧惜愛念,就會結縛著他的心,長養著五蘊的身心,以及渴求來世永存的愛染,貪欲、喜歡也都隨之增長,因而使身心疲累敗壞,身心煩惱如火燒燃,身心侵逼如火熾燃,身心迷失狂亂,身心産生痛苦的感覺;由于身心産生痛苦感覺的緣故,那麼在未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便都會隨之增長,這就叫做純一大苦結聚五陰身心的集起。

  衆比丘啊!如果對眼根能夠如實地知見,像這色境、眼識、眼觸、以及眼觸因緣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都能如實地知見;能如實知見後,對眼根便不會貪著,像這色境、眼識、眼觸、及眼觸因緣所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也都不會去愛染貪著。同樣地,對這耳、鼻、舌、身、意諸根,像這法境、意識、意觸、以及意觸因緣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都能如實地知見;由于都能如實知見的緣故,便能對意根不貪著。像這法境、意識、意觸、及意觸因緣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對這些也都不會貪著;由于不貪著的緣故,就不會與它相應,不會愚昧、不會顧念、不被它所系縛,損減這五蘊的身心,渴求未來世永存的愛染,貪欲、喜歡,以及對每一境界的愛染貪著,全部都會隨之息滅,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燒,心不燒;身不熾燃,心不熾燃;身覺快樂,心覺快樂。由于身心覺得快樂的緣故,那麼在未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便都會隨之息滅,像這純粹大苦結聚的身心也就息滅。

  有這樣地認知、這樣地觀察的話,就叫做正見的修習已滿足,而正志、正方便、正念、正定,以及前面說過的正語、正業、正命等清淨的修習也都已滿足的話,這就叫做修習八聖道已清淨滿足。八聖道修習滿足後,四念處也會修習滿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等,都會修習滿足。

  如果是所應知道、應了解的法,就要都能知道、都能了解;如果是所應知道、應斷除的法,就要都能知道、都能斷除;如果是所應知道、應作證的法,就要都能自己作證;如果是所應知道、應修習的法,就都要已經修習過。到底什麼法是應該知道、應該了解,要全部知道、全部了解的呢?就是這身心合一的五蘊現象。到底是什麼法應該知道、應該斷除的呢?就是這無明及愛欲。到底是什麼法應知道、應作證的呢?就是這智慧及解脫。到底是什麼法應知道、應修習的呢?就是正觀。如果比丘對這所應知道、應了解的法,都能知道、都能了解;對這所應知道、應斷除的法,都能知道、都能斷除;對這所應知道、應作證的法,都能知道、都能作證;對這所應知道、應修習的法,都能知道、都能修習的話,這就叫比丘已斷除了愛欲的結縛,有正確的覺證,徹底地脫離了生死的苦海。衆比丘啊!這就叫做『六分別六入處經』。」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八叁經注釋:

  1、不相雜:即不相應。

  2、名色:名爲心,指受、想、行、識;色爲物,指色身。故名色就有情而言即是身心合一的五蘊。

  3、正觀:此處「正觀」若依〈瑜伽師地論〉卷九十叁之論義所陳,應作「止觀」。止觀,即止與觀。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于定,觀屬于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

  

  二八四、本經敘說佛陀告訴衆比丘,說明眼、色、眼識、受、想、思等法,名爲人。此五蘊爲無常、有爲、思願緣生,爲苦。若斷盡無余,則爲涅槃。如是知見,則爲見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獨自在一僻靜之處,專心地思考,做這樣的想法:比丘要怎樣去認知、怎樣去觀察才能夠見法呢?做這樣的思考後,就從禅座中起來,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獨自在一僻靜之處,專心地思考,做這樣的想法:比丘要怎樣去認知、怎樣去觀察才能見法呢?」

  當時,世尊告訴那位比丘說:「要仔細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解說。有二種法,是那二種呢?眼根與色境就是二種法。像這樣地廣說……乃至不是他真有這樣的境界之故。爲什麼呢?因爲眼見色境的因緣便生起了眼識,上叁事(指眼根、色境、眼識)的和合又生起了眼觸,伴隨眼觸同時又生起了感受、想象、意志行爲,這受、想、行、識四無色陰,以及眼根這個色陰,這些存在現象就叫做人。就把這些現象當作是人想、衆生、那羅(人之意)、摩 阇(人間或人趣之意)、摩那婆(即少年、孺童、人)、士夫(又作補特伽羅、人)、福伽羅(即補特伽羅、人)、耆婆(譯作壽命,爲有情之代名詞)、禅頭(即指人或有情)等。

  又這樣地說:『我眼見顔色,我耳聞聲音,我鼻嗅香氣,我舌嘗味道,我身覺觸境,我意識法境。』人們施設了各種法,然後又這樣的說:『這就是尊者的名字,他是這樣的出生,他是這樣的姓氏,他是這樣的謀食,他是這樣的感受苦樂,他是

  這樣的長壽,他是這樣的久住著,他是這樣的壽終。』比丘啊!像這些名相的施設都只是一種想象,都只是一種標志,都只是一種言說罷了,這一切施設之法全都變化無常,是因緣造作的有爲法,是由于人們的意願因緣所生起;如果是變化無常,是因緣造作的有爲法,是由于人們的意願因緣生起的話,那麼那些現象就會導致苦惱;然後又再産生其它的苦惱,還是住于苦,還是苦滅了,也還是苦惱一次又一次的不斷産生,一切都是苦惱的連續。如果能夠把那些苦惱斷滅無余,唾棄淨盡,遠離貪欲,使之滅盡息止不生,其余的苦惱更不相續,不再産生,這就叫寂滅,這就叫勝妙。所謂把一切有余的苦惱都舍棄,一切的愛欲都斷盡,沒有貪欲,息滅淨盡,就是涅槃的境地了。同樣地,耳、鼻、舌諸根,乃至由于身感觸境的因緣便生起…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