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十二
二八二、本经叙说佛陀告诉诸比丘,六内处、六外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非我,若如实知六处,则能正向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留搜国的调牛聚落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为你们说法,从开始、中间到后段都很殊胜,有完善的义理、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是梵行清白之法。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有『六六法』。什么是『六六法』呢?所谓六内入处、六外入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就是了。
什么叫做六内入处呢?就是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什么叫做六外入处呢?就是色入处、声入处、香入处、味入处、触入处、法入处。什么叫做六识身呢?就是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什么叫做六触身呢?就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什么叫做六受身呢?就是眼触生受(感受)、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身触生受、意触生受。什么叫做六爱身呢?就是眼触生爱、耳触生爱、鼻触生爱、舌触生爱、身触生爱、意触生爱。
如果有人说:『眼根就是我』,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眼根是生灭之法的缘故;如果说眼根就是我的话,那么我就应该会随受生死的变化了。所以说『眼根就是我』,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同样地,这色境、或眼识、或眼触,及眼触所生起的感受,如果说这些就是我的话,这也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眼触所生起的感受是生灭之法;如果说眼触所生的感受就是我的话,那么我又应该要随受生死的变化了。因此眼触所生的感受就是我的说法是不对的,所以眼触生起的感受并不是我。同样地,这耳、鼻、舌、身、意触等所生的感受也不是我。为什么呢?因为由意触等所生的感受是生灭之法;如果那就是我的话,我又应随受生死的变化了,所以说由意触等所生的感受就是我,这是不对的,因此由意触等所生的感受并不是我。
就像这样,比丘啊!应当要如实地认知眼根之所作、智慧之所作、寂灭之所作,开发神通,正向涅槃的境地。要怎样如实地知见眼根之所作,……乃至正向涅槃的境地呢?就是要像这样地观察,比丘啊!眼根并不是我,像这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由眼触因缘而生的感受||内心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要观察它们都不是我;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像这样地说法,这就叫做如实地知见眼根之所作,……乃至正向涅槃寂静的境地,这就叫『六六法』经。﹂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二八三、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众比丘,若不能如实知见眼等六根乃至不苦不乐受,则生染着,招致纯大苦阴聚集;反之,则纯大苦集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留搜国的调牛聚落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为你们说法,从开始、中段到后段都很殊胜,有完善的义理、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是梵行清白之法,就是所谓的『六分别六入处经』。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什么是『六分别六入处经』呢?就是说对眼入处不能如实知见的话,那么对这色境、眼识、眼触、及眼触因缘所生的感受||内心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也就不能如实地知见;由于不能如实知见的缘故,对眼根爱染贪着,对这色境、眼识、眼触、及眼触因缘所生的感受||内心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也都会生起爱染贪着。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诸根,像这法境、意识、意触、及意触因缘生起的感受||内心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都不能如实地知见;由于不能如实知见的缘故,便会对它生起爱染贪着。像这样和爱染贪着相应,愚昧不明、顾惜爱念,就会结缚着他的心,长养着五蕴的身心,以及渴求来世永存的爱染,贪欲、喜欢也都随之增长,因而使身心疲累败坏,身心烦恼如火烧燃,身心侵逼如火炽燃,身心迷失狂乱,身心产生痛苦的感觉;由于身心产生痛苦感觉的缘故,那么在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便都会随之增长,这就叫做纯一大苦结聚五阴身心的集起。
众比丘啊!如果对眼根能够如实地知见,像这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眼触因缘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都能如实地知见;能如实知见后,对眼根便不会贪着,像这色境、眼识、眼触、及眼触因缘所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也都不会去爱染贪着。同样地,对这耳、鼻、舌、身、意诸根,像这法境、意识、意触、以及意触因缘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都能如实地知见;由于都能如实知见的缘故,便能对意根不贪着。像这法境、意识、意触、及意触因缘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都不会贪着;由于不贪着的缘故,就不会与它相应,不会愚昧、不会顾念、不被它所系缚,损减这五蕴的身心,渴求未来世永存的爱染,贪欲、喜欢,以及对每一境界的爱染贪着,全部都会随之息灭,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烧,心不烧;身不炽燃,心不炽燃;身觉快乐,心觉快乐。由于身心觉得快乐的缘故,那么在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便都会随之息灭,像这纯粹大苦结聚的身心也就息灭。
有这样地认知、这样地观察的话,就叫做正见的修习已满足,而正志、正方便、正念、正定,以及前面说过的正语、正业、正命等清净的修习也都已满足的话,这就叫做修习八圣道已清净满足。八圣道修习满足后,四念处也会修习满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等,都会修习满足。
如果是所应知道、应了解的法,就要都能知道、都能了解;如果是所应知道、应断除的法,就要都能知道、都能断除;如果是所应知道、应作证的法,就要都能自己作证;如果是所应知道、应修习的法,就都要已经修习过。到底什么法是应该知道、应该了解,要全部知道、全部了解的呢?就是这身心合一的五蕴现象。到底是什么法应该知道、应该断除的呢?就是这无明及爱欲。到底是什么法应知道、应作证的呢?就是这智慧及解脱。到底是什么法应知道、应修习的呢?就是正观。如果比丘对这所应知道、应了解的法,都能知道、都能了解;对这所应知道、应断除的法,都能知道、都能断除;对这所应知道、应作证的法,都能知道、都能作证;对这所应知道、应修习的法,都能知道、都能修习的话,这就叫比丘已断除了爱欲的结缚,有正确的觉证,彻底地脱离了生死的苦海。众比丘啊!这就叫做『六分别六入处经』。」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八三经注释:
1、不相杂:即不相应。
2、名色:名为心,指受、想、行、识;色为物,指色身。故名色就有情而言即是身心合一的五蕴。
3、正观:此处「正观」若依〈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之论义所陈,应作「止观」。止观,即止与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双修的意思。
二八四、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众比丘,说明眼、色、眼识、受、想、思等法,名为人。此五蕴为无常、有为、思愿缘生,为苦。若断尽无余,则为涅槃。如是知见,则为见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地思考,做这样的想法:比丘要怎样去认知、怎样去观察才能够见法呢?做这样的思考后,就从禅座中起来,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地思考,做这样的想法:比丘要怎样去认知、怎样去观察才能见法呢?」
当时,世尊告诉那位比丘说:「要仔细地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有二种法,是那二种呢?眼根与色境就是二种法。像这样地广说……乃至不是他真有这样的境界之故。为什么呢?因为眼见色境的因缘便生起了眼识,上三事(指眼根、色境、眼识)的和合又生起了眼触,伴随眼触同时又生起了感受、想象、意志行为,这受、想、行、识四无色阴,以及眼根这个色阴,这些存在现象就叫做人。就把这些现象当作是人想、众生、那罗(人之意)、摩 阇(人间或人趣之意)、摩那婆(即少年、孺童、人)、士夫(又作补特伽罗、人)、福伽罗(即补特伽罗、人)、耆婆(译作寿命,为有情之代名词)、禅头(即指人或有情)等。
又这样地说:『我眼见颜色,我耳闻声音,我鼻嗅香气,我舌尝味道,我身觉触境,我意识法境。』人们施设了各种法,然后又这样的说:『这就是尊者的名字,他是这样的出生,他是这样的姓氏,他是这样的谋食,他是这样的感受苦乐,他是
这样的长寿,他是这样的久住着,他是这样的寿终。』比丘啊!像这些名相的施设都只是一种想象,都只是一种标志,都只是一种言说罢了,这一切施设之法全都变化无常,是因缘造作的有为法,是由于人们的意愿因缘所生起;如果是变化无常,是因缘造作的有为法,是由于人们的意愿因缘生起的话,那么那些现象就会导致苦恼;然后又再产生其它的苦恼,还是住于苦,还是苦灭了,也还是苦恼一次又一次的不断产生,一切都是苦恼的连续。如果能够把那些苦恼断灭无余,唾弃净尽,远离贪欲,使之灭尽息止不生,其余的苦恼更不相续,不再产生,这就叫寂灭,这就叫胜妙。所谓把一切有余的苦恼都舍弃,一切的爱欲都断尽,没有贪欲,息灭净尽,就是涅槃的境地了。同样地,耳、鼻、舌诸根,乃至由于身感触境的因缘便生起…
《杂阿含经卷第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