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母)的儿子。鹿子母曾向佛陀发八大布施愿,结婚时,又捐舍价值九亿钱之嫁衣,请求建造精舍,即为经中所称之东园鹿子母讲堂,或称鹿母讲堂。
二八九、本经叙说富楼那尊者闻佛陀说法后,欲往西方输卢那国传 法,佛闻其决心,知其为法不惜身命,即鼓励其前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富楼那尊者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立一边,禀告佛陀说:「慈悲的世尊啊!请您为我说法,我将独自坐于僻静之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了。」
佛陀告诉富楼那说:「真好啊!真好!你能向如来请问这样的义理。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如果有比丘眼睛看见可爱、可乐、可念、可意,会长养贪欲的色境;见此色境之后,对它欣悦、赞叹、系着住;对它欣悦、赞叹、系着住后,就会对它欢喜;对它欢喜后,就会乐着于它;乐着于它后,就会贪爱它;贪爱它后,就会生起障碍。由于有欢喜、乐着、贪爱、障碍之故,所以距涅槃就很远了。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像这样子。
富楼那啊!如果比丘眼睛看见可爱、可乐、可念、可意,会长养贪欲的色境;可是见后,对它能不欣悦、不赞叹、不系着住;由于能不欣悦、不赞叹、不系着住,所以就不会欢喜它;由于不欢喜它,所以对它就不会生起深乐;对它不深乐,所以就不会贪爱它;不贪爱它,所以就不会生起障碍。由于对境不欢喜、不深乐、不贪爱、不障碍,所以就会逐渐趋近涅槃。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像这样。」
佛陀告诉富楼那说:「我已简略地解说了佛法的教义,你打算往何处去呢?」
富楼那回答佛陀说:「世尊啊!承蒙世尊您为我略说教诫,我现在打算到西方的输卢那国人间游行教化。」
佛陀告诉富楼那说:「西方输卢那国的人民很凶恶、轻躁、残暴、好骂。富楼那啊!你如果听闻到他们凶恶、轻躁、残暴、好骂、毁辱的言语时,你将怎么办呢?」
富楼那回答佛陀说:「世尊啊!如果那西方输卢那国的人民,在我面前凶恶、诃骂、毁辱我的话,我会做这样的想法:那西方输卢那人贤善而有智慧,虽然他们在我面前凶恶、轻躁、残暴、好骂、毁辱我,可是还没有用手打我,用石头丢掷我哩!」
佛陀告诉富楼那说:「那西方那输卢那人只是用凶恶、轻躁、残暴、骂辱的方式对待你,你还可能幸免于难,如果他们又用手打你,用石头丢掷你的话,你将怎么办呢?」
富楼那回答佛陀说:「世尊啊!西方的输卢那人如果用手打我、掷石加害于我的话,我将会这样的想着:『输卢那人是贤善而有智慧的,虽然他们用手打或石掷来加害我,然而还不是用刀杖哩!』」
佛陀告诉富楼那说:「如果那输卢那人或者真拿着刀杖加害你的话,你又将怎么办呢?」
富楼那回答说:「如果那输卢那人或者真拿着刀杖加害于我,我将会这样的想着:那输卢那人是贤善而有智慧的,虽然他们拿着刀杖加害于我,然而还未杀死我。」
佛陀告诉富楼那说:「假使输卢那人或者真的杀死你的话,你将怎么办呢?」
富楼那回答佛陀说:「世尊啊!假使西方输卢那人或者真的杀死我的话,我将会这样的想着:有许多世尊的弟子,当厌患他自身时,或者拿刀自杀,或者服食毒药,或者用绳自系(上吊),或者自投深坑;那西方输卢那人贤善而有智慧,对我这朽败的身体,用一点小方便,就使我得到了解脱。」
佛陀说:「真是伟大啊!富楼那比丘!你完善地修习忍辱之道,你现在有足够的能力到输卢那人间去居住了。你现在应该去度化那些尚未被度化的人,安乐那些未得安乐的人,对那些未得涅槃的人,使他们证得涅槃。」
当时,富楼那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礼敬后便离去。
这时,富楼那尊者过了夜晚到了早晨,穿好法衣,拿着钵盂,走进舍卫城乞食,食毕出城,安置好卧具,就拿着衣钵离开了,将到西方输卢那国人间游行教化。到达后,结夏安居,为五百位在家男众弟子说法,并建立五百间僧伽蓝(寺院)。那些绳床、卧褥,以及供养僧众的器物,都全部备足。经过三个月后,就具足了阿罗汉的三种神通智慧,就在那里进入了无余涅槃。
第二八九经注释:
1、富楼那:依佛光大辞典说:富楼那为迦毗罗婆苏(即迦毗罗卫)人,净饭王国师之子,属婆罗门种。容貌端正,自幼聪明,能解韦陀等诸论,长而厌俗,欲求解脱,遂于悉达太子出城之夜,与朋友三十人同时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苦行精进,终得四禅五通。及佛成道,于鹿野苑转*轮,师乃至佛所求出家受具足戒,后证得阿罗汉果。以其长于辩才,善于分别义理,后专事演法教化,因闻其说法而解脱得度者,多达九万九千人,故被誉为「说法第一」。
2、西方输卢那:佛光杂阿含藏注云:「为富楼那比丘之出生国。」未知何据?
3、夏安居:即结夏安居,又名坐夏,或坐腊,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4、优婆塞: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
5、五百僧伽蓝:僧伽蓝,即寺院。五百僧伽蓝,即五百间寺院。一说是建立容纳五百僧人的大寺院。
6、三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却叫做三达。
二九○、本经叙说摩罗迦舅闻佛略说法要后,于不系着眼色等广解其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摩罗迦舅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慈悲的世尊啊!请您为我说法,我听闻佛法后,将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了。」
当时,世尊告诉摩罗迦舅说:「那些年少比丘,聪明利根,虽然他们在我正法、戒律中出家未久,然而在我正法、戒律中修习尚不懈怠;何况你今日已年老根熟(指六根迟钝),竟然还要听闻我为你略说教戒!」
摩罗迦舅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虽然年老根熟,然而还是想要听闻世尊您略说教戒,希望世尊您能为我略说教戒,我听法之后,将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考,……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了。」第二次与第三次,也都是这样的向佛陀祈请说法。
佛陀都告诉摩罗迦舅说:「你现在暂停请法!」这样的回答三次,并不为他说法。
那时,世尊告诉摩罗迦舅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自己的意见回答我吧!」
佛陀告诉摩罗迦舅说:「如果眼根未曾见过这色境的话,你将会想要见它,并对那个未曾见过的色境生起欲求、生起爱乐、生起想念、生起贪着吗?」
摩罗迦舅答说:「不会,世尊」
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识法等现象,也是像这样的问说。
佛陀告诉摩罗迦舅说:「答得真好啊!答得真妙!摩罗迦舅啊!你的眼见能以所见色境为量,耳闻能以所闻声境为量,感觉能以所觉之境为量,意识能以所识法境为量。」(言摩罗迦舅的六根能有正确的见、闻、觉、知)于是佛陀唱说偈颂:
「如果你不在他那儿,而他那儿又不在你这儿;
也不是在这两者的中间,这就叫尽了苦际。」
摩罗迦舅告诉佛陀说:「我已经知道了,世尊!我已经知道了,善逝!」
佛陀告诉摩罗迦舅说:「你如何在我简略的说法中广解它的义理呢?」
这时,摩罗迦舅唱说偈颂回答佛陀说:
「『如果眼睛看见色境后,而失去了正念,
就会对所见的色境,产生执取爱念之相状。
有执取爱乐之相状的人,心里就会常被系缚着,
生起了其它种种的爱念,于是就有无量的色境集聚生起。
贪欲、瞋恚、害人的心理,会使他的道心退减,
长养着众苦,而永远离开了涅槃。
如果见色境能不执取其相的话,他的心就会随生正念,
不会生起染污的爱欲,也不会生起系着之念;
不会生起各种爱念,虽有无量色境的集聚生起,
然而贪欲、瞋恚、害人的心理,再不能毁坏他的善心;
虽然有小小众苦的长养,但会渐次地趋近涅槃,
这是日种最尊者所说的教法,要远离贪爱,才能得到般涅槃境地。
如果耳闻诸声境,心里就失去了正念,
而执取一切声境的相状,执取而不舍弃;
还有鼻闻香、舌尝味,以及身感触境、意识法境,
一样忘失了正念,执取表相的情况也是像这样子。
在心里如果生起了爱乐,就会被坚固地系缚着,
又生起种种的爱念,于是无量的现象便集聚而生;
这贪欲、瞋恚、害人的心理,会退减败坏他的道心,
于是不断长养集聚众苦,便永离于涅槃的境地。
如果不去染着诸法,依住于正智正念,
他的心灵就不会受染污,也不会去爱乐贪着,
那么就不会生起一切的爱念,虽有无量现象的集起,
但贪欲、瞋恚、害人的心理,都不能退减他的道心;
一切痛苦也会随之损减,逐渐地趋近于涅槃。
爱欲除尽就是般涅槃,这是世尊的说法。』
这就叫在世尊简略的说法中,深广地去了解它的义理。」
佛陀告诉摩罗迦舅说:「你是真能在我简略的说法中去广解它的义理。为什么呢?因为就如你所说的偈颂:
『如果眼睛看见一切色境,就忘失了正念,
那么对所见的色境,就会产生执取爱念的相状。……。』就如前面所讲所广说的一样。」
当时,摩罗迦舅尊者听…
《杂阿含经卷第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