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P3

  ..續本文上一頁母)的兒子。鹿子母曾向佛陀發八大布施願,結婚時,又捐舍價值九億錢之嫁衣,請求建造精舍,即爲經中所稱之東園鹿子母講堂,或稱鹿母講堂。

  

  二八九、本經敘說富樓那尊者聞佛陀說法後,欲往西方輸盧那國傳  法,佛聞其決心,知其爲法不惜身命,即鼓勵其前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富樓那尊者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立一邊,禀告佛陀說:「慈悲的世尊啊!請您爲我說法,我將獨自坐于僻靜之處,專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之中了。」

  佛陀告訴富樓那說:「真好啊!真好!你能向如來請問這樣的義理。要仔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解說。如果有比丘眼睛看見可愛、可樂、可念、可意,會長養貪欲的色境;見此色境之後,對它欣悅、贊歎、系著住;對它欣悅、贊歎、系著住後,就會對它歡喜;對它歡喜後,就會樂著于它;樂著于它後,就會貪愛它;貪愛它後,就會生起障礙。由于有歡喜、樂著、貪愛、障礙之故,所以距涅槃就很遠了。耳、鼻、舌、身、意諸根,也是像這樣子。

  富樓那啊!如果比丘眼睛看見可愛、可樂、可念、可意,會長養貪欲的色境;可是見後,對它能不欣悅、不贊歎、不系著住;由于能不欣悅、不贊歎、不系著住,所以就不會歡喜它;由于不歡喜它,所以對它就不會生起深樂;對它不深樂,所以就不會貪愛它;不貪愛它,所以就不會生起障礙。由于對境不歡喜、不深樂、不貪愛、不障礙,所以就會逐漸趨近涅槃。耳、鼻、舌、身、意諸根,也是像這樣。」

  佛陀告訴富樓那說:「我已簡略地解說了佛法的教義,你打算往何處去呢?」

  富樓那回答佛陀說:「世尊啊!承蒙世尊您爲我略說教誡,我現在打算到西方的輸盧那國人間遊行教化。」

  佛陀告訴富樓那說:「西方輸盧那國的人民很凶惡、輕躁、殘暴、好罵。富樓那啊!你如果聽聞到他們凶惡、輕躁、殘暴、好罵、毀辱的言語時,你將怎麼辦呢?」

  富樓那回答佛陀說:「世尊啊!如果那西方輸盧那國的人民,在我面前凶惡、诃罵、毀辱我的話,我會做這樣的想法:那西方輸盧那人賢善而有智慧,雖然他們在我面前凶惡、輕躁、殘暴、好罵、毀辱我,可是還沒有用手打我,用石頭丟擲我哩!」

  佛陀告訴富樓那說:「那西方那輸盧那人只是用凶惡、輕躁、殘暴、罵辱的方式對待你,你還可能幸免于難,如果他們又用手打你,用石頭丟擲你的話,你將怎麼辦呢?」

  富樓那回答佛陀說:「世尊啊!西方的輸盧那人如果用手打我、擲石加害于我的話,我將會這樣的想著:『輸盧那人是賢善而有智慧的,雖然他們用手打或石擲來加害我,然而還不是用刀杖哩!』」

  佛陀告訴富樓那說:「如果那輸盧那人或者真拿著刀杖加害你的話,你又將怎麼辦呢?」

  富樓那回答說:「如果那輸盧那人或者真拿著刀杖加害于我,我將會這樣的想著:那輸盧那人是賢善而有智慧的,雖然他們拿著刀杖加害于我,然而還未殺死我。」

  佛陀告訴富樓那說:「假使輸盧那人或者真的殺死你的話,你將怎麼辦呢?」

  富樓那回答佛陀說:「世尊啊!假使西方輸盧那人或者真的殺死我的話,我將會這樣的想著:有許多世尊的弟子,當厭患他自身時,或者拿刀自殺,或者服食毒藥,或者用繩自系(上吊),或者自投深坑;那西方輸盧那人賢善而有智慧,對我這朽敗的身體,用一點小方便,就使我得到了解脫。」

  佛陀說:「真是偉大啊!富樓那比丘!你完善地修習忍辱之道,你現在有足夠的能力到輸盧那人間去居住了。你現在應該去度化那些尚未被度化的人,安樂那些未得安樂的人,對那些未得涅槃的人,使他們證得涅槃。」

  當時,富樓那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禮敬後便離去。

  這時,富樓那尊者過了夜晚到了早晨,穿好法衣,拿著缽盂,走進舍衛城乞食,食畢出城,安置好臥具,就拿著衣缽離開了,將到西方輸盧那國人間遊行教化。到達後,結夏安居,爲五百位在家男衆弟子說法,並建立五百間僧伽藍(寺院)。那些繩床、臥褥,以及供養僧衆的器物,都全部備足。經過叁個月後,就具足了阿羅漢的叁種神通智慧,就在那裏進入了無余涅槃。

  第二八九經注釋:

  1、富樓那:依佛光大辭典說:富樓那爲迦毗羅婆蘇(即迦毗羅衛)人,淨飯王國師之子,屬婆羅門種。容貌端正,自幼聰明,能解韋陀等諸論,長而厭俗,欲求解脫,遂于悉達太子出城之夜,與朋友叁十人同時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苦行精進,終得四禅五通。及佛成道,于鹿野苑轉*輪,師乃至佛所求出家受具足戒,後證得阿羅漢果。以其長于辯才,善于分別義理,後專事演法教化,因聞其說法而解脫得度者,多達九萬九千人,故被譽爲「說法第一」。

  2、西方輸盧那:佛光雜阿含藏注雲:「爲富樓那比丘之出生國。」未知何據?

  3、夏安居:即結夏安居,又名坐夏,或坐臘,即在夏季的叁個月中,僧徒們不得隨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習佛法。

  4、優婆塞:即在家親近奉事叁寶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

  5、五百僧伽藍:僧伽藍,即寺院。五百僧伽藍,即五百間寺院。一說是建立容納五百僧人的大寺院。

  6、叁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來世的事;漏盡明是以聖智斷盡一切的煩惱。以上叁者,在阿羅漢叫做叁明,在佛卻叫做叁達。

  

  二九○、本經敘說摩羅迦舅聞佛略說法要後,于不系著眼色等廣解其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摩羅迦舅比丘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慈悲的世尊啊!請您爲我說法,我聽聞佛法後,將獨自在一僻靜之處,專心思惟,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之中了。」

  當時,世尊告訴摩羅迦舅說:「那些年少比丘,聰明利根,雖然他們在我正法、戒律中出家未久,然而在我正法、戒律中修習尚不懈怠;何況你今日已年老根熟(指六根遲鈍),竟然還要聽聞我爲你略說教戒!」

  摩羅迦舅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雖然年老根熟,然而還是想要聽聞世尊您略說教戒,希望世尊您能爲我略說教戒,我聽法之後,將獨自在一僻靜之處,專心思考,……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之中了。」第二次與第叁次,也都是這樣的向佛陀祈請說法。

  佛陀都告訴摩羅迦舅說:「你現在暫停請法!」這樣的回答叁次,並不爲他說法。

  那時,世尊告訴摩羅迦舅說:「我現在問你,你就隨自己的意見回答我吧!」

  佛陀告訴摩羅迦舅說:「如果眼根未曾見過這色境的話,你將會想要見它,並對那個未曾見過的色境生起欲求、生起愛樂、生起想念、生起貪著嗎?」

  摩羅迦舅答說:「不會,世尊」

  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感觸、意識法等現象,也是像這樣的問說。

  佛陀告訴摩羅迦舅說:「答得真好啊!答得真妙!摩羅迦舅啊!你的眼見能以所見色境爲量,耳聞能以所聞聲境爲量,感覺能以所覺之境爲量,意識能以所識法境爲量。」(言摩羅迦舅的六根能有正確的見、聞、覺、知)于是佛陀唱說偈頌:

  「如果你不在他那兒,而他那兒又不在你這兒;

  也不是在這兩者的中間,這就叫盡了苦際。」

  摩羅迦舅告訴佛陀說:「我已經知道了,世尊!我已經知道了,善逝!」

  佛陀告訴摩羅迦舅說:「你如何在我簡略的說法中廣解它的義理呢?」

  這時,摩羅迦舅唱說偈頌回答佛陀說:

  「『如果眼睛看見色境後,而失去了正念,

   就會對所見的色境,産生執取愛念之相狀。

   有執取愛樂之相狀的人,心裏就會常被系縛著,

   生起了其它種種的愛念,于是就有無量的色境集聚生起。

   貪欲、瞋恚、害人的心理,會使他的道心退減,

   長養著衆苦,而永遠離開了涅槃。

   如果見色境能不執取其相的話,他的心就會隨生正念,

   不會生起染汙的愛欲,也不會生起系著之念;

   不會生起各種愛念,雖有無量色境的集聚生起,

   然而貪欲、瞋恚、害人的心理,再不能毀壞他的善心;

   雖然有小小衆苦的長養,但會漸次地趨近涅槃,

   這是日種最尊者所說的教法,要遠離貪愛,才能得到般涅槃境地。

   如果耳聞諸聲境,心裏就失去了正念,

   而執取一切聲境的相狀,執取而不舍棄;

   還有鼻聞香、舌嘗味,以及身感觸境、意識法境,

   一樣忘失了正念,執取表相的情況也是像這樣子。

   在心裏如果生起了愛樂,就會被堅固地系縛著,

   又生起種種的愛念,于是無量的現象便集聚而生;

   這貪欲、瞋恚、害人的心理,會退減敗壞他的道心,

   于是不斷長養集聚衆苦,便永離于涅槃的境地。

   如果不去染著諸法,依住于正智正念,

   他的心靈就不會受染汙,也不會去愛樂貪著,

   那麼就不會生起一切的愛念,雖有無量現象的集起,

   但貪欲、瞋恚、害人的心理,都不能退減他的道心;

   一切痛苦也會隨之損減,逐漸地趨近于涅槃。

   愛欲除盡就是般涅槃,這是世尊的說法。』

   這就叫在世尊簡略的說法中,深廣地去了解它的義理。」

  佛陀告訴摩羅迦舅說:「你是真能在我簡略的說法中去廣解它的義理。爲什麼呢?因爲就如你所說的偈頌:

  『如果眼睛看見一切色境,就忘失了正念,

  那麼對所見的色境,就會産生執取愛念的相狀。……。』就如前面所講所廣說的一樣。」

  當時,摩羅迦舅尊者聽…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