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十二▪P2

  ..续本文上一页了身识,上三事(指身根、触境、身识)的和合又生起了身触,伴随身触同时又生起了感受、想象、意志行为。这受、想、行、识是四无色阴,身根是属色阴,这些存在现象就叫做人。其余就如前面经文所说,……乃至息灭净尽,就是涅槃境地了。或由于意根识取法境的因缘便生起了意识,上三事(指意根、法境、意识)的和合又生起了意触,伴随意触同时又生起了感受、想象、意志行为,这受、想、行、识四无色阴,以及地、水、火、风四大,是我们人所依存之法;这些存在的现象,就叫做人。其余如前面经文所广说,……乃至息灭净尽,就是涅槃境地了。如果有人对所说这一切法,心里能够随即入住其中(意即席忆念正法),就可获得解脱,不再退转道心,对于那些所生起的系缚烦恼,便不再执持有一实体我存在的邪见了。比丘啊!像这样地认知、这样地察见,就叫做见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二八五、本经叙说内容与前经相同,唯用偈颂说明,是其异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做这样的想法:要怎样认知、怎样察见,才叫做见法呢?这样思考后,他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地思考,做这样的想法:比丘要怎样认知、怎样察见才叫做见法呢?现在就请问世尊您,希望您能为我解说!」

  佛陀告诉比丘说:「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有二种法,如眼根与色境的因缘,而生眼识等,就如上面(即前经)所广说过的那样。尊者啊!如果以偈来说,就是这样的:

  由于眼根与色境二种缘,生起了心与心法(心的一切作用),

  眼识与眼触伴随共生后,感受、想象等就有生起之因。

  这些现象都不是我或我所有,也不是福伽罗,

  也不是摩 阇,也不是摩那婆。

  这些都是随缘生灭,是有苦的五蕴变易之法;

  对这些现象做各种的想象,施设于众生上,

  如:那罗、摩 阇,以及摩那婆,

  还有其它众多的想象,皆是由这有苦的五蕴所生起。

  由于爱欲无明所造诸业,因而积聚成他世再生的五蕴。

  其余外道沙门,若另有二法的异说,

  但那不过是一种言说而己,令人听后,会多增疑惑;

  要把贪爱之心息灭无余,要使无明永远消灭不起,

  尽除了爱欲,一切苦患就会停息,这是无上的佛陀智慧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八五经注释:

  1、苦阴:阴,即蕴,指五蕴而言,是构造有情之身心者也,人身有苦,

  故云苦阴。

  

  二八六、本经叙说世尊告诉众比丘,如果对色等六境贪着爱乐,则彼等无常、变易时,则生大苦。如对彼等法之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则得安稳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诸天神与世人经常对色境贪着爱乐,如果那色境无常、变易或灭尽了,那些天神与世人就会生起很大的痛苦;同样地,经常对声、香、味、触、法等五境贪着爱乐,如果那五境变易、无常或灭尽了,那些天神与世人就会生起很大的痛苦。

  如来对色境、色境的集起、色境的息灭、对色境的爱乐、色境造成的祸患、出离色境等现象都能如实知道;能如实知道后,对色境就不会再去贪着爱乐,所以那色境如果变易、无常或灭尽了,仍是保持着安乐的心理;同样地,对声、香、味、触、法五境,这五境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等现象,也都能如实知道,能如实知道后,就不会再去贪着爱乐。所以那色等六境如果变易、无常、灭尽了,还是保持着内心的安乐。为什么呢?因为由于眼见色境的因缘便生起了眼识,上三事的和合又生起了眼触,再由于眼触而生起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如果对这三种感受的集起、这感受的息灭、对这感受的爱乐、这感受造成的祸患、出离这感受等现象,都能如实知道,那么由于那色境的因缘所生起的障碍,这障碍除尽后,就叫做无上安稳涅槃。耳、鼻、舌、身诸根,乃至由于意根识取法境因缘便生起了意识,上三事的和合又生起了意触,再由意触而生起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如果对那些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灭、对感受的爱乐、感受造成的祸患、出离那感受等现象,都能如实知道,能如实知道后,那么由于那些现象因缘所生起的障碍,障碍尽除后,就叫做无上安稳涅槃。」

  当时,世尊又重诵偈言:

  「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境界,

   一向心生喜悦,深深地贪着爱乐它;

   诸天神及世人,都认为只有这些才是快乐,

   可是当这些境界变易或灭尽时,他们就会生起大苦了,

   只有那些圣贤们,见其寂灭而快乐。

   世间人所感到快乐的境界,贤圣的人观察都是怨怼;

   贤圣的人所见是苦的境界,世间人却以为是快乐境界;

   世间人所感到痛苦的境界,而贤圣的人则认为是快乐。

   对这甚深难解的妙法,世人都生起疑惑之心,

   由于被大暗(无明)所昏没,所以就如眼盲冥暗无所见一样;

   只有具智慧的人,才能将冥暗拨开而得大光明。

   像这样甚深含意的法句,如果不是贤圣者,谁能了知呢?

   那不会再还来世间受身心果报的人,才能深达真谛而明了这道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二八七、本经叙说佛陀告诉鹿纽尊者,贪爱不断、不知者,名第二住;贪爱已尽、已知者,名一一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瞻婆城的揭伽莲花池边。

  那时,鹿纽尊者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就如世尊您所说的,有第二住,有一一住。为什么叫做第二住?为什么叫做一一住呢?」

  佛陀告诉鹿纽说:「问得好啊!问得真好!鹿纽啊!你能向如来请问这样的义理。」

  佛陀告诉鹿纽说:「如果眼根识取色境时,生起可爱、可乐、可念、可意的心理,不断地长养欲望;那比丘见此色境后,就会对它喜乐、赞叹、系着住;对色境喜乐、赞叹、系着后,心里就会对它转生欢喜;转生欢喜后,就会对它生起深乐;生起深乐后,就会对它贪爱;贪爱后,就会生起障碍。有这欢喜、深乐、贪爱、障碍的现象,就叫第二住(招感来世身心果报,第二自体的生起)。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像这样的说法。鹿纽啊!有像这样一类ꗬÁMЉ倔¿ကЀ꤬
椭椭㈧㈧Є혶塅塅劖

  

  ]ÄÄÄÄÄÄ ØØØØØ ì|Ø❽ǂƔƐ̤̤̤̤̤̤̤⛶[1]⛸⛸⛸⛸⛸⛸$⤿Ǵ⬳F✜aÄ̤̤̤̤̤✜、身、意诸根,也是像这样的说法。鹿纽啊!像这一类的比丘,即使住于高楼重阁之中,仍然叫做一一住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贪爱已尽、已了知之故;贪爱已尽、已了知的人,诸佛如来就说他是一一住。」

  当时,鹿纽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二八七经注释:

  1、瞻婆:为佛陀时代六大都市之一,为鸯伽国之首都。鸯伽国在摩揭陀国之东,其地在靠近现代比哈尔邦的巴伽尔浦尔。

  2、揭伽池:揭伽莲花池。

  

  二八八、本经叙说佛陀告诉鹿纽尊者,若于六入处见可爱之境而生系着,则苦集;反之,则苦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瞻婆城的揭伽莲花池边。

  那时,鹿纽尊者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慈悲的世尊啊!请您为我说法,我听法之后,将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告诉鹿纽说:「真好啊!真好!鹿纽啊!你能向如来请问这样的义理。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

  佛陀告诉鹿纽说:「如果眼睛看见可爱、可乐、可意、可念,会长养贪欲的色境;见此色境之后,对它赞叹、对它系着、对它欣悦;对它赞叹、对它系着后,那么就会有欢喜的集起;欢喜集起后,就会有痛苦的集起。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像这样的说法。鹿纽啊!如果有比丘,眼睛看见可爱、可乐、可念、可意,会长养贪欲的色境;见此色境之后,由于对它能不欣悦、不赞叹、不系着;所以就不会有欢喜的集起;因为没有欢喜集起,所以痛苦也就息灭。耳、鼻、舌、身、意诸根,乃至意根识取法境的现象,也是像这样的说法。」

  这时,鹿纽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就离去。

  当时。鹿纽尊者听佛陀的说法教诫后,独自在僻静之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乃至证成阿罗汉果,心灵获得完善的解脱。

  第二八八经注释:

  1、鹿纽:即鸯伽国鹿子母(弥伽罗…

《杂阿含经卷第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