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禮敬後離去。
那時,摩羅迦舅尊者在世尊簡略說法中廣解它的法義後,獨自在一僻靜之處,專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乃至證成阿羅漢,心靈得到了解脫。
第二九○經注釋:
1、「若汝非于彼,彼亦複非此;亦非兩中間,是則爲苦邊。」:此偈頌南傳大藏經作「汝不在此世、不在來世、不在兩界之中間,此爲苦惱之滅盡。」說法不同,可爲參考。
二九一、本經敘說若于色等六境不起貪欲如實知,是名有經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一種經法,衆比丘啊!有依這種經法(因由、原理)的比丘,他不依信仰,不依愛好,不依傳聞,不依對諸法行相的思惟、推求,不依見解、審慮,便可得到正知而說:『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的嗎?」
衆比丘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憑依。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爲我們廣爲解說,衆比丘聽聞後,當會信受奉行!」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要仔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比丘啊!就是眼見色境後,覺知色境的存在,但並不會覺得對色境有欲貪;我以前眼根識取色境會有欲貪,然而我已如實地知道現在眼根識取色境不再有欲貪。如果比丘眼見色境後,覺知色境的存在,但是對色境並不會起欲貪,也能覺知我以前的眼識有欲貪,然而他說:『我已如實地知道現在眼識對色境不再有欲貪。』的話,衆比丘啊!你們的意見怎樣?那位比丘有這樣的知見,是依于信仰,依于愛好,依于傳聞,依于對諸法行相的思惟、推求,依于見解、審慮得到的嗎?」
比丘答說:「不是,世尊!」
佛陀又問說:「運用這個經法,能夠如實地正知所知所見的現象嗎?」
比丘答說:「是的,世尊!」
佛陀又說:「耳、鼻、舌、身諸根,乃至意根識取法境時,也是這樣子。衆比丘啊!這就叫做有經法。比丘如果能夠崇向這個經法,不依信仰,不依愛好,不依傳聞,不依對諸法行相的思惟、推求,不依見解、審慮,便能得正知而說: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九一經注釋:
1、「有經法。諸比丘!崇向而于經法,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谛忍,正知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此段經文頗難理解,比對南傳相對經文,元亨寺譯本作:「諸比丘!有依因由之比丘,不依信、不依愛好、不依傳聞、不依理由之論辯、不依樂著于推理玄想,證知:『生已盡、梵行已修、所作已辦,不爲如是再生』如是因由對他釋答耶?﹂可見北傳「經法」一詞即南傳之「因由」,一般譯意「方便」(pariyaya),此英譯爲method(方法),元亨寺漢譯南傳大藏經譯者參考巴利本karana譯爲「因由」,此字有原因、理由、道理、原理、根據等意思。全段從後段衆比丘的回答經文來看,應與南傳一樣用問句才對。本段白話譯文是參考南傳經文翻譯而成。另北傳之「異行思惟」,即不依諸法行相之思惟。所謂行相,指心識對于事物之境時,顯現于心內之影像。「異見審谛忍」,或譯作「異見審谛思」即不依見解、審慮之意。
= 2 \* Arabic 2 、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原作「如是」。比對前段文意,及南傳經文改正。
二九二、本經敘說佛陀告訴衆比丘,若于六入處斷欲,則于未來世永不複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應當要斷除貪欲。斷除了眼根的貪欲後,那麼就能斷除由眼根貪欲隨生的煩惱,並且得到覺證,把它從根本斷除掉,就像砍斷多羅樹頭一樣,在未來世永不再生起;對耳、鼻、舌、身、意諸根,也是這樣的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九二經注釋:
= 1 \* Arabic 1 、「斷眼欲已,眼則已斷、已知」:參考元亨寺「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之翻譯:「諸比丘!于眼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于耳欲貪……,于鼻欲貪……,于舌欲貪……,于身欲貪……,于意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諸比丘!比丘若于此六處,斷心之隨煩惱者,則其心向出離而使圓滿出離。心堪任于現所證知、現證之諸法。」可知本經「眼則已斷、已知」應指斷除由貪欲而隨生的煩惱,並且得到覺證。
二九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衆比丘,若于眼等生、住、轉出,則苦生、病住、老死出;反之則苦滅、病息、老死沒。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眼根生起、久住、或流轉變化,那麼隨著就有痛苦的生起、病禍的入住、老死的産生;耳、鼻、舌、身、意諸根,也是這樣。如果眼根寂滅、息止、不生了,那麼苦生現象就會隨著寂滅、病禍跟著息止、老死跟著沒有了;耳、鼻、舌、身、意諸根,也是這樣子。」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二九四、本經敘說佛陀告訴衆比丘,眼等無常,故受逼迫苦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眼根生滅無常。如果眼根是有常的話,就不應受到逼迫之苦,也應當可對眼根說要使它這樣、或不使它這樣;但因爲眼根生滅無常之故,所以眼根才會生起受逼迫之苦,也因此不得對眼根說要使它這樣、或不使它這樣。耳、鼻、舌、身、意諸根,也是這樣子。」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二九五、本經敘說佛陀告訴衆比丘,眼等是苦,故受逼迫苦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眼根會令人苦惱。如果眼根是令人快樂的話,就不應受逼迫之苦,也應該可對眼根要使它這樣,不使它這樣;但因眼根是苦之故,所以才會受到逼迫的痛苦,也不得對眼根要求使它這樣、或不使它這樣。耳、鼻、舌、身、意諸根,也是這樣子。」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二九六、本經敘說佛陀告訴衆比丘,眼等非我,故受逼迫苦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眼根不是我。如果眼根是我的話,就不應受逼迫之苦,也應該可對眼根要使它這樣,或不使它這樣;但因眼根不是我之故,所以才會受到逼迫的痛苦,也不得對眼根要求使它這樣、或不使它這樣。耳、鼻、舌、身、意諸根,也是這樣子。」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內六入處」叁經(指二九四、二九五、二九六等叁經)的經文所敘述一樣,「外六入處」叁經的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二九七、本經敘說佛陀告訴生聞婆羅門,說明六根六境爲一切。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位名叫生聞的婆羅門去到佛陀住處,彼此見面互相問訊,問訊完後,退坐一邊。他禀告佛陀說:「瞿昙啊!您所說的一切,到底什麼叫做一切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所說的一切,就是指十二入處||眼根與色境、耳根與聲境、鼻根與香境、舌根與味境、身根與觸境、意根與法境,這些就叫做一切。如果有人這樣說:『這些不是一切,沙門瞿昙所說的一切,我今將舍棄,另外建立其它一切說法。』的話,那個人但空有這樣的說法,經詢問後,他也不知內容,徒然增長疑惑,爲什麼呢?因爲並非真有這樣境界存在之故。」
當時,生聞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二九八、本經敘說佛陀告訴生聞婆羅門,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等爲一切有(一切存在現象);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位名叫生聞的婆羅門去到佛陀住處,彼此見面互相問訊,問訊完後,退坐一邊。他禀告佛陀說:「瞿昙啊!您所說一切存在的現象,到底什麼叫做一切存在的現象呢?」
佛陀告訴生聞婆羅門說:「我現在問你,你請隨意回答我。婆羅門啊!你意見怎樣?眼根是存在的嗎?」
婆羅門答說:「是存在,沙門瞿昙!」
佛陀又問:「顔色是存在的嗎?」
婆羅門答說:「是存在,沙門瞿昙!」
佛陀又問:「婆羅門啊!有色境、有眼識、有眼觸、有眼觸因緣而生的感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嗎?」
婆羅門答說:「有的,沙門瞿昙!」
對耳、鼻、舌、身、意諸根,也是同樣的說法。就像這樣的廣爲解說,……乃至非真有這樣境界存在之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生聞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就從座席起來,告辭離去。
二九九、本經經意同二九八經。內容可參考二九七、二九八兩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位名叫生聞的婆羅門去到佛陀住處,彼此見面互相問訊,問訊完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沙門瞿昙啊!您說的一切法,到底什麼叫一切法呢?」
…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