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告訴婆羅門說:「像眼根及色境、眼識、眼觸、眼觸因緣所生的感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還有那耳、鼻、舌、身、意諸根,乃至意根與法境、意識、意觸、意觸因緣所生的感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這些就叫做一切法。如又有人說:『這些不是一切法,沙門瞿昙所說的一切法,我現在將它舍棄,另外建立一切法。』的話,這都只是空有這樣的說法,經過數次的詢問後,他卻仍不知內容,只是徒增疑惑。爲什麼呢?因爲並非真有這樣境界存在的緣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生聞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就從座席起來,告辭離去。
就如「生聞婆羅門所問」叁經(指二九七、二九八、二九九等叁經)的敘述一樣;此外,有「異比丘所問」叁經、「尊者阿難所問」叁經、「世尊法眼法根法依」叁經,也跟前面經文的說法相同。
叁○○、本經敘說佛陀告訴比丘,六根是內入處、六境是外入處的意涵。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就如世尊您所說,眼根是內入處,然而世尊您只是簡略地解說,不做詳細地說明分別。到底眼根這個內入處是怎樣的呢?」
佛陀告訴那位比丘說:「眼根是內入處,它ꗬÁMЉ倔¿ကЀ꤬
橢橢㈧㈧Є혶塅塅劖
]ÄÄÄÄÄÄ ØØØØØ ì|Ø❽ǂƔƐ̤̤̤̤̤̤̤⛶[1]⛸⛸⛸⛸⛸⛸$⤿Ǵ⬳F✜aÄ̤̤̤̤̤✜,這色境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造成,可看得見,而且有對礙的自性,這就叫色外入處。」
比丘又問佛陀說:「世尊您說聲境是外入處,可是您並未詳爲解說分別。到底聲外入處是怎樣的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這聲境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造成,不可看見,但有對礙的自性。就如對聲境的解說一樣,我對香境、味境也是這樣的說法。」
比丘又問佛陀說:「世尊您說觸境是外入處,可是您並未詳爲解說分別。到底觸外入處是怎樣的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觸境是外入處,就是指由地、水、火、風四大,以及這四大所造成的色陰(物質),看不見(如柔、軟、細、滑……),但有對礙的自性。這就叫觸外入處。」
比丘又問:「世尊您說法境是外入處,但是並未詳爲解說。到底法外入處是怎樣的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法境是外入處,它是其它十一入處所不攝受,看不見,也沒有對礙的自性,這就叫法外入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經注釋:
= 1 \* Arabic 1 、「眼是內入處,四大所造淨色」:入處,指六入處,有內外之分,內入處是根,外入處是境。眼內入處即指眼根而言。四大,指地、水、火、風四種元素。淨色,此指淨色根而言,又叫做「勝義根」,乃五根的實體,依之則有發識取境的作用,爲四大種所成,今之所謂「神經」,仿佛似之。
= 2 \* Arabic 2 、「不可見,有對」:即「不可見有對色」,爲「叁種色」之一。叁種色是||
可見有對色:指眼睛可見之一切世間色塵。二、不可見有對色:指眼、耳、鼻、舌、身五根(五種神經)與聲、香、味、觸四塵。叁、不可見無對色:即無表色,指由四大所生之法塵,是余十一入處所不能攝受者。對者,是對礙之義。
叁○一、本經敘說六內入處的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ꗬÁMЉ倔¿ကЀ꤬
橢橢㈧㈧Є혶塅塅劖
]ÄÄÄÄÄÄ ØØØØØ ì|Ø❽ǂƔƐ̤̤̤̤̤̤̤⛶[1]⛸⛸⛸⛸⛸⛸$⤿Ǵ⬳F✜aÄ̤̤̤̤̤✜。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六識身(六種心識)。是那六種呢?就是指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這些就叫六識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叁O叁經注釋:
1、識身:指認識作用之種類。身,集、種類之意。(佛光大辭典)
叁○四、本經敘說六觸身的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六觸身(六種覺觸)。是那六觸身呢?就是指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這些就叫六觸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五、本經敘說六受身的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六受身(六種感受)。是那六種呢?就是眼觸所生的感受,以及耳、鼻、舌、身、意觸等所生的感受,這些就叫六受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六、本經敘說六想身的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六想身(六種想象)。是那六種呢?就是眼觸所生的想象,以及耳、鼻、舌、身、意觸等所生的想象,這些就叫六想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七、本經敘說六思身的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六思身(六種意志行爲)。是那六種呢?就是眼觸所生的意志行爲,以及耳、鼻、舌、身、意觸等所生的意志行爲,這些就叫六思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八、本經敘說六愛身的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六愛身(六種喜愛)。是那六愛身呢?就是眼觸所生的喜愛,以及耳、鼻、舌、身、意觸等所生的喜愛,這些就叫六愛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九、本經敘說六顧念的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六種顧念。是那六種呢?就是對色的顧念、對聲的顧念、對香的顧念、對味的顧念、對觸的顧念、對法的顧念,這些就叫六顧念。」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一○、本經敘說六境有漏,是取心覆藏。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六種隱覆心靈的事物,是那六種呢?就是有漏(有煩惱)的色境,會使人執取而覆藏其心;以及聲、香、味、觸、法等有漏的事物,這些都會使人執取而覆藏其心,這就叫六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叁一一、本經敘說叁世之六根無常,多聞聖弟子應不顧、不欣、生厭。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過去與未來的眼根都是無常,更何況是現在的眼根!多聞的聖弟子能這樣地去觀察的話,就不會顧念過去的眼根,也不欣慕未來的眼根,對現在的眼根厭嫌、遠離貪愛、向于滅盡;耳、鼻、舌、身、意諸根,也是這樣子。」
如本篇「無常」的經文所述,像這苦、空、非我等法的經文,也是這樣的說法。如「內入處」四經與「外入處」四經,也是這樣的說法。
叁一二、本經敘說業爲六根之因、緣、縛,愛爲業之因、緣、縛,無明爲愛之因、緣、縛,不正思惟爲無明之因、緣、縛,不正思惟又生于癡。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留搜國的調牛聚落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爲你們說法,從初…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