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染着。应当知道,像这位比丘就是能制伏那眼入处。要制伏那眼入处,这是世尊所说之法。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像这样。如果那比丘对制伏六种入处能胜利后,那么就能断除贪欲的结缚,断除瞋恚与愚痴的结缚。譬如国王,能摧灭敌人,制伏怨家,就名叫胜王一样;能够断除一切结缚烦恼的人,就叫做胜婆罗门。﹂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七七经注释:
1、六胜入处:胜,原作「触」,依本经后文应作「六胜入处」才是。
二七八、本经叙说佛陀告诉比丘,能调伏六根者则受乐报;不能调伏者则受苦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这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的话,在未来世一定会遭受苦报。
是哪六根呢?就是眼根如果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的话,在未来世一定会遭受苦报;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像这样。愚痴无闻的凡夫,当他的眼睛看见色境时,就会执受那色境的相状,执受那随形美好之处,放纵那眼根的趋向,不合律仪地去执受色境,常依住于世间的贪欲、爱染等邪恶不善之法,因而漏泄烦扰他的内心,像这样就是不能执持律仪,以防护他的眼根;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如此。像这样对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的话,在未来世一定会遭受苦报。
怎样叫对六根善于调伏、善于关闭、善于守护、善于执持、善于修习的话,在未来世一定会受到快乐的果报呢?好比多闻的圣弟子,当他的眼睛看见色境时,他不会去执取色相,也不去执取那随形美好之处,随任他眼根的趋向,都能合于律仪,世间那些贪欲、爱染等邪恶不善之法,不能漏泄烦扰他的内心,能生起诸律仪,完善地防护他的眼根;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如此。像这样对六根善于调伏、善于关闭、善于守护、善于执持、善于修习的话,在未来世一定会受到快乐的果报。」
佛陀于是就朗诵诗偈:
「如果在六触入处,所持不合律仪的话;
像这样的比丘们,会长夜遭受大苦报。
这些比丘们对于律仪,应当经常精勤修习;
要有正信心不疑,那么一切烦恼就不会漏泄烦扰他的心。
眼睛所看见的那些色境,无论是合意或不合意的;
对合意的不可生起贪欲,不合意的也不可憎恶。
耳根所听闻的那一切声音,也有可念和不可念的;
对于可念的不可爱乐,对不可念的也不可生起厌恶。
鼻根所嗅的气味,无论芳香或恶臭的味道;
要以平等心去对待芳香和臭味,对它不贪欲也不远离。
所吃的各种滋味,也是有美有恶;
要对美味不起贪欲,对恶味也不挑剔。
有舒适快乐的触境触身时,不可生起放逸之念;
被不适痛苦的触境触到时,也不可生起厌恶的想法;
要平等地舍弃一切苦乐之念,还未息灭的使它息灭。
心意所观察那些种种的形相,
如果虚伪不实地妄加分别的话,内心的欲贪反而会转为增广;
对那些邪恶之法要能觉悟,把心安住于离欲的境地。
如果善于摄护这六根的话,对六境的感触就不被摇动;
就能摧伏一切的魔怨,度脱生死到达彼岸。」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二七九、本经叙说佛陀告诉频头城婆罗门长者,若沙门、婆罗门于六入处未离欲贪,则不应恭敬、尊重、礼事、供养;反之,则应恭敬、供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世尊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他来到了频头城北边的申恕林中。
那时,频头城中的长者及人民都已听闻世尊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就住在频头城的申恕林中。他们听到这消息之后,大家一齐走出城门,去到申恕林中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告诉频头城婆罗门长者说:「如果有人问你说:『像怎么样之类的沙门、婆罗门不应对他恭敬、尊重、礼事、供养呢?』你就应当答说:『如果沙门、婆罗门眼见色境时,不能远离贪着、不能远离欲望、不能远离爱乐、不能远离渴求、不能远离想念,内心不寂静,所行都不如法,迂阔滞涩,不切实际;他的耳、鼻、舌、身、意等诸根,乃至意根对法境时,也是如此。像这样之类的比丘,就不应对他恭敬、尊重、礼事、供养。』
做这样的说法后,他当会再问说:『为什么像这一类的沙门、婆罗门,对他们不应恭敬、尊重、礼事、供养呢?』你应答说:『因为我们眼见色境时,都不能远离贪欲、不能远离爱乐、不能远离渴求、不能远离想念,内心不能寂静;耳、鼻、舌、身、意诸根,乃至意根对法境时,也是像这样。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眼见色境时,也不能远离贪着、不能远离欲望、不能远离爱乐、不能远离渴求、不能远离想念的话,那么内心便不能寂静,所行都不如法,迂阔滞涩,不切实际;耳、鼻、舌、身、意等诸根,乃至意根对法境时,也是如此。我对于这些事情,去寻求沙门、婆罗门和我的差别,可是却看不出有什么差别的行为。所以,我对于像这类的沙门、婆罗门,就不应对他恭敬、尊重、礼事、供养。』
如果他再问说:『像怎样之类的沙门、婆罗门是我们所应恭敬、尊重、礼事、供养的呢?』你应答说:『如果那沙门、婆罗门眼见色境时,能够远离贪着、远离欲望、远离爱乐、远离渴求、远离想念,内心保持寂静,不做出不如法的行为,所行都是正确的行为,不迂阔滞涩,切合实际;耳、鼻、舌、身、意等诸根,乃至意根对法境时,也是像这样。像这类的沙门、婆罗门就是我们所应恭敬、尊重、礼事、供养的。』
如果他再问说:『为什么对这一类的沙门、婆罗门要恭敬、尊重、礼事、供养呢?』你应答说:『因为我们眼见色境时,不能远离贪着、不能远离欲望、不能远离爱乐、不能远离渴求、不能远离想念,内心不能保持寂静,所行的都是不如法的行为,迂阔滞涩,不切实际;耳、鼻、舌、身、意等诸根,乃至意根对法境时,也是像这样。而像那一类的沙门、婆罗门,他们能够远离贪着、远离欲望、远离爱乐、远离渴求、远离想念,内心保持寂静,所行都是如法而行,不迂阔滞涩,切合实际;耳、鼻、舌、身、意诸根,乃至意根对法境时,也是像这样。我们在那些地方,寻求和沙门、婆罗门差别处,因为可察见到差别处之故,所以对于像这一类的沙门、婆罗门,我们便应恭敬、尊重、礼事、供养他。』
经过这样地解说后,如果他又再问说:『那些沙门、婆罗门有何德行?有何形貌?有何行相?而使你们知道这些沙门、婆罗门已远离贪向,而调伏了贪欲;已远离恚向,而调伏了瞋恚;已远离了痴向,而调伏愚痴了呢?』你应答说:『我们看见那些沙门、婆罗门有像这样的情况||住在空闲之处、林中树下、敷一卑床草蓐,修行远离一切,尤其是远离一切女人,亲近喜欢独处之人,同为禅思的修行者。如果在于那种境地,就不会有因眼见色境而生起爱乐贪着;也不会有因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而生起爱乐贪着了。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有像这样的德行、像这样的形貌、像这样的行相,就可使我们知道这沙门、婆罗门已远离贪向,而调伏了贪欲;已远离了恚向,而调伏了瞋恚;已远离了痴向,而调伏了愚痴。』
这时,众沙门、婆罗门长者禀告佛陀说:「真是奇妙啊!世尊您不夸赞自己,也不毁谤别人,只是正确地解说真正的实义。对每一个人都是从一切入处(指眼等六入处),来分别染污与清净,并广说它的缘起,就如一位如来、应供、等正觉所说的一样。譬如一位贤士,对溺水的人能够给予救渡,幽闭的人能给予开启,迷途的人示以明路,在于暗处的人为点燃明灯;世尊也是像这样,不夸赞自己,也不毁谤他人,只是正确地解说真正的实义,……乃至就如一位如来、应供、等正觉所说的一样。」
当时,频头城婆罗门长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向佛陀行礼后就离去。
二八○、本经叙说出家行者萦发目揵连向佛陀请教解脱之法,佛陀具答后,彼遂归依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一位萦发的目揵连,在外道出家,他来到佛陀住处,彼此相问讯,问讯后,就退坐一边。
这时,世尊问萦发目揵连:「你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萦发目揵连回答佛陀说:「我是跟从那些众多种种的异道沙门、婆罗门、遮罗迦(行脚僧)等出家人在集会的「未曾有讲堂」里听法,就从那个林园里来的。」
佛陀告诉萦发目揵连说:「你是为了什么福利的缘故,跟随在那些众多种种的异道沙门、婆罗门、遮罗迦等出家人之处,而听他们说法呢?」
萦发目揵连答说:「我是为了试听他们竞胜的论议之福利,以及听他们相违反的论议之福利的缘故。」
佛陀告诉目揵连说:「如果长夜久远地听闻种种异道沙门、婆罗门、遮罗迦等出家人彼此竞胜的论议,及彼此相违反的论议之福利,只会迭相破坏,并无福利可言。」
萦发目揵连向佛陀问说:「瞿昙啊!您是为众弟子们讲说那些法的福利,所以才使他们转为他人讲说时,能不毁谤如来,不增不减,真实而说,如法而说,顺法次第而说,而不会有他人来比较、问难、批评的呢?」
佛陀告诉目揵连说:「如果以明(智慧)、解脱的果报福利来为人转说的话,就不会毁谤如来,不会违逆真理,是顺着法的次第而说,不会有人来相较量、问难、批评了。」
萦发目揵连向佛陀问说:「瞿昙啊!您对于众弟子们有什么方法,让他们修习多修习后,可使他们得到智慧、解脱的福利满足吗?」
佛陀告诉萦发目揵连说:「有七觉分之法,只要修习多修习,就可得到智慧、解脱的福利满足。」
萦发目揵连又问…
《杂阿舍经卷第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