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舍經卷第十一▪P4

  ..續本文上一頁染著。應當知道,像這位比丘就是能製伏那眼入處。要製伏那眼入處,這是世尊所說之法。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像這樣。如果那比丘對製伏六種入處能勝利後,那麼就能斷除貪欲的結縛,斷除瞋恚與愚癡的結縛。譬如國王,能摧滅敵人,製伏怨家,就名叫勝王一樣;能夠斷除一切結縛煩惱的人,就叫做勝婆羅門。﹂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七七經注釋:

  1、六勝入處:勝,原作「觸」,依本經後文應作「六勝入處」才是。

  

  二七八、本經敘說佛陀告訴比丘,能調伏六根者則受樂報;不能調伏者則受苦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對這六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的話,在未來世一定會遭受苦報。

  是哪六根呢?就是眼根如果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的話,在未來世一定會遭受苦報;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像這樣。愚癡無聞的凡夫,當他的眼睛看見色境時,就會執受那色境的相狀,執受那隨形美好之處,放縱那眼根的趨向,不合律儀地去執受色境,常依住于世間的貪欲、愛染等邪惡不善之法,因而漏泄煩擾他的內心,像這樣就是不能執持律儀,以防護他的眼根;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如此。像這樣對六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的話,在未來世一定會遭受苦報。

  怎樣叫對六根善于調伏、善于關閉、善于守護、善于執持、善于修習的話,在未來世一定會受到快樂的果報呢?好比多聞的聖弟子,當他的眼睛看見色境時,他不會去執取色相,也不去執取那隨形美好之處,隨任他眼根的趨向,都能合于律儀,世間那些貪欲、愛染等邪惡不善之法,不能漏泄煩擾他的內心,能生起諸律儀,完善地防護他的眼根;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如此。像這樣對六根善于調伏、善于關閉、善于守護、善于執持、善于修習的話,在未來世一定會受到快樂的果報。」

  佛陀于是就朗誦詩偈:

  「如果在六觸入處,所持不合律儀的話;

  像這樣的比丘們,會長夜遭受大苦報。

  這些比丘們對于律儀,應當經常精勤修習;

  要有正信心不疑,那麼一切煩惱就不會漏泄煩擾他的心。

  眼睛所看見的那些色境,無論是合意或不合意的;

  對合意的不可生起貪欲,不合意的也不可憎惡。

  耳根所聽聞的那一切聲音,也有可念和不可念的;

  對于可念的不可愛樂,對不可念的也不可生起厭惡。

  鼻根所嗅的氣味,無論芳香或惡臭的味道;

  要以平等心去對待芳香和臭味,對它不貪欲也不遠離。

  所吃的各種滋味,也是有美有惡;

  要對美味不起貪欲,對惡味也不挑剔。

  有舒適快樂的觸境觸身時,不可生起放逸之念;

  被不適痛苦的觸境觸到時,也不可生起厭惡的想法;

  要平等地舍棄一切苦樂之念,還未息滅的使它息滅。

  心意所觀察那些種種的形相,

  如果虛僞不實地妄加分別的話,內心的欲貪反而會轉爲增廣;

  對那些邪惡之法要能覺悟,把心安住于離欲的境地。

  如果善于攝護這六根的話,對六境的感觸就不被搖動;

  就能摧伏一切的魔怨,度脫生死到達彼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二七九、本經敘說佛陀告訴頻頭城婆羅門長者,若沙門、婆羅門于六入處未離欲貪,則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反之,則應恭敬、供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世尊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他來到了頻頭城北邊的申恕林中。

  那時,頻頭城中的長者及人民都已聽聞世尊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就住在頻頭城的申恕林中。他們聽到這消息之後,大家一齊走出城門,去到申恕林中世尊住處,向世尊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世尊告訴頻頭城婆羅門長者說:「如果有人問你說:『像怎麼樣之類的沙門、婆羅門不應對他恭敬、尊重、禮事、供養呢?』你就應當答說:『如果沙門、婆羅門眼見色境時,不能遠離貪著、不能遠離欲望、不能遠離愛樂、不能遠離渴求、不能遠離想念,內心不寂靜,所行都不如法,迂闊滯澀,不切實際;他的耳、鼻、舌、身、意等諸根,乃至意根對法境時,也是如此。像這樣之類的比丘,就不應對他恭敬、尊重、禮事、供養。』

  做這樣的說法後,他當會再問說:『爲什麼像這一類的沙門、婆羅門,對他們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呢?』你應答說:『因爲我們眼見色境時,都不能遠離貪欲、不能遠離愛樂、不能遠離渴求、不能遠離想念,內心不能寂靜;耳、鼻、舌、身、意諸根,乃至意根對法境時,也是像這樣。如果那些沙門、婆羅門眼見色境時,也不能遠離貪著、不能遠離欲望、不能遠離愛樂、不能遠離渴求、不能遠離想念的話,那麼內心便不能寂靜,所行都不如法,迂闊滯澀,不切實際;耳、鼻、舌、身、意等諸根,乃至意根對法境時,也是如此。我對于這些事情,去尋求沙門、婆羅門和我的差別,可是卻看不出有什麼差別的行爲。所以,我對于像這類的沙門、婆羅門,就不應對他恭敬、尊重、禮事、供養。』

  如果他再問說:『像怎樣之類的沙門、婆羅門是我們所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的呢?』你應答說:『如果那沙門、婆羅門眼見色境時,能夠遠離貪著、遠離欲望、遠離愛樂、遠離渴求、遠離想念,內心保持寂靜,不做出不如法的行爲,所行都是正確的行爲,不迂闊滯澀,切合實際;耳、鼻、舌、身、意等諸根,乃至意根對法境時,也是像這樣。像這類的沙門、婆羅門就是我們所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的。』

  如果他再問說:『爲什麼對這一類的沙門、婆羅門要恭敬、尊重、禮事、供養呢?』你應答說:『因爲我們眼見色境時,不能遠離貪著、不能遠離欲望、不能遠離愛樂、不能遠離渴求、不能遠離想念,內心不能保持寂靜,所行的都是不如法的行爲,迂闊滯澀,不切實際;耳、鼻、舌、身、意等諸根,乃至意根對法境時,也是像這樣。而像那一類的沙門、婆羅門,他們能夠遠離貪著、遠離欲望、遠離愛樂、遠離渴求、遠離想念,內心保持寂靜,所行都是如法而行,不迂闊滯澀,切合實際;耳、鼻、舌、身、意諸根,乃至意根對法境時,也是像這樣。我們在那些地方,尋求和沙門、婆羅門差別處,因爲可察見到差別處之故,所以對于像這一類的沙門、婆羅門,我們便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他。』

  經過這樣地解說後,如果他又再問說:『那些沙門、婆羅門有何德行?有何形貌?有何行相?而使你們知道這些沙門、婆羅門已遠離貪向,而調伏了貪欲;已遠離恚向,而調伏了瞋恚;已遠離了癡向,而調伏愚癡了呢?』你應答說:『我們看見那些沙門、婆羅門有像這樣的情況||住在空閑之處、林中樹下、敷一卑床草蓐,修行遠離一切,尤其是遠離一切女人,親近喜歡獨處之人,同爲禅思的修行者。如果在于那種境地,就不會有因眼見色境而生起愛樂貪著;也不會有因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感觸而生起愛樂貪著了。如果那些沙門、婆羅門有像這樣的德行、像這樣的形貌、像這樣的行相,就可使我們知道這沙門、婆羅門已遠離貪向,而調伏了貪欲;已遠離了恚向,而調伏了瞋恚;已遠離了癡向,而調伏了愚癡。』

  這時,衆沙門、婆羅門長者禀告佛陀說:「真是奇妙啊!世尊您不誇贊自己,也不毀謗別人,只是正確地解說真正的實義。對每一個人都是從一切入處(指眼等六入處),來分別染汙與清淨,並廣說它的緣起,就如一位如來、應供、等正覺所說的一樣。譬如一位賢士,對溺水的人能夠給予救渡,幽閉的人能給予開啓,迷途的人示以明路,在于暗處的人爲點燃明燈;世尊也是像這樣,不誇贊自己,也不毀謗他人,只是正確地解說真正的實義,……乃至就如一位如來、應供、等正覺所說的一樣。」

  當時,頻頭城婆羅門長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向佛陀行禮後就離去。

  

  二八○、本經敘說出家行者萦發目揵連向佛陀請教解脫之法,佛陀具答後,彼遂歸依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一位萦發的目揵連,在外道出家,他來到佛陀住處,彼此相問訊,問訊後,就退坐一邊。

  這時,世尊問萦發目揵連:「你從什麼地方來的呢?」

  萦發目揵連回答佛陀說:「我是跟從那些衆多種種的異道沙門、婆羅門、遮羅迦(行腳僧)等出家人在集會的「未曾有講堂」裏聽法,就從那個林園裏來的。」

  佛陀告訴萦發目揵連說:「你是爲了什麼福利的緣故,跟隨在那些衆多種種的異道沙門、婆羅門、遮羅迦等出家人之處,而聽他們說法呢?」

  萦發目揵連答說:「我是爲了試聽他們競勝的論議之福利,以及聽他們相違反的論議之福利的緣故。」

  佛陀告訴目揵連說:「如果長夜久遠地聽聞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遮羅迦等出家人彼此競勝的論議,及彼此相違反的論議之福利,只會疊相破壞,並無福利可言。」

  萦發目揵連向佛陀問說:「瞿昙啊!您是爲衆弟子們講說那些法的福利,所以才使他們轉爲他人講說時,能不毀謗如來,不增不減,真實而說,如法而說,順法次第而說,而不會有他人來比較、問難、批評的呢?」

  佛陀告訴目揵連說:「如果以明(智慧)、解脫的果報福利來爲人轉說的話,就不會毀謗如來,不會違逆真理,是順著法的次第而說,不會有人來相較量、問難、批評了。」

  萦發目揵連向佛陀問說:「瞿昙啊!您對于衆弟子們有什麼方法,讓他們修習多修習後,可使他們得到智慧、解脫的福利滿足嗎?」

  佛陀告訴萦發目揵連說:「有七覺分之法,只要修習多修習,就可得到智慧、解脫的福利滿足。」

  萦發目揵連又問…

《雜阿舍經卷第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