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夠如實地知道無量的心靈解脫、智慧解脫,在他所已經生起的邪惡不善之法,都能滅盡無余;耳、鼻、舌、身、意諸根與境接觸時,也是這樣。
像這一類的比丘,惡魔波旬去到他那兒,要在他眼睛看見色境時窺伺他的缺失,卻找不到他的缺失;在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感觸、意識法時,窺伺他的缺失,卻找不到他的缺失。就像樓閣,牆壁築得很牢固,窗戶緊閉,泥土塗得很厚密緊實,即使四方火起,也不能燃燒掉它。這類比丘也是如此,惡魔波旬去到他那兒,想要窺伺他的缺失,卻找不到他的缺失。像這樣的比丘能夠製伏色境,而不被那些色境所製伏。也能製伏聲、香、味、觸、法等境,而不會被它們所製伏。如能製伏色境,製伏聲境、香境、味境、觸境、法境後,也就能製伏邪惡不善之法、煩惱熾燃的苦報,以及未來世的生、老、病、死了。我親自從世尊那兒面授這樣的教法,這就叫無漏法經。」
當時,世尊知道大目揵連已經說法完畢,就起身正坐,系念在前,告訴大目揵連說:「妙極了!妙極了!目揵連啊!你爲人講說這樣的經文,饒益極多,可渡化衆多的人,使諸天及世人得到長夜的安樂。」
世尊于是告訴衆比丘說:「你們應當要受持有漏與無漏之法的經文,並且廣爲他人解說。爲什麼呢?因爲這經文具足了真實義理的緣故,具足正法的緣故,具足梵行的緣故,可開發一個人的智慧神通,正向于涅槃境地;乃至于信心的善男子們,無論在家或出家,都應當受持讀誦此經,並且廣爲他人解說。」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七○經注釋:
1、迦毗羅衛:國名,在北印度,後歸入憍薩羅國。此國皆釋迦族,世尊即生于此國。
2、尼拘婁陀園:位于迦毗羅衛城南。佛成道後歸鄉,即在此園中爲父王等說法。
3、瞿昙:釋種之姓。此處系稱呼諸釋氏。
4、大目揵連:即摩诃目揵連,佛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初與舍利弗同爲六師外道,精通教學,後二人同皈依佛,爲佛左右弟子。
5、四 : , ,重衣。四 ,指褶衣成四層。
6、郁多羅僧:袈裟名,譯作上衣。僧人叁衣之一,覆左肩,爲常服中穿在最外者,因有橫割截之條數七,故又名七條衣。
7、卷襞:襞,ㄅ一。疊衣,即褶疊衣服。
8、僧伽梨:爲僧人叁衣之中最大者,故又稱大衣。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時必著之。
9、右脅而臥,屈膝累足:向右脅側臥,屈曲膝部,左腳置于右腳之上,此謂之獅子臥。
10、系念明相,作起想思惟:漢譯南傳大藏經此處作「正念正智,胸懷起床之想。」明相,即光明之相。系念明相,則內心常保清明,不會昏睡。
11、住身念處,于心解脫、慧解脫無少分智:漢譯南傳大藏經此處作「不使正念現前,缺乏思慮而住,又不如實知彼心解脫、慧解脫。」。
12、不勝惡不善法:句中「惡」字,原作「意」字,參考本經後文,將其改正。
二七一、本經敘說佛以灰河作譬,爲諸比丘說種種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譬如有一條灰河,南岸非常熱,又有好多的荊棘利刺,在昏暗之處,有很多罪人在此河中隨流漂浮。其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聰明有智慧,他喜歡快樂,厭惡痛苦,貪愛生存,厭惡死亡。他這樣想:到底是什麼因緣,使我在這灰河之中,南岸非常熱,又有很多的荊棘利刺,在這昏暗的地方隨流漂浮呢?我應當運用手腳采取各種方法,逆流而上。漸漸地,他見到有些光亮了。他暗自默想:現在很快就可看見這光亮了。于是又運用手腳,更加努力采取各種方法,終于看見了平地,他登陸站在那兒向四方觀察,看見一座大石山,不斷不壞,也沒有洞穴,就攀登而上。又看見八種特色的清涼水,所謂:冷、美、輕、軟、香、淨、飲時不噎、咽中不礙。他喝了水之後,覺得身體安樂,就進入水中,或沐浴,或喝飲,一切苦惱一掃而空。
然後他又繼續向山上攀登,看見了七種花,所謂:優缽羅花(青蓮花)、缽昙摩花(赤蓮花)、拘牟頭花(黃蓮花)、分陀利花(白蓮花)、修揵提花(香味美好蓮花)、彌離頭揵提花(香味如蜜之蓮花)、阿提目多花(花赤而香,又稱增上信花)。他聞了花香後,又向石山上爬,在山頂上看見一座四層的殿堂,就坐在其上;又發現有五根柱子,帳幕垂覆,就進入其中,端身正坐,裏頭有種種的枕頭被褥,鮮花遍布,顯得非常莊嚴妙好。他就在這裏恣意的坐臥著,涼風從四面吹來,使身體覺得很安適,他居高臨下,高聲喊道:『在灰河裏的衆生諸賢明的正士們!那條灰河,南岸非常地熱,有很多的荊棘利刺,那兒很昏暗,趕快從那河裏逃出來吧!』
有一個聽到喊聲的人,循著發聲的方向問說:『從哪個方向才能逃出?從哪裏出去呢?』灰河中有人這樣說:『你何必問說從何處可以逃出去呢?那個發聲呼喚的人自己恐怕也不知道、看不見從何處出去,他也跟我們一樣在這灰河裏漂浮,南岸非常地熱,有很多的荊棘利刺,在昏暗中隨流而下就行了,問他做什麼?』
像這樣,比丘啊!我說了這譬喻,現在應當解說它的意義。灰暗,就是譬喻叁種邪惡不善的心理。是哪叁種呢?就是貪欲的心理、瞋恚的心理、害人的心理。河流,就是譬喻叁種喜愛||欲界的愛、色界的愛、無色界的愛。南岸非常地炎熱,就是譬喻內六入處(六根)與外六入處(六境)。有很多的荊棘利刺,就是譬喻對色、聲、香、味、觸五妙欲逐求。昏暗處,就是譬喻無明遮閉了智慧的雙眼。很多的人,就是譬喻愚癡凡夫。流水,就是譬喻生死之河。其中有一人不愚不癡,就是譬喻菩薩摩诃薩。運用手腳,采取各種方法,逆流而上,就是譬喻精勤地修學。微見明亮,就是譬喻對佛所說的法信受不疑。扺達平地,就是譬喻持守戒律。觀察四方,就是譬喻見識到苦、集、滅、道四項真理。大石山,就是譬喻正確的見解。八種具有特色的水,就是譬喻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等八聖道。七種花,就是譬喻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舍等七項覺分。四層的殿堂,就是譬喻欲、念、進、慧等四如意足。五根柱子的帳幕,就是譬喻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根。正身端坐,就是譬喻進入無余涅槃境地。鮮花遍布,就是譬喻諸禅、解脫、叁昧、正受。自己恣意坐臥,就是譬喻如來、應供、等正覺。四方涼風吹來,就是譬喻通過四禅定而認識佛法,從而生活在安樂之中。高聲叫喊呼喚,就是譬喻轉動*輪,講說教法。河中有人問『諸賢明正士應朝何處去?從何處出?』就是譬喻舍利弗、目揵連等諸賢聖比丘。在河中有人說『你何必問呢?那人也不知道、看不見有什麼出處,他也同我們一樣在這條灰河裏,南岸非常地熱,有很多的荊棘利刺,還是從這昏暗處順流而下』的人,就是譬喻外道六師等邪見之輩,所謂:富蘭那迦葉、末伽梨瞿舍利子、散阇耶毗羅胝子、阿耆多枳舍欽婆羅、伽拘羅迦氈延、尼揵連陀阇提弗多羅等人,以及其余邪見之輩。像這樣,比丘啊!一位大師爲衆聲聞弟子所應做的事(指說法),我現在都已經做了,你們現在也應當做自己所當做的事,就如前面『箧毒蛇經』說的那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七一經注釋:
1、叁愛|欲愛、色愛、無色愛:「俱舍論」卷九:「從此叁受引生叁愛。
謂由苦逼,有于樂受發生欲愛;或有于樂、非苦樂受發生色愛;或有
唯于非苦樂受生無色愛。」另依「集異門足論」卷四所載,諸欲中諸
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爲欲愛;諸色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
耽著愛染,是爲色愛;無色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無
色愛。
2、法忍:對佛所說法信受不疑;或言對甚深佛法毫無罣礙。
3、四增心:即四禅定。
4、六師:與世尊同時代的反婆羅門教正統思想的六派代表人物。因與佛
教主張不同,被稱爲「外道六師」,其學說被稱爲「六師外道」,本經
所提六師之名,前已有注釋,此略。
雜阿含經卷第十終
《雜阿含經卷第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