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够如实地知道无量的心灵解脱、智慧解脱,在他所已经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都能灭尽无余;耳、鼻、舌、身、意诸根与境接触时,也是这样。
像这一类的比丘,恶魔波旬去到他那儿,要在他眼睛看见色境时窥伺他的缺失,却找不到他的缺失;在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识法时,窥伺他的缺失,却找不到他的缺失。就像楼阁,墙壁筑得很牢固,窗户紧闭,泥土涂得很厚密紧实,即使四方火起,也不能燃烧掉它。这类比丘也是如此,恶魔波旬去到他那儿,想要窥伺他的缺失,却找不到他的缺失。像这样的比丘能够制伏色境,而不被那些色境所制伏。也能制伏声、香、味、触、法等境,而不会被它们所制伏。如能制伏色境,制伏声境、香境、味境、触境、法境后,也就能制伏邪恶不善之法、烦恼炽燃的苦报,以及未来世的生、老、病、死了。我亲自从世尊那儿面授这样的教法,这就叫无漏法经。」
当时,世尊知道大目揵连已经说法完毕,就起身正坐,系念在前,告诉大目揵连说:「妙极了!妙极了!目揵连啊!你为人讲说这样的经文,饶益极多,可渡化众多的人,使诸天及世人得到长夜的安乐。」
世尊于是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当要受持有漏与无漏之法的经文,并且广为他人解说。为什么呢?因为这经文具足了真实义理的缘故,具足正法的缘故,具足梵行的缘故,可开发一个人的智慧神通,正向于涅槃境地;乃至于信心的善男子们,无论在家或出家,都应当受持读诵此经,并且广为他人解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七○经注释:
1、迦毗罗卫:国名,在北印度,后归入憍萨罗国。此国皆释迦族,世尊即生于此国。
2、尼拘娄陀园:位于迦毗罗卫城南。佛成道后归乡,即在此园中为父王等说法。
3、瞿昙:释种之姓。此处系称呼诸释氏。
4、大目揵连:即摩诃目揵连,佛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初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精通教学,后二人同皈依佛,为佛左右弟子。
5、四 : , ,重衣。四 ,指褶衣成四层。
6、郁多罗僧:袈裟名,译作上衣。僧人三衣之一,覆左肩,为常服中穿在最外者,因有横割截之条数七,故又名七条衣。
7、卷襞:襞,ㄅ一。叠衣,即褶叠衣服。
8、僧伽梨:为僧人三衣之中最大者,故又称大衣。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必着之。
9、右胁而卧,屈膝累足:向右胁侧卧,屈曲膝部,左脚置于右脚之上,此谓之狮子卧。
10、系念明相,作起想思惟:汉译南传大藏经此处作「正念正智,胸怀起床之想。」明相,即光明之相。系念明相,则内心常保清明,不会昏睡。
11、住身念处,于心解脱、慧解脱无少分智:汉译南传大藏经此处作「不使正念现前,缺乏思虑而住,又不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
12、不胜恶不善法:句中「恶」字,原作「意」字,参考本经后文,将其改正。
二七一、本经叙说佛以灰河作譬,为诸比丘说种种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有一条灰河,南岸非常热,又有好多的荆棘利刺,在昏暗之处,有很多罪人在此河中随流漂浮。其中有一人,不愚不痴,聪明有智慧,他喜欢快乐,厌恶痛苦,贪爱生存,厌恶死亡。他这样想:到底是什么因缘,使我在这灰河之中,南岸非常热,又有很多的荆棘利刺,在这昏暗的地方随流漂浮呢?我应当运用手脚采取各种方法,逆流而上。渐渐地,他见到有些光亮了。他暗自默想:现在很快就可看见这光亮了。于是又运用手脚,更加努力采取各种方法,终于看见了平地,他登陆站在那儿向四方观察,看见一座大石山,不断不坏,也没有洞穴,就攀登而上。又看见八种特色的清凉水,所谓:冷、美、轻、软、香、净、饮时不噎、咽中不碍。他喝了水之后,觉得身体安乐,就进入水中,或沐浴,或喝饮,一切苦恼一扫而空。
然后他又继续向山上攀登,看见了七种花,所谓:优钵罗花(青莲花)、钵昙摩花(赤莲花)、拘牟头花(黄莲花)、分陀利花(白莲花)、修揵提花(香味美好莲花)、弥离头揵提花(香味如蜜之莲花)、阿提目多花(花赤而香,又称增上信花)。他闻了花香后,又向石山上爬,在山顶上看见一座四层的殿堂,就坐在其上;又发现有五根柱子,帐幕垂覆,就进入其中,端身正坐,里头有种种的枕头被褥,鲜花遍布,显得非常庄严妙好。他就在这里恣意的坐卧着,凉风从四面吹来,使身体觉得很安适,他居高临下,高声喊道:『在灰河里的众生诸贤明的正士们!那条灰河,南岸非常地热,有很多的荆棘利刺,那儿很昏暗,赶快从那河里逃出来吧!』
有一个听到喊声的人,循着发声的方向问说:『从哪个方向才能逃出?从哪里出去呢?』灰河中有人这样说:『你何必问说从何处可以逃出去呢?那个发声呼唤的人自己恐怕也不知道、看不见从何处出去,他也跟我们一样在这灰河里漂浮,南岸非常地热,有很多的荆棘利刺,在昏暗中随流而下就行了,问他做什么?』
像这样,比丘啊!我说了这譬喻,现在应当解说它的意义。灰暗,就是譬喻三种邪恶不善的心理。是哪三种呢?就是贪欲的心理、瞋恚的心理、害人的心理。河流,就是譬喻三种喜爱||欲界的爱、色界的爱、无色界的爱。南岸非常地炎热,就是譬喻内六入处(六根)与外六入处(六境)。有很多的荆棘利刺,就是譬喻对色、声、香、味、触五妙欲逐求。昏暗处,就是譬喻无明遮闭了智慧的双眼。很多的人,就是譬喻愚痴凡夫。流水,就是譬喻生死之河。其中有一人不愚不痴,就是譬喻菩萨摩诃萨。运用手脚,采取各种方法,逆流而上,就是譬喻精勤地修学。微见明亮,就是譬喻对佛所说的法信受不疑。扺达平地,就是譬喻持守戒律。观察四方,就是譬喻见识到苦、集、灭、道四项真理。大石山,就是譬喻正确的见解。八种具有特色的水,就是譬喻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等八圣道。七种花,就是譬喻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舍等七项觉分。四层的殿堂,就是譬喻欲、念、进、慧等四如意足。五根柱子的帐幕,就是譬喻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根。正身端坐,就是譬喻进入无余涅槃境地。鲜花遍布,就是譬喻诸禅、解脱、三昧、正受。自己恣意坐卧,就是譬喻如来、应供、等正觉。四方凉风吹来,就是譬喻通过四禅定而认识佛法,从而生活在安乐之中。高声叫喊呼唤,就是譬喻转动*轮,讲说教法。河中有人问『诸贤明正士应朝何处去?从何处出?』就是譬喻舍利弗、目揵连等诸贤圣比丘。在河中有人说『你何必问呢?那人也不知道、看不见有什么出处,他也同我们一样在这条灰河里,南岸非常地热,有很多的荆棘利刺,还是从这昏暗处顺流而下』的人,就是譬喻外道六师等邪见之辈,所谓:富兰那迦叶、末伽梨瞿舍利子、散阇耶毗罗胝子、阿耆多枳舍钦婆罗、伽拘罗迦毡延、尼揵连陀阇提弗多罗等人,以及其余邪见之辈。像这样,比丘啊!一位大师为众声闻弟子所应做的事(指说法),我现在都已经做了,你们现在也应当做自己所当做的事,就如前面『箧毒蛇经』说的那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七一经注释:
1、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俱舍论」卷九:「从此三受引生三爱。
谓由苦逼,有于乐受发生欲爱;或有于乐、非苦乐受发生色爱;或有
唯于非苦乐受生无色爱。」另依「集异门足论」卷四所载,诸欲中诸
贪等贪,执藏防护耽着爱染,是为欲爱;诸色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
耽着爱染,是为色爱;无色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着爱染,是谓无
色爱。
2、法忍:对佛所说法信受不疑;或言对甚深佛法毫无罣碍。
3、四增心:即四禅定。
4、六师:与世尊同时代的反婆罗门教正统思想的六派代表人物。因与佛
教主张不同,被称为「外道六师」,其学说被称为「六师外道」,本经
所提六师之名,前已有注释,此略。
杂阿含经卷第十终
《杂阿含经卷第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