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伏伊。
二六九、本经叙说佛陀以紧兽花作譬,言心得解脱诸比丘,各随彼所见,而为记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独自静坐修禅,他这样地思考着:比丘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够见到清净呢?这样地想了之后,他就去拜访众比丘,告诉众比丘说:「各位尊敬的比丘啊!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见到清净呢?」
比丘答说:「尊者啊!应如实地知道六触入处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等情况。比丘啊!能这样认知、这样观察的人,就可见到清净。」
这位比丘听闻那位比丘的说法后,心中不欢喜,又去拜访其他的比丘,问那些比丘说:「各位尊敬的比丘啊!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见到清净呢?」
那些比丘答说:「应如实正确地知道地、水、火、风、空、识六界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等情况。比丘啊!能像这样地去认知、像这样地去观察的话,就能见到清净。」
当时,这位比丘听闻了这样的说法,心中也是感到不欢喜,于是又去拜访其他的比丘,向人请问说:「比丘啊!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见到清净呢?」
那些比丘答说:「要观察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就像疾病、像痈肿、像毒刺、像凶杀一样,是无常、痛苦、不真实、无我;能这样地认知、这样地观察,就可以见到清净。」
这位比丘听了这些比丘的说法,心中也是感到不欢喜,他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修禅,思考着:比丘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够见到清净呢?这样地想了之后,就去拜访众比丘们,三处比丘所回答的内容,我就详细地向世尊您禀报吧!我听了他们的说法,心里并不感到欢喜,所以才来探望世尊您,要拿这个问题来向您请教,比丘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见到清净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在过去世的时候,有一位汉子,他从未曾见过紧兽花,于是就去拜访曾见紧兽花的人,向他请问所见紧兽花的形状。这汉子问说:『您知道紧兽花吗?』那人答说:『知道。』又问:『它的形状怎样呢?』答说:『颜色黑得像火烧过的柱子一样。』因为那人当初看见的时候,紧兽花是黑色,就像火烧过的柱子一样。
当时,那位汉子听说紧兽花是黑色,就如火烧过的柱子一样,心中不太欢喜,于是又去拜访一位曾经见过紧兽花的人,又问他说:『您知道紧兽花吗?』那人答说:『知道。』又问:『它的形状怎样呢?』那位曾经见过紧兽花的人答说:『花开红色,形状像肉段。』因为那人看见时,紧兽花开,结的果实就像肉段一样。
这汉子听完那人所说,还是不喜欢,于是又再去拜访其他曾经见过紧兽花的人,问说:『您知道紧兽花吗?』答说:『知道。』又问:『它的形状怎样呢?』答说:『毛茸茸地往下垂,像合欢树的果实一样。」
这人听了,心中仍是不欢喜,又跑去问其他知道紧兽花的人,问说:『您知道紧兽花吗?』那人答说:『知道。』又问:『它的形状怎样呢?』那人又答说:『花叶是青色、叶面光滑、叶形长广,就像尼拘娄陀树一样。』就像那位汉子想问知紧兽花形状,对所听闻花的形状,都不喜欢,到处再去找答案;而那些见过紧兽花的人,是随顺各人当时所见到的形状,而分别为这汉子记说,所以说法也就不同。
同样地,众比丘啊!如果独自一人专心致志地思考,勤奋修行而不懈怠,依其所思惟之法而不会生起各种烦恼,心灵就可得到解脱,于是就会随他所见之法,而为别人解说。你现在再听我说个譬喻,聪明的人听了譬喻就可了解。
譬如边远地方有位国王,善于修治城墙,城门很坚固,道路平正,在四座城门设置四位守门的人,他们都很聪明,对来往的行人也都很清楚。就在城市中的十字路口,安置床榻,城主坐在上面。如果东方的使者来,问守门人说:『城主在何处?』守门人就答说:『城主就坐在城中十字路口的床榻上。』那使者闻后,前往拜见城主,接受城主的指示,然后再照原路而回。南方、西方、北方远来的使者,如果问守门人:『城主在何处?』守门人一样答说:『城主就坐在城中十字路口处。』那些使者听闻后,都会去拜见城主,接受他的指示,然后各自归还本国。」
佛陀又告诉比丘说:「我所说的这个譬喻,现在我将解说它的意义。所说的城堡,就是用来譬喻我人粗大的色身,就如『箧毒蛇譬经』所说。善于修治城墙,就是指正见。道路平正,就是指六根。四座城门,譬喻四识住。四个守门人,是指四念处。城主,用来譬喻能辨别的意识。使者,譬喻正确的观察。使者的如实传命,譬喻四圣谛。顺原路回去,是用来譬喻八正道。」
佛陀告诉比丘:「就如一位大师应为弟子所做的事(指应为弟子说法),我现在都已经为大家做了,这是因为哀悯你们不知如何修行的缘故,就像『箧毒蛇譬经』说的一样。」
那时,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后,专心致志地思考,不敢放逸懈怠,增益修持清净梵行,……乃至能不受后世身心的果报,证成阿罗汉。
第二六九经注释:
1、紧兽:植物名,肉色花。
2、肉段:汉译南传大藏经作「肉片」。
3、毶毶:音ㄙㄢ,长毛貌。
4、尸利沙果:植物名,译作合欢树,为乔木,荚白褐色,花绿色,其树胶可制香料。
5、尼拘娄陀树:榕树类,中高乔木,枝叶横张,气根下垂、花美,果实可食,是印度教圣木之一,分布于锡兰及印度各地。
6、箧毒蛇譬经:见第二六六经。
7、内六入处: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8、四识住:即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因上述四蕴为识所依所住,故名为识住。
9、四念处:身念处|即观身不净、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法念处|观法无我。
二七○、本经叙说世尊受释迦族之招请,到新作的讲堂说法;然后令大目揵连说法。于是大目揵连便为众比丘讲说有漏与无漏法的经文,而受到世尊的赞许印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世尊在释氏人间游行教化,到了迦毗罗卫国,住在尼拘娄陀园里。
那时,迦毗罗卫国的释氏,建造了一座新的讲堂,还没有被那些沙门、婆罗门、释迦族的少年,以及民众们在其中住过,这次听闻世尊来到释氏迦毗罗卫国的人间游行教化,住在尼拘娄陀园里,正在论说苦乐的道理。就彼此讨论着说:「这座讲堂新落成,还没有人住过,可以请世尊及他的众弟子们来住这里,接受大家的供养,可得功德福报,长夜得到安稳,然后我们再随而受用这座讲堂。」经过这样的讨论后,都一同出城,去到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
那时,世尊为众释氏演说要法,示教照喜之后,静默地坐着。
这时,众释氏从座席起来,整饬衣服,向佛行礼,右膝脆地,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释氏新建了一处讲堂,还没有人居住在这里,现在就请世尊及诸弟子们到这里,接受我们的供养,使我们能得到功德福利,长夜安稳,然后我们再随而受用这座讲堂。」当时,世尊静默地接受邀请。
这时,众释氏知到世尊已接受邀请后,便向世尊顶礼,各自回到自己的家。就在那一天,用车子来载运各种器具,庄严这座新讲堂,安置好床座,并用软草铺在地上,也备好了香油灯。等一切事物都已准备好了,就派人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禀告说:「一切事情都已办好了,希望世尊您知到接受供养的时间已到了。」
那时,世尊被大众前后围绕着,来到了新讲堂外,洗净了脚,然后登上讲堂,就在堂中柱下,面向东方而坐。这时,众比丘也洗完了脚,随后进入讲堂,就在世尊后面西边面向东方,依次坐下。而众释氏就在东边面向西方而坐。
当时,世尊为众释氏广说法要,一番示教照喜后,告诉众释氏说:「各位释氏啊!已过了初夜,现在你们可回迦毗罗越城了。」这时,众释氏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告辞而去。
世尊知道众释氏已离去后,告诉弟子大目揵连说:「你应当为众比丘们说法,我现在背有病痛,自己要休息一下。」当时,大目揵连静默地接受指示。
于是,世尊把郁多罗僧衣褶为四层,安置在胁下;把僧伽梨衣卷褶后,安置于头下,右胁而卧,屈膝叠脚,系念于光明之相,胸怀起床之想。(言世尊不贪嗜睡眠)
那时,大目揵连告诉众比丘说:「佛陀所说的妙法,从开始、中段到后部,都很殊胜,有完善的义理、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有清白的梵行。我现在将讲说漏法(烦恼之法)与不漏法(无烦恼之法),你们要仔细听!怎样叫有漏之法呢?就是愚痴无闻凡夫眼睛看见色境后,对合意想念的色境,就生起了爱乐贪着;对不合意不想念的色境,就生起憎恶的心理。不能做身念处的观照,对于清净的心灵解脱与智慧解脱没有少分的智慧(即不能如实知道);反而生起种种邪恶不善之法,不能将它灭除无余,不能将它断尽无余。耳、鼻、舌、身、意诸根与境接触时,也是像这样子。比丘啊!像这样的人,天魔波旬就会到他那儿,窥伺他的缺失,就在眼睛见色境时,即得其缺失;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识法时,也是这样,天魔即在这时得其缺失。
譬如枯干的草堆,四方起火时,瞬间就会烧光一样。同样地,比丘啊!就在眼睛看见色境时,天魔波旬就得其缺失。像这样的比丘,就不能制伏色境,在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识法时,会受制于所触对之法,不能制伏诸法境||不能制伏色境,不能制伏声境、香境、味境、触境、法境等,也就不能制伏邪恶不善之法、各种烦恼炽燃的苦报,以及未来世的生、老、病、死了。各位尊者啊!我从世尊那儿亲自听受这一切有漏之法,就叫做有漏法经。
怎样叫无漏法经呢?就是多闻的圣弟子在眼睛看见色境时,对合意想念的色境,不会生起爱乐贪着;对不合意不想念的色境,也不会生起憎恶的心理。经常系念正法…
《杂阿含经卷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