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P5

  ..續本文上一頁伏伊。

  二六九、本經敘說佛陀以緊獸花作譬,言心得解脫諸比丘,各隨彼所見,而爲記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獨自靜坐修禅,他這樣地思考著:比丘要怎樣認知、怎樣觀察,才能夠見到清淨呢?這樣地想了之後,他就去拜訪衆比丘,告訴衆比丘說:「各位尊敬的比丘啊!要怎樣認知、怎樣觀察,才能見到清淨呢?」

  比丘答說:「尊者啊!應如實地知道六觸入處的集起、息滅、愛樂、禍患、出離等情況。比丘啊!能這樣認知、這樣觀察的人,就可見到清淨。」

  這位比丘聽聞那位比丘的說法後,心中不歡喜,又去拜訪其他的比丘,問那些比丘說:「各位尊敬的比丘啊!要怎樣認知、怎樣觀察,才能見到清淨呢?」

  那些比丘答說:「應如實正確地知道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的集起、息滅、愛樂、禍患、出離等情況。比丘啊!能像這樣地去認知、像這樣地去觀察的話,就能見到清淨。」

  當時,這位比丘聽聞了這樣的說法,心中也是感到不歡喜,于是又去拜訪其他的比丘,向人請問說:「比丘啊!要怎樣認知、怎樣觀察,才能見到清淨呢?」

  那些比丘答說:「要觀察這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就像疾病、像癰腫、像毒刺、像凶殺一樣,是無常、痛苦、不真實、無我;能這樣地認知、這樣地觀察,就可以見到清淨。」

  這位比丘聽了這些比丘的說法,心中也是感到不歡喜,他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我獨自靜坐修禅,思考著:比丘要怎樣認知、怎樣觀察,才能夠見到清淨呢?這樣地想了之後,就去拜訪衆比丘們,叁處比丘所回答的內容,我就詳細地向世尊您禀報吧!我聽了他們的說法,心裏並不感到歡喜,所以才來探望世尊您,要拿這個問題來向您請教,比丘要怎樣認知、怎樣觀察,才能見到清淨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在過去世的時候,有一位漢子,他從未曾見過緊獸花,于是就去拜訪曾見緊獸花的人,向他請問所見緊獸花的形狀。這漢子問說:『您知道緊獸花嗎?』那人答說:『知道。』又問:『它的形狀怎樣呢?』答說:『顔色黑得像火燒過的柱子一樣。』因爲那人當初看見的時候,緊獸花是黑色,就像火燒過的柱子一樣。

  當時,那位漢子聽說緊獸花是黑色,就如火燒過的柱子一樣,心中不太歡喜,于是又去拜訪一位曾經見過緊獸花的人,又問他說:『您知道緊獸花嗎?』那人答說:『知道。』又問:『它的形狀怎樣呢?』那位曾經見過緊獸花的人答說:『花開紅色,形狀像肉段。』因爲那人看見時,緊獸花開,結的果實就像肉段一樣。

  這漢子聽完那人所說,還是不喜歡,于是又再去拜訪其他曾經見過緊獸花的人,問說:『您知道緊獸花嗎?』答說:『知道。』又問:『它的形狀怎樣呢?』答說:『毛茸茸地往下垂,像合歡樹的果實一樣。」

  這人聽了,心中仍是不歡喜,又跑去問其他知道緊獸花的人,問說:『您知道緊獸花嗎?』那人答說:『知道。』又問:『它的形狀怎樣呢?』那人又答說:『花葉是青色、葉面光滑、葉形長廣,就像尼拘婁陀樹一樣。』就像那位漢子想問知緊獸花形狀,對所聽聞花的形狀,都不喜歡,到處再去找答案;而那些見過緊獸花的人,是隨順各人當時所見到的形狀,而分別爲這漢子記說,所以說法也就不同。

  同樣地,衆比丘啊!如果獨自一人專心致志地思考,勤奮修行而不懈怠,依其所思惟之法而不會生起各種煩惱,心靈就可得到解脫,于是就會隨他所見之法,而爲別人解說。你現在再聽我說個譬喻,聰明的人聽了譬喻就可了解。

  譬如邊遠地方有位國王,善于修治城牆,城門很堅固,道路平正,在四座城門設置四位守門的人,他們都很聰明,對來往的行人也都很清楚。就在城市中的十字路口,安置床榻,城主坐在上面。如果東方的使者來,問守門人說:『城主在何處?』守門人就答說:『城主就坐在城中十字路口的床榻上。』那使者聞後,前往拜見城主,接受城主的指示,然後再照原路而回。南方、西方、北方遠來的使者,如果問守門人:『城主在何處?』守門人一樣答說:『城主就坐在城中十字路口處。』那些使者聽聞後,都會去拜見城主,接受他的指示,然後各自歸還本國。」

  佛陀又告訴比丘說:「我所說的這個譬喻,現在我將解說它的意義。所說的城堡,就是用來譬喻我人粗大的色身,就如『箧毒蛇譬經』所說。善于修治城牆,就是指正見。道路平正,就是指六根。四座城門,譬喻四識住。四個守門人,是指四念處。城主,用來譬喻能辨別的意識。使者,譬喻正確的觀察。使者的如實傳命,譬喻四聖谛。順原路回去,是用來譬喻八正道。」

  佛陀告訴比丘:「就如一位大師應爲弟子所做的事(指應爲弟子說法),我現在都已經爲大家做了,這是因爲哀憫你們不知如何修行的緣故,就像『箧毒蛇譬經』說的一樣。」

  那時,比丘聽聞了佛陀的說法後,專心致志地思考,不敢放逸懈怠,增益修持清淨梵行,……乃至能不受後世身心的果報,證成阿羅漢。

  第二六九經注釋:

  1、緊獸:植物名,肉色花。

  2、肉段:漢譯南傳大藏經作「肉片」。

  3、毶毶:音ㄙㄢ,長毛貌。

  4、屍利沙果:植物名,譯作合歡樹,爲喬木,莢白褐色,花綠色,其樹膠可製香料。

  5、尼拘婁陀樹:榕樹類,中高喬木,枝葉橫張,氣根下垂、花美,果實可食,是印度教聖木之一,分布于錫蘭及印度各地。

  6、箧毒蛇譬經:見第二六六經。

  7、內六入處: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8、四識住:即色識住、受識住、想識住、行識住。因上述四蘊爲識所依所住,故名爲識住。

  9、四念處:身念處|即觀身不淨、受念處|觀受是苦、心念處|觀心無常、法念處|觀法無我。

  二七○、本經敘說世尊受釋迦族之招請,到新作的講堂說法;然後令大目揵連說法。于是大目揵連便爲衆比丘講說有漏與無漏法的經文,而受到世尊的贊許印可。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世尊在釋氏人間遊行教化,到了迦毗羅衛國,住在尼拘婁陀園裏。

  那時,迦毗羅衛國的釋氏,建造了一座新的講堂,還沒有被那些沙門、婆羅門、釋迦族的少年,以及民衆們在其中住過,這次聽聞世尊來到釋氏迦毗羅衛國的人間遊行教化,住在尼拘婁陀園裏,正在論說苦樂的道理。就彼此討論著說:「這座講堂新落成,還沒有人住過,可以請世尊及他的衆弟子們來住這裏,接受大家的供養,可得功德福報,長夜得到安穩,然後我們再隨而受用這座講堂。」經過這樣的討論後,都一同出城,去到世尊住處,向世尊頂禮後,退坐一邊。

  那時,世尊爲衆釋氏演說要法,示教照喜之後,靜默地坐著。

  這時,衆釋氏從座席起來,整饬衣服,向佛行禮,右膝脆地,合掌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們釋氏新建了一處講堂,還沒有人居住在這裏,現在就請世尊及諸弟子們到這裏,接受我們的供養,使我們能得到功德福利,長夜安穩,然後我們再隨而受用這座講堂。」當時,世尊靜默地接受邀請。

  這時,衆釋氏知到世尊已接受邀請後,便向世尊頂禮,各自回到自己的家。就在那一天,用車子來載運各種器具,莊嚴這座新講堂,安置好床座,並用軟草鋪在地上,也備好了香油燈。等一切事物都已准備好了,就派人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禀告說:「一切事情都已辦好了,希望世尊您知到接受供養的時間已到了。」

  那時,世尊被大衆前後圍繞著,來到了新講堂外,洗淨了腳,然後登上講堂,就在堂中柱下,面向東方而坐。這時,衆比丘也洗完了腳,隨後進入講堂,就在世尊後面西邊面向東方,依次坐下。而衆釋氏就在東邊面向西方而坐。

  當時,世尊爲衆釋氏廣說法要,一番示教照喜後,告訴衆釋氏說:「各位釋氏啊!已過了初夜,現在你們可回迦毗羅越城了。」這時,衆釋氏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告辭而去。

  世尊知道衆釋氏已離去後,告訴弟子大目揵連說:「你應當爲衆比丘們說法,我現在背有病痛,自己要休息一下。」當時,大目揵連靜默地接受指示。

  于是,世尊把郁多羅僧衣褶爲四層,安置在脅下;把僧伽梨衣卷褶後,安置于頭下,右脅而臥,屈膝疊腳,系念于光明之相,胸懷起床之想。(言世尊不貪嗜睡眠)

  那時,大目揵連告訴衆比丘說:「佛陀所說的妙法,從開始、中段到後部,都很殊勝,有完善的義理、美好的法味,純一圓滿清淨,有清白的梵行。我現在將講說漏法(煩惱之法)與不漏法(無煩惱之法),你們要仔細聽!怎樣叫有漏之法呢?就是愚癡無聞凡夫眼睛看見色境後,對合意想念的色境,就生起了愛樂貪著;對不合意不想念的色境,就生起憎惡的心理。不能做身念處的觀照,對于清淨的心靈解脫與智慧解脫沒有少分的智慧(即不能如實知道);反而生起種種邪惡不善之法,不能將它滅除無余,不能將它斷盡無余。耳、鼻、舌、身、意諸根與境接觸時,也是像這樣子。比丘啊!像這樣的人,天魔波旬就會到他那兒,窺伺他的缺失,就在眼睛見色境時,即得其缺失;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感觸、意識法時,也是這樣,天魔即在這時得其缺失。

  譬如枯幹的草堆,四方起火時,瞬間就會燒光一樣。同樣地,比丘啊!就在眼睛看見色境時,天魔波旬就得其缺失。像這樣的比丘,就不能製伏色境,在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感觸、意識法時,會受製于所觸對之法,不能製伏諸法境||不能製伏色境,不能製伏聲境、香境、味境、觸境、法境等,也就不能製伏邪惡不善之法、各種煩惱熾燃的苦報,以及未來世的生、老、病、死了。各位尊者啊!我從世尊那兒親自聽受這一切有漏之法,就叫做有漏法經。

  怎樣叫無漏法經呢?就是多聞的聖弟子在眼睛看見色境時,對合意想念的色境,不會生起愛樂貪著;對不合意不想念的色境,也不會生起憎惡的心理。經常系念正法…

《雜阿含經卷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