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十▪P4

  ..续本文上一页这痛苦产生的根源、这痛苦的寂灭、这痛苦寂灭的途径,也都能如实地知道,这就叫多闻的圣弟子能够如实地知见一切苦恼现象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等情况了。

  怎样叫做多闻的圣弟子观察五欲像火坑一样,……乃至世间的贪欲、忧恼、邪恶不善之法永远都不会覆盖他的心呢?譬如靠近一村落边缘,有一充满烈火的深坑,没有烟焰。当时,有一男子不愚也不痴,是一个聪明黠慧的人,他喜欢快乐而厌憎痛苦,喜爱生命而厌恶死亡。他这样地想着:这里有一个火坑,坑中充满了烈火,我如果堕入其中,必死无疑。于是就会对那火坑生远离、思远离、欲远离了。同样地,多闻的圣弟子要观察五欲像火坑一样,……乃至世间的贪欲、忧恼、邪恶不善之法永远都不会覆盖他的心;如果对于他的心所行处及止处能够预先防护、预先察知的话,……乃至世间的贪欲、忧恼、邪恶不善之法就都不能泄漏烦扰他的心了。

  譬如村落的旁边有 木林,里头有很多的荆棘针刺。当时,有位男子进入林中工作。他走进林里后,前后左右上下围绕着他的全是荆棘针刺。这时,那位男子就要专心注意地行动、专心注意地来去、专心注意地擦亮眼睛、专心注意地仔细注视、专心注意地屈曲着身体。为什么呢?就是为了不使利刺刺伤身体的缘故。多闻的圣弟子也是像这样子,如果依于村落城邑而住着,早晨的时候,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走进村落中乞食,也要善于摄护其身,善于执持其心,安稳地固持正念、依正念而行、依正念明目、依正念观察。为什么呢?就是为了不使利刺伤害神圣的正法和律仪的缘故。

  什么利刺会伤害神圣的正法和律仪呢?就是指令人适意爱念的色境,这就叫做利刺会伤害神圣的正法和律仪。怎样叫做令人适意爱念的色境会伤害神圣的正法和律议呢?就是指五根所欲求的五境了。像我们的眼根识取色境而生起了爱念,便会不断地长养着欲乐;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等,也都会生起爱念,不断地长养欲乐,这就叫做令人适意爱念的色境会伤害神圣的正法和律仪了。这些就叫做多闻圣弟子在他所行处及所住处要能预先防护、预先察知,……乃至不使世间的贪欲、忧恼、邪恶不善之法来泄漏烦扰他的心。

  有时多闻的圣弟子失去了正念,生起邪恶不善的想法,长养贪欲、长养瞋恚、长养愚痴,这些钝根的多闻圣弟子虽因心灵被贪欲覆盖而生起了集、灭的现象,但是就譬如烧令极热的铁丸一样,用很少的水喷洒它,水很快就会干枯消失了。同样地,钝根的多闻圣弟子虽生起了爱念,但随即息灭的情形也像这样子。

  多闻圣弟子如是而行,如是而住。不管是国王、大臣或亲人,去到他的修行处,要以俸禄招请,告诉他说:『这位男子!你何须剃发,手拿钵盂,身穿袈裟,一家家地去乞食呢?不如还俗逐求五欲的快乐让人安心快慰,还可以做些布施作福的事。』比丘啊!怎样呢?多闻的圣弟子如遇有国王、大臣、诸亲人、施主等以俸禄招请时,他应当还戒而退减道心吗?﹂

  众比丘答说:「不可以,为什么呢?因为多闻的圣弟子对于一切苦恼现象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等情况,都能如实知见的缘故,观见火坑就譬如五欲,……乃至世间的贪爱、忧恼、邪恶不善之法永远都不会覆盖他的心。他在所行处及所住处,都能预先防护,预先察知,……乃至世间的贪爱、忧恼、邪恶不善之法都不会泄漏烦扰他的心。像这样的弟子,如果还会被国王、大臣、亲族之人等以俸禄招请,还戒而退减道心,那是不可能的。」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那些多闻的圣弟子们,他们的心灵已长夜地趋赴、流注、输往而向于远离,向于离欲,向于涅槃,寂静而舍离一切,只喜乐于涅槃;对于有漏(烦恼)之处,能寂灭而得清凉。像这样的圣弟子,如果被国王、长者、亲族之人所招请时,会还戒而退减道心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已知道除涅槃寂静之外,其余都是会招致大苦的。譬如恒河之水,长夜以来不断地趋赴、流注、输往东方。现在如果有众人想要把它阻截,使它改变流向,趋赴、流注、输往西方,能够办得到吗?」

  众比丘答说:「不能,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那恒河之水长夜以来不断地流注于东方,现在想要使它往西方流去,那是不能办到的,那些大众们只是空辛苦一场罢了!同样地,那些多闻的圣弟子们长夜以来不断地趋赴、流注、输往,向于远离,……乃至想使他退减道心,那是不可能的事,只是空辛苦一场罢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六七经注释:

  1、向于涅槃:「向」字原作「而」,现根据「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

  二六八、本经叙说佛陀以恒河流树作譬喻,为诸比丘说不着于内、外六入处,并能精进持戒修行,才能到达涅槃之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阿毗阇的恒水边。

  那时,有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立一边,禀告佛陀说:﹁慈悲的世尊啊!请您为我说法,我听闻正法后,将独自找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这样地思考着: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是为了向上增修清净的梵行,于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那时,世尊观察恒河的流水,看见恒河水中有一棵漂流的大树,随着水流而下,于是就告诉那位比丘说:「你看见恒河中漂流着一棵大树了吗?」

  比丘答说:「已看见了,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这棵大树如果不依着此岸,也不附着彼岸,不沈于水底,不止于洲渚,也不停于洄漩的深渊中。人也不去拿取,非人也不去拿取,而树木又能不腐败的话,那么它应当会随着水流,顺趋、流注、输向到大海去么?」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这样子,世尊!」

  佛陀又说:「比丘也是像这样,也不着于此岸,不着于彼岸,不沈于水底,不止于洲渚,不入于洄漩深渊中。人也不去拿取,非人也不去拿取,又能不腐败的话,应当就会随着水流,趋赴、流注、输向涅槃的境界。」

  比丘禀告佛陀说:「什么是此岸?什么是彼岸?什么是沉没?什么是洲渚?什么是洄漩的深渊?什么是被人拿取?什么是被非人拿取?什么是腐败?慈悲的世尊啊!请您为我广为解说,我听闻正法后,当会独自找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告诉比丘说:「此岸,就是指内六入处(六根)。彼岸,就是指六外入处(六境)。被人拿取,就好象有一人,他习近于俗人及出家人,他们之间,无论是忧、喜、苦、乐,各个所做的,都彼此始终共同相随(彼此共享忧、喜、苦、乐),这就叫被人拿取。被非人拿取,就好象有一个人,他发愿修习清净的梵行||我现在持戒、苦行,修习各种清净的梵行,将来当会受生在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是天上,这就是被非人拿取。洄漩的深渊,就好比有一个人,他还戒退转道心了。腐败,就是指犯戒,行邪恶不善之法,行为腐败,寡闻正法,就像似稻非稻的莠稗杂草,又像海浪而非海浪之音的吹贝声音一样;同样地,他不是学道沙门而装扮为学道沙门之相,不是修持梵行者而假装是修持梵行者之相。就像这样,比丘啊!这就叫做不着于此岸、彼岸,……乃至输向涅槃境地。」

  这时,那位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向佛陀行礼,告辞而去。

  当时,那位比丘便独自找一僻静之处,思考着佛陀所说水流大树的经教,……乃至自己能够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证得了阿罗汉果。

  那时,有一个牧牛人,名叫难屠,在离佛不远之处,手拿着木杖在牧牛。就在那位比丘离去后,他来拜访世尊,向佛陀顶礼后,立于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已经能够不着于此岸,也不着于彼岸;不沉没,也不止于洲渚;不被人所拿取,也不被非人所拿取;不入于洄漩的深渊中,也不会腐败了。那么我是否可以在世尊您的正法与戒律中出家修习清净梵行了呢?」

  佛陀告诉牧牛人说:「你把牛只送还主人了吗?」

  牧牛人答说:「牛群当中包括所有小牛,它们自能回到主人家去,不须要我送回,但愿佛陀您听许我出家学道。」

  佛陀告诉牧牛人说:「牛只虽能自行回家,但是你现在已受人雇用,拿人衣食(薪水),还是应当回去向雇主报告才对。」

  这时,牧牛人听闻佛陀的教示后,内心欢喜不已,就向佛陀行礼,告辞而去。

  当时,舍利弗尊者就在这法会中,牧牛人离开不久,他禀告佛陀说:「世尊啊!牧牛人难屠要求要出家,世尊您为什么遣还他回家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牧牛人难屠如果回到住家还会享受五欲之乐,那是不可能的事!他把牛只交付给主人后,自已就会回来,在这正法与戒律中出家学道,清净地修习梵行,……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证成阿罗汉果。」

  当时,牧牛人难屠把牛群交付主人后,回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立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已把牛只交付给主人了,请您就听许我在这正法与戒律中出家学道吧!」

  佛陀告诉牧牛人难屠说:「你现在可以在这正法与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为一位比丘了。」

  难屠出家后,就思惟着: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增修清净的梵行,……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证成阿罗汉果。

  第二六八经注释:

  1、阿毗阇:或作阿逾陀,中印度古国名。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A.Cunningham)推定其都城在今孔坡西北三十余公里之喀古旁。但英国印度学学者史密斯(V.A.Smith)则认为是在今法提浦东南约五十公里之阿…

《杂阿含经卷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