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十▪P3

  ..续本文上一页行。

  第二六三经注释:

  1、五欲功德:五种感官对象,色、声、香、味、触。

  2、「而便说言:『是我、我所』,彼于异时,一切悉无。」:佛光大藏经此处引巴利本经句作「凡是原来他以为是我、或我所、或我有者,现在他以为此是无。」白话译文依此。

  二六四、本经叙说佛陀以癞疮做譬喻,为诸比丘说律仪及不律仪。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就如罹患癞疮的人,全身都是坏烂的癞疮,他走进茅草芦荻丛中,就会被各种刺叶的针刺所伤害,倍增苦痛;同样地,一个愚痴的凡夫于六触入处受到各种的苦痛,情形也是如此。就如那位罹患癞疮的人,被草叶的针刺所伤,流出脓血一样;像这愚痴的凡夫,他的个性凶暴,六触入处有所感触,就会生起瞋恚,说出恶声来,就如那位患癞疮的病人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愚痴无闻的凡夫,他的心有如癞疮一样。

   我现在将说律仪(防护)与不律仪(不防护)。怎样叫律仪?怎样叫不律仪呢?就如愚痴无闻的凡夫眼睛看见色境后,对可爱念的色境就会生起贪着之心,对不喜爱的色境就会生起瞋恚之心。对那些色境依次随着连续生起众多的觉想,而看不见它的过患;假如看得见它的过患,也不能把它除灭。耳、鼻、舌、身、意诸根触境时,也是像这样子。比丘啊!这样就叫做不律仪。怎样叫律仪呢?就是多闻的圣弟子如果眼睛看见了色境,对于可爱念的色境不会生起贪欲的觉想,对不喜爱的色境也不会生起瞋恚的觉想,对那些色境都不会依次连续生起众多的觉想,他能看见色境的过患;能看见色境的过患后,就能舍离它。耳、鼻、舌、身、意诸根触境时,也是像这样子。这就叫律仪。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六四经注释:

  1、癞病:恶性传染病,即痲疯。

  2、律仪、不律仪:巴利本作「防护及不防护」。

  二六五、本经叙说佛陀以六种众生做譬喻,劝诸比丘要勤修习,多住于身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有一个人游于空宅中时,捉到了六种众生。第一种是捉到狗,就把捉到的狗系着在一处。其次是捉到了鸟,其次捉到毒蛇,又其次是捉到野干,又其次捉到失收摩罗(鳄鱼),又其次捉到了猕猴。这些捉到的众生,都把它们系缚在同一处。那只狗,喜欢进入村庄。那只鸟,常想飞向天空。那条蛇,常想爬进洞穴。那只野干,喜向坟冢去。那只失收摩罗,常想游入大海。那只猕猴,想要走进山林。这六种众生全都系缚在同一个地方,可是它们所喜欢的都不相同,各个都想要到自已认为安乐的地方去,各个彼此都不喜欢其它的地方;然而因为被系缚的缘故,虽然各自用力,向着所喜乐的方向去,可是却无法脱离。

  同样地,我们六根的每一种境界,也是各个自己去逐求所喜乐的境界,而不喜乐其它的境界。眼根常去逐求可爱的色境,对不适合的色境就会生起厌恶。耳根常去逐求适意的声音,对不适意的声音就会生起厌恶。鼻根常去逐求适意的香气,对不适意的香气就会生起厌恶。舌根常去逐求适意的滋味,对不适意的滋味就会生起厌恶。身根常去逐求适意的触境,对不适意的触境就会生起厌恶。意根常去逐求适意的法境,对不适意的法境就会生起厌恶。这六种根身每一种所逐求的,各有每一种所爱的境界,各个不去逐求它根的境界。这六种根身之中,凡是有能力的,都能自在地选择自已所喜爱的境界。就像那一个人将六种众生绑在一根坚固的柱子上,即使用力想随意而去,可是往反奔跑,徒增劳累,因为被绳子系缚的缘故,最后还是绕着柱子转来转去罢了。

  众比丘啊!我说这个譬喻的目的,就是想为你们显示它的意义。六种众生,就好比我们六根;那坚固的柱子,就好比是身念处。如果善于修习身念处,那么不论是有可爱念之色或不可爱念之色,当看见可爱念的色境时就不会生起贪着,看见不可爱念的色境时也不会生起厌恶;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识法时也是这样,那么对合意的事物就不会去贪求,对不合意的事物也不会生起厌恶。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精勤修习,使自已经常依住于身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二六六、本经叙说佛陀以毒蛇等为喻,劝诸比丘当精勤禅思,慎勿放逸。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有四条毒蛇,凶恶毒虐,放在一个箱子里。当时,有一位聪明有智慧的男子,他贪求欢乐,厌恶痛苦;贪求生存,厌恶死亡。这时,另有一位男子告诉刚才那位男子说:『你现在就拿这个箱子去装毒蛇,给它们洗澡时要仔细地抚摸擦拭,就像奉养自已父母亲一样的喂养它们,并使它们按时出入。如果这四条毒蛇或有什么不开心之处,它们即或不杀死你,也会把你折磨个半死,你要小心防护!』那时,这位贪生的男子吓得赶紧逃跑。那人又说:『忽然又有五位仇人,拔刀随后追逐,想要追杀你,你要小心防护!』当时,这位贪生怕死的男子既害怕四条毒蛇,又害怕五个拔刀追赶的仇人,于是跑得更快了。

  傍人又说:『那位汉子!内有六个盗贼在跟随你,他们伺机要杀害你,你要小心防护!』那时,这位男子由于害怕四条毒蛇、五个拔刀追赶的仇人及六个盗贼,非常害怕地奔逃着,他逃进了一个无人居住的村子里,只见空屋腐朽破败,摇摇欲坠,有些腐坏的东西一拿就碎,找不到一件坚固的东西。

  又有人对他说:『那位汉子!这无人居住的村落有一群强盗,这些强盗过来的话一定会杀害你。』这时,这位贪生怕死的男子害怕四条毒蛇、五个拔刀追赶的仇人、六个凶恶的贼人、无人村里的一群强盗,只得再次的奔逃。忽然一条大河挡住了道路,河水深又湍急,只见这岸边有众多可怕恐怖的事物,可是却没有桥或船只可渡到另一岸去。他心中想到:我去拿取各种杂草树木,将它捆缚成木筏,用手脚方便做摇橹,横渡到对岸。他打定主意后,就去捡拾草木,放置于岸边,然后捆绑成筏,就用手脚方便做摇橹,横渡到对岸。

  这位男子就这样地免遭四条毒蛇、五个拔刀追赶的仇人、六个凶恶的盗贼,最后又从无人村的一群强盗中脱身,渡过深又湍急的河流,脱离了此岸种种恐怖可怕的事物,终于到达了安稳快乐的彼岸。我说这个譬喻,现在应该解释它的意义。比丘啊!箱子就是譬喻我们的身体,这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构成,也是由这四大所造父精母血组合之体,这污秽不净的身体要靠食物来长养,还要不时沐浴、穿上衣服保护,是无常容易变坏极脆弱之物。四条毒蛇就是譬喻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地界如果争扰,就能使身体死亡,或被折磨个半死;水界、火界、风界如果争扰,也是像这样子。五位拔刀追赶的仇人就是譬喻色、受、想、行、识五受阴。六个盗贼就是譬喻对六根的爱喜。无人村就是譬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善男子!观察眼根,是无常容易变坏之物;执持眼根,也是无常虚伪之法;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像这样子。无人村的一群强盗就是譬喻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我们的眼根经常会被觉得适意或不适意的色境所妨害;同样地,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乃至意识法时,也经常会被觉得适意或不适意的法境所妨害。深又湍急的河流就是譬喻四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大河就是譬喻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此岸有很多恐怖的事物,就是譬喻我们的身见。清凉安乐的彼岸,就是譬喻无余涅槃。船筏就是譬喻八正道。用手脚方便做橹横渡急流,就是譬喻勇猛精进到彼岸。婆罗门住处,就是譬喻如来、应供、等正觉。

  就像这样,比丘啊!大师慈悲地安慰弟子,为他们所应做的事情,我现在已这样的做过,你们现在也应当做所应当做的事,在空闲的大树下,或清净的房舍中,铺草为座;或者在露地、坟墓间,远离杂闹,坐于僻静之处,精勤禅思,千万不要懈怠,造成后来的悔恨!这就是我教授之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六六经注释:

  1、蚖蛇:泛指毒蛇。

  2、脱:倘或。

  3、四大:指地、水、火、风四大要素。

  4、四流:一、欲流,欲界一切诸惑。二、有流,色界、无色界之一切诸

  惑。三、见流,三界之见惑。四、无明流,三界之无明。有情为此四

  法漂流而不息,故名为流。

  5、三爱:一、欲爱,指欲界之烦恼,对五欲之妄执。二、色爱,对色界

  的渴爱,对物质现象的贪欲。三、无色爱,无色界中的渴爱。无色界

  指由受、想、行、识构成的精神世界。

  6、无余涅槃:与有余涅槃相对。用以指生死之因果都尽,不再受生于世

  间三界者。

  二六七、本经叙说佛陀劝诸比丘应如实知见一切苦法的集、灭、味、  患、离,并应见五欲如火坑,宜速断除。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多闻圣弟子应如实地知见一切苦恼现象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等情况,要观察五欲就像火坑一样。像这样地去观察五欲后,那么对五欲的贪求、五欲的爱乐、五欲的想念、五欲的执着等现象,就不会永远的覆盖我们的心灵了。知道自己欲念所行及所止处,自己就能加以防护;对自己欲念的行处及止处能预先防护后,那么随顺其心所行及所止,世间的贪欲、忧恼、邪恶不善之法就不能泄漏烦扰他的心了。

  怎样叫做多闻的圣弟子能如实地知见一切苦恼现象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等情况呢?就是说多闻圣弟子对这人世是苦的道理,能够如实地知道,还有…

《杂阿含经卷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