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饥渴了。同样地,众比丘啊!如果没有眼根的话,也就不会有由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像这样子。」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二六一、本经叙说佛陀以乌龟和野干作譬喻,告诉众比丘应当执持六根的律仪,才能使恶魔不得其便。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的时候,有一条河中长着水草,一只乌龟就在水草上休息着。这时,有一只饥饿的野干到处行走觅食,它于远处望见这只乌龟,就快速地跑来捉取。乌龟看见野干跑过来了,便立刻缩藏它的头尾及四肢,那只野干只好守在那儿伺看着,希望乌龟会把头脚伸出来,想要取来吃食。守候了好久,乌龟就是永不把头伸出来,也不伸出足来;那只野干守得饥饿疲乏,终于愤恨地离去了。
众比丘啊!你们今天修行也是像这样子,知道魔王波旬经常会趁机窥伺你,希望你的眼根会执着色境,还有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识法时,都会使你们对六境产生贪着。所以,比丘啊!你们今天应当要执持着眼根的律仪,由于能执持着眼根的律仪,那么恶魔波旬就无法趁机得逞,也就会嫌厌你们而远去了;耳、鼻、舌、身、意诸根,也要像这样地去执持律仪。对于六根的缘六境而生起六识,都要使魔王波旬无法趁机得逞;就如那只乌龟善于缩藏,野干无法乘虚而入一样。」
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乌龟怕野干,把头、尾和脚缩藏于壳内;
比丘善于摄护内心,会紧密蔽藏一切觉想,
不依它也不怖畏它,要善覆内心,不要言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六一经注释:
1、野干:似狐而小,色青黄,如狗群行,夜鸣如狼。
2、藏六:六,指乌龟的四肢及头、尾。藏六,即藏起头、尾及四肢。
3、「恶魔波旬不得其便,随出随缘」:此二句文意不明,﹁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魔王波旬亦厌汝等而远去」,白话经文依此翻译。
二六二、本经叙说佛陀用杖打 为喻,劝诸比丘应住于不动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有 麦放置在四条交通要道的路头,有六位壮夫拿着木杖一齐打麦,不一会儿,那麦就被杖打得如尘一样的粉粹了,又有第七个人拿着木杖再来重打。众比丘啊!你们的意见怎样呢?像这堆积聚的 麦,经六人一齐捶打后,又有第七个人来重打,会被打得极细碎么?」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是这样,世尊!」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同样地,这愚痴之人也被六触入处所捶打。是那六种呢?就是眼触入处,经常被它所捶打,还有耳、鼻、舌、身、意触入处,经常被它所捶打。那愚痴人已被六触入处所捶打了,却还想要求得未来世的存在,就像还要受第七个人来重打一次使细碎一样。
比丘啊!如果说这就是我的话,就是心动摇了;说这是我所有,也是心动摇了。说未来当有的话,就是心动摇;说未来当无,也是心动摇。说当又有物质现象的话,就是心动摇;说当再无物质现象,也是心动摇。说当又有想的话,就是心动摇,说当再没有想,也是心动摇;说又是非有想也非无想,这也是心动摇。由于心动摇的缘故,所以才会生毛病;心动摇的缘故,所以才会患痈肿;心动摇的缘故,所以才会遭毒刺;心动摇缘故,所以才会生贪着。如果能正确观察由于心动摇的缘故,所以才会有苦恼生起的话,就能得到不动摇的心,要经常多修习,专心系念,而有正知。
就如「动摇」的经文一样,像这「思量」、「虚诳」、「有行」、「因爱」等经文,说是我,这就是爱染;说是我所有,这也是爱染;说未来还有,这就是爱染;说未来是无,这也是爱染。说当有物质的存在,这就是爱染;说当无物质的存在,这也是爱染。说应当有想,这就是爱染;说应当是无想,这就是爱染;说应当既是无想也不是无想,这也是爱染。由于有爱染的缘故,所以才会生毛病;有爱染的缘故,所以才会患痈肿;有爱染的缘故,所以才会遭毒刺。如果善于思惟观察因爱染而生起苦恼的话,当能常保持离爱染之心,而有正念正智。
众比丘啊!在过去世的时候,阿修罗兴兵和帝释天战斗。那时,天帝释告诉三十三天众说:「今天我们诸天神将和阿修罗作战,如果诸天战胜,阿修罗战败的话,就应活捉阿修罗,将两手两脚和头首用绳子系缚,送回天宫来。」阿修罗也告诉群众们说:「今天阿修罗军将与诸天神作战,如果阿修罗获胜,诸天神失败的话,就应活捉帝释,将他的两手两脚和头首用绳子系缚,送回阿修罗宫来。」当战争开始时,诸天神获得胜利,阿修罗失败了。这时,三十三天神活捉了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把他的两手两脚和头首用绳子系缚,就抓回到天宫来。
那时,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的手脚和头首被绳子系缚着,置于正法殿上,用天上种种的五欲之乐来娱乐他。这时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这样的想着:只有我们阿修罗才是最贤善聪慧的,诸天虽好,但我现在且当回归阿修罗宫为是。作此念头的时候,就立刻见到自已的手脚和头首被绳子系缚住了,而诸天的五欲之乐也自然的化隐不见了。
这时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又作这样的想法:诸天神都很贤善,智慧明达,诸阿修罗虽好,可是我现在且当住在此天宫中为是。当他起这样念头时,就立刻看见系缚自己手脚和头首的绳子松解了,诸天的五欲之乐又自然地出现了。
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乃至有这样微细的系缚,而魔王波旬的系缚,转而更细。这颗心如果动摇时,魔王就会随即系缚你;这颗心如果不动摇的话,魔缚也就随即松解了。所以,众比丘啊!心要经常保持不动摇,有正念正智,这是所应当去学习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六二经注释:
1、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
2、帝释:忉利天的天主,俗称玉皇大帝。
3、三十三天:梵语,忉利天译作三十三天,为欲界之第二天。在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故合成三十三天。
4、缚以五系:指系缚两手两脚及头首。
二六三、本经叙说佛陀告诸比丘,于六入处应善自防护;并以琴为喻,言诸行无常,应作如是平等正智,如实而观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由于眼根识取色境的种种因缘,所以产生了或者欲望、或者贪求、或者亲昵、或者爱念、或者固定、执着之处,那么他们的心灵便应好好地加以防护。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会令人恐怖畏惧的险道,有障碍、有艰难险阻。这些都是恶人所依靠的,而不是善人所依靠的,所以自己应该加以防护。当耳、鼻、舌、身、意诸根识取外境时,也应该这样做。就好比农夫田里有好的禾苗,可是守田的人却懒惰懈怠,让关在栏中的牛跑出来吃食禾苗;愚痴的凡夫也像这样,六触入处……乃至于放任懈怠也是这样。
如果田里有好的禾苗,那守田的人内心又能不懈怠,关在栏里的牛只也不出来偷食,即使走进田里,也会将它驱逐出来;所谓我们的心、我们的意、我们的识,多闻的圣弟子对于色、声、香、味、触等感官对象应当好好地加以守护,尽心使其息灭。如果田里有好禾苗,那守护田地的人又能不懈怠,看见栏中的牛跑进田里去了,他就立即左手牵着牛鼻,右手拿着木杖,遍身捶打,把牛驱赶出田。众比丘啊!你们的意见怎样呢?那只牛遭捶打的苦痛后,从村庄至住宅,再从住宅到村庄,还会像以前那么地偷食田里的禾苗吗?」
比丘们回答说:「不会的,世尊!」
世尊说:「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它回想起以前进入田里遭受捶杖痛苦的缘故。比丘啊!对我们的心、我们的意、我们的识也应像这样,多闻的圣弟子对于六触入处要极生厌离、恐怖,保持内心的安定,制伏此心,使它系念于一处。众比丘啊!过去世时,有一位国王听见了从未听过的优美的琴声,便生起了极为爱乐的心理,于是就沉迷贪着其中。他问众大臣说:『这是什么声音啊?令人听了非常喜爱!』大臣们回答说:『这是琴声。』国王告诉那位大臣说:『你去把那个声音取来。』那位大臣接受命令,就立即前往取琴过来,禀告国王说:『大王啊!这就是那把发出好听声音的琴了。』国王告诉大臣说:『我不用这把琴,去把先前听见的那可爱的琴声取来。』大臣回答说:『像这样的琴,是由众多的部份组合而成的,有把柄、有琴身、有琴柱、有琴弦、有琴皮等,而有善巧方法的人来弹它,由于各部份组合完备的因素,所以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并不是各部份组合不齐而会有音声来的。刚才所听到的琴声,久已过去,也转而灭尽了,无法再把它取来了。』
那时,大王这样的说:『咄!何必用这种虚伪不实的东西呢?世间的琴就是虚伪不实的东西了,它使得世人沉迷贪着;你现在就把这琴拿出去,一片片的加以拆破,把碎片丢弃于四面八方。』大臣受命,就将琴拆为百份,到处丢弃。同样地,比丘啊!像这物质现象、感受、想象、作意、欲念等,也要知道这一切现象都是生灭无常、因缘和合所造作,是缘于心而产生的,对此我们原先或许便说『那就是我,是我所有。』可是现在就会认为一切皆无了。众比丘啊!应该生起像这样平等正确的智慧,如实地去观察一切现象。」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
《杂阿含经卷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