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P2

  ..續本文上一頁有饑渴了。同樣地,衆比丘啊!如果沒有眼根的話,也就不會有由眼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耳、鼻、舌、身、意諸根,也是像這樣子。」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二六一、本經敘說佛陀以烏龜和野幹作譬喻,告訴衆比丘應當執持六根的律儀,才能使惡魔不得其便。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在過去世的時候,有一條河中長著水草,一只烏龜就在水草上休息著。這時,有一只饑餓的野幹到處行走覓食,它于遠處望見這只烏龜,就快速地跑來捉取。烏龜看見野幹跑過來了,便立刻縮藏它的頭尾及四肢,那只野幹只好守在那兒伺看著,希望烏龜會把頭腳伸出來,想要取來吃食。守候了好久,烏龜就是永不把頭伸出來,也不伸出足來;那只野幹守得饑餓疲乏,終于憤恨地離去了。

  衆比丘啊!你們今天修行也是像這樣子,知道魔王波旬經常會趁機窺伺你,希望你的眼根會執著色境,還有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識法時,都會使你們對六境産生貪著。所以,比丘啊!你們今天應當要執持著眼根的律儀,由于能執持著眼根的律儀,那麼惡魔波旬就無法趁機得逞,也就會嫌厭你們而遠去了;耳、鼻、舌、身、意諸根,也要像這樣地去執持律儀。對于六根的緣六境而生起六識,都要使魔王波旬無法趁機得逞;就如那只烏龜善于縮藏,野幹無法乘虛而入一樣。」

  這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烏龜怕野幹,把頭、尾和腳縮藏于殼內;

   比丘善于攝護內心,會緊密蔽藏一切覺想,

   不依它也不怖畏它,要善覆內心,不要言說。」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六一經注釋:

  1、野幹:似狐而小,色青黃,如狗群行,夜鳴如狼。

  2、藏六:六,指烏龜的四肢及頭、尾。藏六,即藏起頭、尾及四肢。

  3、「惡魔波旬不得其便,隨出隨緣」:此二句文意不明,﹁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作「魔王波旬亦厭汝等而遠去」,白話經文依此翻譯。

  二六二、本經敘說佛陀用杖打 爲喻,勸諸比丘應住于不動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譬如有 麥放置在四條交通要道的路頭,有六位壯夫拿著木杖一齊打麥,不一會兒,那麥就被杖打得如塵一樣的粉粹了,又有第七個人拿著木杖再來重打。衆比丘啊!你們的意見怎樣呢?像這堆積聚的 麥,經六人一齊捶打後,又有第七個人來重打,會被打得極細碎麼?」

  衆比丘禀告佛陀說:「是這樣,世尊!」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同樣地,這愚癡之人也被六觸入處所捶打。是那六種呢?就是眼觸入處,經常被它所捶打,還有耳、鼻、舌、身、意觸入處,經常被它所捶打。那愚癡人已被六觸入處所捶打了,卻還想要求得未來世的存在,就像還要受第七個人來重打一次使細碎一樣。

  比丘啊!如果說這就是我的話,就是心動搖了;說這是我所有,也是心動搖了。說未來當有的話,就是心動搖;說未來當無,也是心動搖。說當又有物質現象的話,就是心動搖;說當再無物質現象,也是心動搖。說當又有想的話,就是心動搖,說當再沒有想,也是心動搖;說又是非有想也非無想,這也是心動搖。由于心動搖的緣故,所以才會生毛病;心動搖的緣故,所以才會患癰腫;心動搖的緣故,所以才會遭毒刺;心動搖緣故,所以才會生貪著。如果能正確觀察由于心動搖的緣故,所以才會有苦惱生起的話,就能得到不動搖的心,要經常多修習,專心系念,而有正知。

  就如「動搖」的經文一樣,像這「思量」、「虛诳」、「有行」、「因愛」等經文,說是我,這就是愛染;說是我所有,這也是愛染;說未來還有,這就是愛染;說未來是無,這也是愛染。說當有物質的存在,這就是愛染;說當無物質的存在,這也是愛染。說應當有想,這就是愛染;說應當是無想,這就是愛染;說應當既是無想也不是無想,這也是愛染。由于有愛染的緣故,所以才會生毛病;有愛染的緣故,所以才會患癰腫;有愛染的緣故,所以才會遭毒刺。如果善于思惟觀察因愛染而生起苦惱的話,當能常保持離愛染之心,而有正念正智。

  衆比丘啊!在過去世的時候,阿修羅興兵和帝釋天戰鬥。那時,天帝釋告訴叁十叁天衆說:「今天我們諸天神將和阿修羅作戰,如果諸天戰勝,阿修羅戰敗的話,就應活捉阿修羅,將兩手兩腳和頭首用繩子系縛,送回天宮來。」阿修羅也告訴群衆們說:「今天阿修羅軍將與諸天神作戰,如果阿修羅獲勝,諸天神失敗的話,就應活捉帝釋,將他的兩手兩腳和頭首用繩子系縛,送回阿修羅宮來。」當戰爭開始時,諸天神獲得勝利,阿修羅失敗了。這時,叁十叁天神活捉了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把他的兩手兩腳和頭首用繩子系縛,就抓回到天宮來。

  那時,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的手腳和頭首被繩子系縛著,置于正法殿上,用天上種種的五欲之樂來娛樂他。這時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這樣的想著:只有我們阿修羅才是最賢善聰慧的,諸天雖好,但我現在且當回歸阿修羅宮爲是。作此念頭的時候,就立刻見到自已的手腳和頭首被繩子系縛住了,而諸天的五欲之樂也自然的化隱不見了。

  這時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又作這樣的想法:諸天神都很賢善,智慧明達,諸阿修羅雖好,可是我現在且當住在此天宮中爲是。當他起這樣念頭時,就立刻看見系縛自己手腳和頭首的繩子松解了,諸天的五欲之樂又自然地出現了。

  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乃至有這樣微細的系縛,而魔王波旬的系縛,轉而更細。這顆心如果動搖時,魔王就會隨即系縛你;這顆心如果不動搖的話,魔縛也就隨即松解了。所以,衆比丘啊!心要經常保持不動搖,有正念正智,這是所應當去學習的!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六二經注釋:

  1、阿修羅:六道之一,華譯爲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譯作無端,因其容貌很醜陋。又譯作無酒,言其國釀酒不成。性好鬥,常與帝釋戰,國中男醜女美,宮殿在須彌山北,大海之下。

  2、帝釋:忉利天的天主,俗稱玉皇大帝。

  3、叁十叁天:梵語,忉利天譯作叁十叁天,爲欲界之第二天。在須彌山頂上。中央爲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故合成叁十叁天。

  4、縛以五系:指系縛兩手兩腳及頭首。

  二六叁、本經敘說佛陀告諸比丘,于六入處應善自防護;並以琴爲喻,言諸行無常,應作如是平等正智,如實而觀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由于眼根識取色境的種種因緣,所以産生了或者欲望、或者貪求、或者親昵、或者愛念、或者固定、執著之處,那麼他們的心靈便應好好地加以防護。爲什麼呢?因爲這些都是會令人恐怖畏懼的險道,有障礙、有艱難險阻。這些都是惡人所依靠的,而不是善人所依靠的,所以自己應該加以防護。當耳、鼻、舌、身、意諸根識取外境時,也應該這樣做。就好比農夫田裏有好的禾苗,可是守田的人卻懶惰懈怠,讓關在欄中的牛跑出來吃食禾苗;愚癡的凡夫也像這樣,六觸入處……乃至于放任懈怠也是這樣。

  如果田裏有好的禾苗,那守田的人內心又能不懈怠,關在欄裏的牛只也不出來偷食,即使走進田裏,也會將它驅逐出來;所謂我們的心、我們的意、我們的識,多聞的聖弟子對于色、聲、香、味、觸等感官對象應當好好地加以守護,盡心使其息滅。如果田裏有好禾苗,那守護田地的人又能不懈怠,看見欄中的牛跑進田裏去了,他就立即左手牽著牛鼻,右手拿著木杖,遍身捶打,把牛驅趕出田。衆比丘啊!你們的意見怎樣呢?那只牛遭捶打的苦痛後,從村莊至住宅,再從住宅到村莊,還會像以前那麼地偷食田裏的禾苗嗎?」

  比丘們回答說:「不會的,世尊!」

  世尊說:「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爲它回想起以前進入田裏遭受捶杖痛苦的緣故。比丘啊!對我們的心、我們的意、我們的識也應像這樣,多聞的聖弟子對于六觸入處要極生厭離、恐怖,保持內心的安定,製伏此心,使它系念于一處。衆比丘啊!過去世時,有一位國王聽見了從未聽過的優美的琴聲,便生起了極爲愛樂的心理,于是就沈迷貪著其中。他問衆大臣說:『這是什麼聲音啊?令人聽了非常喜愛!』大臣們回答說:『這是琴聲。』國王告訴那位大臣說:『你去把那個聲音取來。』那位大臣接受命令,就立即前往取琴過來,禀告國王說:『大王啊!這就是那把發出好聽聲音的琴了。』國王告訴大臣說:『我不用這把琴,去把先前聽見的那可愛的琴聲取來。』大臣回答說:『像這樣的琴,是由衆多的部份組合而成的,有把柄、有琴身、有琴柱、有琴弦、有琴皮等,而有善巧方法的人來彈它,由于各部份組合完備的因素,所以才能發出美妙的聲音,並不是各部份組合不齊而會有音聲來的。剛才所聽到的琴聲,久已過去,也轉而滅盡了,無法再把它取來了。』

  那時,大王這樣的說:『咄!何必用這種虛僞不實的東西呢?世間的琴就是虛僞不實的東西了,它使得世人沈迷貪著;你現在就把這琴拿出去,一片片的加以拆破,把碎片丟棄于四面八方。』大臣受命,就將琴拆爲百份,到處丟棄。同樣地,比丘啊!像這物質現象、感受、想象、作意、欲念等,也要知道這一切現象都是生滅無常、因緣和合所造作,是緣于心而産生的,對此我們原先或許便說『那就是我,是我所有。』可是現在就會認爲一切皆無了。衆比丘啊!應該生起像這樣平等正確的智慧,如實地去觀察一切現象。」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

《雜阿含經卷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