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十

  杂阿含经卷第十

   二五八、本经叙说诸比丘向佛陀请问有关于波罗延之低舍弥德勒所问经中之二边、中道等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有很多的比丘集聚在讲堂里,他们这样地谈论着:「各位尊者啊!就如世尊说给波罗延的低舍弥德勒所问的诗偈:

  『假如知道二边的话,就能在其中间永远不执着,

   这就可称说为大丈夫了。他将不再顾念五欲,

   也没有烦恼的枷锁,已超出了缝紩的忧苦。』

  各位尊者啊!这诗偈到底有什么含义呢?什么是边?什么是二边?什么是其中间?什么是缝紩?要怎样思惟用智慧去察知,察知所要察知的现象;用意识去辨别,辨别所要辨别的现象,才能尽苦际,脱离苦恼呢?」

  有一位比丘回答说:「六内入处(六根)就是一边,六外入处(六境)就是二边,而感受就是它的中间,爱染就是缝紩。如果习近于爱染的话,那么每一种爱染因缘所招感的根身,便会逐渐地转变增长而出生,就是要对这种现象,用智慧去察知,用意识去辨别;察知所要察知的现象,辨别所要辨别的现象,才能尽苦际,脱离苦恼。」

  又有人说:「过去世就是一边,未来世就是二边,现在世就叫中间,而爱染就是缝紩。如果习近于爱染的话,那么每一种爱染因缘所招感的根身,就会逐渐地转变增长而出生,……乃至脱离苦恼。」

  又有人说:「快乐的感受就是一边,痛苦的感受就是二边,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就是它们的中间,而爱染就是缝紩。如果习近于爱染的话,那么每一种爱染因缘所招感的根身,就会逐渐地转变增长而出生,……乃至脱离苦恼。」

  又有人说:「有就是一边,集起的因素就是二边,感受就是它的中间,而爱染就是缝紩。……像这样地广为解说,乃至脱离苦恼。」

  又有人说:「身就是一边,身集起的因素是二边,爱就是缝紩。……像这样地广为解说,乃至脱离苦恼。」

  又有人说:「我们所说的一切法都不相同,自刚才以来所说的种种异说,不要希望它们都是真知灼见。什么是世尊其它的说法||波罗延的低舍弥德勒所问的经文内容呢?我们应该前往详细请问,依照世尊的说法,我们好遵奉修持。」

  这时,众多的比丘就去到世尊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再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刚才众比丘们集聚在讲堂里,说这样的话:『在世尊所说波罗延的低舍弥德勒所问经中,所谓二边,……乃至脱离苦恼。』有人说:『内六入处就是所说的一边,外六入处就是所说的二边,感受就是它们的中间,而爱染就是缝紩。』……像前面一样地广为解说,但都不能决定对错,所以今天来请教世尊,详问这个法义,我们的说法,谁才是正确的呢?」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所说的,都是正确的说法,我现在将为你们讲说其它经文。我为波罗延的低舍弥德勒说过其它经文,我说触是一边,触生起的因素是二边,感受就是它们的中间,而爱染就是缝紩。习近于爱染后,那么每一种爱染因缘所得的根身,就会转变增长而出生。对这种现象,要用智慧去察知,察知所要察知的现象;用意识去辨别,辨别所要辨别现象,才能尽苦际,脱离苦恼。」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五八经注释:

  1、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此经见南传小部经集彼岸道品第三章提舍弥勒问。

  2、缝紩:紩,ㄓ,也是缝的意思。缝紩,即接缝。

  2   3、「云何思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第二「智」字根据宋、元二本,宜作「知」,义较顺。这四句是错综笔法,其原型应是「云何思以智知,知所知;以了了,了所了」。第一个「了」字作名词用,指了别识,即意识;第二、三个「了」字作动词用,辨别的意思;第四个「了」字作名词用,「所了」,即所辨别的现象。

  4、习于受者:根据杂阿含经论会编,印顺导师将本句「受」字改作「爱」,白话译文依此译解。

  5、渐触增长出生:根据杂阿含经论会编,印顺导师认为本句「触」字应改为「转」字,其义较长,以下诸类句同。白话译文依此译解。

  二五九、本经叙说宾头卢尊者告诉优陀延那王,年少比丘出家未久之所以能清净安乐,乃在于防护诸根门,不着于色等六境之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宾头卢尊者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那时,有位婆蹉国王,名叫优陀延那,他来到宾头卢尊者的住处拜访,彼此见面互相问讯;问讯后,就退坐一边。婆蹉国王优陀延那告诉宾头卢尊者说:「想要向您请教问题,不知您可有空闲为我解答么?」

  宾头卢尊者答说:「大王!大王您且问,我知道的话当会回答。」

  婆蹉国王优陀延那就问宾头卢尊者说:「到底是有什么方法,而使新学的年少比丘在这佛法与戒律中,虽出家不久,但内心却能保持很安稳快乐,一切根身都很欣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于寂静,心少浮动。任他青春奔放的活力,有如野兽般旺盛的欲望,然而他们却能尽其形寿(终其一生),去修持梵行,是那么的纯一清净呢?」

  宾头卢尊者答说:「就如佛陀所说的,如来、应供、等正觉(皆佛号)他所知见的道理,为比丘说:『你们众比丘啊!如果看见老妇人的话,应当作是母亲想;看见中年妇女的话,要作是自己姊妹想;看见幼稚弱小的女孩,应当作是自己女儿想。』就是这样的方法,所以那些年少比丘们在这佛法与戒律中,虽出家不久,但内心却能保持很安稳快乐,一切根身都很舒畅欣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于寂静,心少浮动。任他青春奔放的活力,有如野兽般旺盛的欲望,然而他们却能尽其形寿,去修持梵行,纯一清净。」

  婆蹉国王优陀延那告诉宾头卢尊者说:「现今一切世间的人都有贪求的心理,虽说如果看见了老妇人,要作是母亲想;看见中年妇女的话,要作是自己姊妹想;看见幼稚弱小的女孩,要作是自己女儿想。可是当在这个时候,心里却也会随着生起贪欲的烧燃、瞋恚的烧燃、愚痴的烧燃,这时应当会有更殊胜的方法来对治其患吧?」

  宾头卢尊者告诉婆蹉国王优陀延那说:「是更有一种对治的方法,就如世尊所说的,如来、应供、等正觉他所知见的道理,为比丘们说:『我们这个身体从脚下到头顶,就是骨干挂着肉团,再覆上一层薄皮罢了,这当中充满着种种不净的东西;详细地去观察,有发、毛、爪、齿、尘垢、流涎、皮、肉、白骨、筋、脉、心、肝、肺、脾、肾、肠、肚、生脏、熟脏、胞、泪、汗、涕、沫、肪、脂、髓、痰、荫、脓、血、脑、汁、屎、尿等。』大王啊!就是用这方法观察,所以这些年少比丘们在佛法与戒律之中,虽出家不久,却能保持内心的安稳快乐,……乃至于纯一圆满清净。」

  婆蹉国王优陀延那告诉宾头卢尊者说:「可是人心转变疾速,如果观察人身的不净,完成不净观时,却随即又有清净的想法出现。这时是否更有其它的方法,使这些年少比丘们在这佛法与戒律中,虽出家不久,可是内心却能保持很安稳快乐,……乃至纯一圆满清净呢?」

  宾头卢尊者答说:「大王啊!是更有方法的,就如世尊所说的,如来、应供、等正觉他所知见的道理,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当守护住六根的门户,好好地收摄内心。像这眼睛看见色境时,千万不可以执取色相,也不可以执取随形的好相,以增长执持的心念。如果不能摄敛住眼根,那么世间的贪欲、爱乐、邪恶不善之法就会泄漏烦扰他的心,所以你们应当要受持眼的律仪。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识法时,也要像这样子,乃至要受持意的律仪。』」

  这时,婆蹉国王优陀延那告诉宾头卢尊者说:「真好啊!真是完善的说法!这样的广说乃至要受持六根的律仪。宾头卢尊者啊!我也就像这样子,有时我不能守护自身,不能受持六根的律仪,不能专一心念,一进入宫中,内心就严重地生起了炽燃的贪欲,和烧燃的愚痴;即使在空房里独处,在心中也一样有贪、瞋、痴三毒的烧燃,更何况是处于宫中!可是我有时候善于守护自身,善于摄敛六根,专一心念,走进宫中,贪欲、瞋恚、愚痴也不会在心中烧燃起来;居处于内宫中,尚能摄护不烧燃自身,也不烧燃自心,更何况是闲静独处的时候!因此之故,有这样的方法,能使那些年少的比丘们在这佛法与戒律中,虽出家不久,却能保持内心的安稳与快乐,乃至于纯一圆满清净。」

  当时,这婆蹉国王优陀延那听闻了宾头卢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即从座起,告辞离去。

  第二五九经注释:

  1、宾头卢:为佛弟子中,降伏外道,履行正法第一比丘。

  2、拘睒弥国瞿师罗园:位于中印度,为瞿师罗长者所奉献之园林。睒,音ㄕㄢ。

  3、婆蹉: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盐牟那河西岸。相当于现在的贝拉特,靠近拉其斯坦的查普尔。

  4、任他而活,野兽其心:形容青年时期,充满了青春活力,诸欲有如野兽般的旺盛。

  5、尽寿:即尽形寿,终其身命之谓。

  6、宿人:即老年人,此指老妇人。下「中年者」、「幼稚者」,也都是指妇女而言。

  7、三毒:指贪欲、瞋恚、愚痴三者。

  二六○、本经叙说佛陀告诉诸比丘,由于有六根的缘故,所以才有六触的因缘而产生感受。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因为有手,所以才知道有取有舍;因为有脚,所以才知道有往有来;因为有关节,所以才知道有屈有伸;因为有肚子,所以才知道有饥有渴。同样地,比丘啊!就是因为有眼根的缘故,所以才有眼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像这样子。

   众比丘啊!如果没有手的话,就不知有取舍了;如果没有脚的话,就不知有来往了;如果没有关节的话,就不知有屈伸了;如果没有肚子的话,就不知…

《杂阿含经卷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