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十
二五八、本經敘說諸比丘向佛陀請問有關于波羅延之低舍彌德勒所問經中之二邊、中道等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波羅 國仙人住處的鹿野苑中。
那時,有很多的比丘集聚在講堂裏,他們這樣地談論著:「各位尊者啊!就如世尊說給波羅延的低舍彌德勒所問的詩偈:
『假如知道二邊的話,就能在其中間永遠不執著,
這就可稱說爲大丈夫了。他將不再顧念五欲,
也沒有煩惱的枷鎖,已超出了縫紩的憂苦。』
各位尊者啊!這詩偈到底有什麼含義呢?什麼是邊?什麼是二邊?什麼是其中間?什麼是縫紩?要怎樣思惟用智慧去察知,察知所要察知的現象;用意識去辨別,辨別所要辨別的現象,才能盡苦際,脫離苦惱呢?」
有一位比丘回答說:「六內入處(六根)就是一邊,六外入處(六境)就是二邊,而感受就是它的中間,愛染就是縫紩。如果習近于愛染的話,那麼每一種愛染因緣所招感的根身,便會逐漸地轉變增長而出生,就是要對這種現象,用智慧去察知,用意識去辨別;察知所要察知的現象,辨別所要辨別的現象,才能盡苦際,脫離苦惱。」
又有人說:「過去世就是一邊,未來世就是二邊,現在世就叫中間,而愛染就是縫紩。如果習近于愛染的話,那麼每一種愛染因緣所招感的根身,就會逐漸地轉變增長而出生,……乃至脫離苦惱。」
又有人說:「快樂的感受就是一邊,痛苦的感受就是二邊,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就是它們的中間,而愛染就是縫紩。如果習近于愛染的話,那麼每一種愛染因緣所招感的根身,就會逐漸地轉變增長而出生,……乃至脫離苦惱。」
又有人說:「有就是一邊,集起的因素就是二邊,感受就是它的中間,而愛染就是縫紩。……像這樣地廣爲解說,乃至脫離苦惱。」
又有人說:「身就是一邊,身集起的因素是二邊,愛就是縫紩。……像這樣地廣爲解說,乃至脫離苦惱。」
又有人說:「我們所說的一切法都不相同,自剛才以來所說的種種異說,不要希望它們都是真知灼見。什麼是世尊其它的說法||波羅延的低舍彌德勒所問的經文內容呢?我們應該前往詳細請問,依照世尊的說法,我們好遵奉修持。」
這時,衆多的比丘就去到世尊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再禀告佛陀說:「世尊啊!剛才衆比丘們集聚在講堂裏,說這樣的話:『在世尊所說波羅延的低舍彌德勒所問經中,所謂二邊,……乃至脫離苦惱。』有人說:『內六入處就是所說的一邊,外六入處就是所說的二邊,感受就是它們的中間,而愛染就是縫紩。』……像前面一樣地廣爲解說,但都不能決定對錯,所以今天來請教世尊,詳問這個法義,我們的說法,誰才是正確的呢?」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你們所說的,都是正確的說法,我現在將爲你們講說其它經文。我爲波羅延的低舍彌德勒說過其它經文,我說觸是一邊,觸生起的因素是二邊,感受就是它們的中間,而愛染就是縫紩。習近于愛染後,那麼每一種愛染因緣所得的根身,就會轉變增長而出生。對這種現象,要用智慧去察知,察知所要察知的現象;用意識去辨別,辨別所要辨別現象,才能盡苦際,脫離苦惱。」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五八經注釋:
1、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此經見南傳小部經集彼岸道品第叁章提舍彌勒問。
2、縫紩:紩,ㄓ,也是縫的意思。縫紩,即接縫。
2 3、「雲何思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第二「智」字根據宋、元二本,宜作「知」,義較順。這四句是錯綜筆法,其原型應是「雲何思以智知,知所知;以了了,了所了」。第一個「了」字作名詞用,指了別識,即意識;第二、叁個「了」字作動詞用,辨別的意思;第四個「了」字作名詞用,「所了」,即所辨別的現象。
4、習于受者:根據雜阿含經論會編,印順導師將本句「受」字改作「愛」,白話譯文依此譯解。
5、漸觸增長出生:根據雜阿含經論會編,印順導師認爲本句「觸」字應改爲「轉」字,其義較長,以下諸類句同。白話譯文依此譯解。
二五九、本經敘說賓頭盧尊者告訴優陀延那王,年少比丘出家未久之所以能清淨安樂,乃在于防護諸根門,不著于色等六境之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賓頭盧尊者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裏。
那時,有位婆蹉國王,名叫優陀延那,他來到賓頭盧尊者的住處拜訪,彼此見面互相問訊;問訊後,就退坐一邊。婆蹉國王優陀延那告訴賓頭盧尊者說:「想要向您請教問題,不知您可有空閑爲我解答麼?」
賓頭盧尊者答說:「大王!大王您且問,我知道的話當會回答。」
婆蹉國王優陀延那就問賓頭盧尊者說:「到底是有什麼方法,而使新學的年少比丘在這佛法與戒律中,雖出家不久,但內心卻能保持很安穩快樂,一切根身都很欣悅,顔貌清淨,膚色鮮白,樂于寂靜,心少浮動。任他青春奔放的活力,有如野獸般旺盛的欲望,然而他們卻能盡其形壽(終其一生),去修持梵行,是那麼的純一清淨呢?」
賓頭盧尊者答說:「就如佛陀所說的,如來、應供、等正覺(皆佛號)他所知見的道理,爲比丘說:『你們衆比丘啊!如果看見老婦人的話,應當作是母親想;看見中年婦女的話,要作是自己姊妹想;看見幼稚弱小的女孩,應當作是自己女兒想。』就是這樣的方法,所以那些年少比丘們在這佛法與戒律中,雖出家不久,但內心卻能保持很安穩快樂,一切根身都很舒暢欣悅,顔貌清淨,膚色鮮白,樂于寂靜,心少浮動。任他青春奔放的活力,有如野獸般旺盛的欲望,然而他們卻能盡其形壽,去修持梵行,純一清淨。」
婆蹉國王優陀延那告訴賓頭盧尊者說:「現今一切世間的人都有貪求的心理,雖說如果看見了老婦人,要作是母親想;看見中年婦女的話,要作是自己姊妹想;看見幼稚弱小的女孩,要作是自己女兒想。可是當在這個時候,心裏卻也會隨著生起貪欲的燒燃、瞋恚的燒燃、愚癡的燒燃,這時應當會有更殊勝的方法來對治其患吧?」
賓頭盧尊者告訴婆蹉國王優陀延那說:「是更有一種對治的方法,就如世尊所說的,如來、應供、等正覺他所知見的道理,爲比丘們說:『我們這個身體從腳下到頭頂,就是骨幹挂著肉團,再覆上一層薄皮罷了,這當中充滿著種種不淨的東西;詳細地去觀察,有發、毛、爪、齒、塵垢、流涎、皮、肉、白骨、筋、脈、心、肝、肺、脾、腎、腸、肚、生髒、熟髒、胞、淚、汗、涕、沫、肪、脂、髓、痰、蔭、膿、血、腦、汁、屎、尿等。』大王啊!就是用這方法觀察,所以這些年少比丘們在佛法與戒律之中,雖出家不久,卻能保持內心的安穩快樂,……乃至于純一圓滿清淨。」
婆蹉國王優陀延那告訴賓頭盧尊者說:「可是人心轉變疾速,如果觀察人身的不淨,完成不淨觀時,卻隨即又有清淨的想法出現。這時是否更有其它的方法,使這些年少比丘們在這佛法與戒律中,雖出家不久,可是內心卻能保持很安穩快樂,……乃至純一圓滿清淨呢?」
賓頭盧尊者答說:「大王啊!是更有方法的,就如世尊所說的,如來、應供、等正覺他所知見的道理,告訴衆比丘說:『你們應當守護住六根的門戶,好好地收攝內心。像這眼睛看見色境時,千萬不可以執取色相,也不可以執取隨形的好相,以增長執持的心念。如果不能攝斂住眼根,那麼世間的貪欲、愛樂、邪惡不善之法就會泄漏煩擾他的心,所以你們應當要受持眼的律儀。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感觸、意識法時,也要像這樣子,乃至要受持意的律儀。』」
這時,婆蹉國王優陀延那告訴賓頭盧尊者說:「真好啊!真是完善的說法!這樣的廣說乃至要受持六根的律儀。賓頭盧尊者啊!我也就像這樣子,有時我不能守護自身,不能受持六根的律儀,不能專一心念,一進入宮中,內心就嚴重地生起了熾燃的貪欲,和燒燃的愚癡;即使在空房裏獨處,在心中也一樣有貪、瞋、癡叁毒的燒燃,更何況是處于宮中!可是我有時候善于守護自身,善于攝斂六根,專一心念,走進宮中,貪欲、瞋恚、愚癡也不會在心中燒燃起來;居處于內宮中,尚能攝護不燒燃自身,也不燒燃自心,更何況是閑靜獨處的時候!因此之故,有這樣的方法,能使那些年少的比丘們在這佛法與戒律中,雖出家不久,卻能保持內心的安穩與快樂,乃至于純一圓滿清淨。」
當時,這婆蹉國王優陀延那聽聞了賓頭盧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即從座起,告辭離去。
第二五九經注釋:
1、賓頭盧:爲佛弟子中,降伏外道,履行正法第一比丘。
2、拘睒彌國瞿師羅園:位于中印度,爲瞿師羅長者所奉獻之園林。睒,音ㄕㄢ。
3、婆蹉: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于鹽牟那河西岸。相當于現在的貝拉特,靠近拉其斯坦的查普爾。
4、任他而活,野獸其心:形容青年時期,充滿了青春活力,諸欲有如野獸般的旺盛。
5、盡壽:即盡形壽,終其身命之謂。
6、宿人:即老年人,此指老婦人。下「中年者」、「幼稚者」,也都是指婦女而言。
7、叁毒:指貪欲、瞋恚、愚癡叁者。
二六○、本經敘說佛陀告訴諸比丘,由于有六根的緣故,所以才有六觸的因緣而産生感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因爲有手,所以才知道有取有舍;因爲有腳,所以才知道有往有來;因爲有關節,所以才知道有屈有伸;因爲有肚子,所以才知道有饑有渴。同樣地,比丘啊!就是因爲有眼根的緣故,所以才有眼觸的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耳、鼻、舌、身、意諸根,也是像這樣子。
衆比丘啊!如果沒有手的話,就不知有取舍了;如果沒有腳的話,就不知有來往了;如果沒有關節的話,就不知有屈伸了;如果沒有肚子的話,就不知…
《雜阿含經卷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