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痛苦産生的根源、這痛苦的寂滅、這痛苦寂滅的途徑,也都能如實地知道,這就叫多聞的聖弟子能夠如實地知見一切苦惱現象的集起、息滅、愛樂、禍患、出離等情況了。
怎樣叫做多聞的聖弟子觀察五欲像火坑一樣,……乃至世間的貪欲、憂惱、邪惡不善之法永遠都不會覆蓋他的心呢?譬如靠近一村落邊緣,有一充滿烈火的深坑,沒有煙焰。當時,有一男子不愚也不癡,是一個聰明黠慧的人,他喜歡快樂而厭憎痛苦,喜愛生命而厭惡死亡。他這樣地想著:這裏有一個火坑,坑中充滿了烈火,我如果墮入其中,必死無疑。于是就會對那火坑生遠離、思遠離、欲遠離了。同樣地,多聞的聖弟子要觀察五欲像火坑一樣,……乃至世間的貪欲、憂惱、邪惡不善之法永遠都不會覆蓋他的心;如果對于他的心所行處及止處能夠預先防護、預先察知的話,……乃至世間的貪欲、憂惱、邪惡不善之法就都不能泄漏煩擾他的心了。
譬如村落的旁邊有 木林,裏頭有很多的荊棘針刺。當時,有位男子進入林中工作。他走進林裏後,前後左右上下圍繞著他的全是荊棘針刺。這時,那位男子就要專心注意地行動、專心注意地來去、專心注意地擦亮眼睛、專心注意地仔細注視、專心注意地屈曲著身體。爲什麼呢?就是爲了不使利刺刺傷身體的緣故。多聞的聖弟子也是像這樣子,如果依于村落城邑而住著,早晨的時候,穿著法衣拿著缽盂走進村落中乞食,也要善于攝護其身,善于執持其心,安穩地固持正念、依正念而行、依正念明目、依正念觀察。爲什麼呢?就是爲了不使利刺傷害神聖的正法和律儀的緣故。
什麼利刺會傷害神聖的正法和律儀呢?就是指令人適意愛念的色境,這就叫做利刺會傷害神聖的正法和律儀。怎樣叫做令人適意愛念的色境會傷害神聖的正法和律議呢?就是指五根所欲求的五境了。像我們的眼根識取色境而生起了愛念,便會不斷地長養著欲樂;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等,也都會生起愛念,不斷地長養欲樂,這就叫做令人適意愛念的色境會傷害神聖的正法和律儀了。這些就叫做多聞聖弟子在他所行處及所住處要能預先防護、預先察知,……乃至不使世間的貪欲、憂惱、邪惡不善之法來泄漏煩擾他的心。
有時多聞的聖弟子失去了正念,生起邪惡不善的想法,長養貪欲、長養瞋恚、長養愚癡,這些鈍根的多聞聖弟子雖因心靈被貪欲覆蓋而生起了集、滅的現象,但是就譬如燒令極熱的鐵丸一樣,用很少的水噴灑它,水很快就會幹枯消失了。同樣地,鈍根的多聞聖弟子雖生起了愛念,但隨即息滅的情形也像這樣子。
多聞聖弟子如是而行,如是而住。不管是國王、大臣或親人,去到他的修行處,要以俸祿招請,告訴他說:『這位男子!你何須剃發,手拿缽盂,身穿袈裟,一家家地去乞食呢?不如還俗逐求五欲的快樂讓人安心快慰,還可以做些布施作福的事。』比丘啊!怎樣呢?多聞的聖弟子如遇有國王、大臣、諸親人、施主等以俸祿招請時,他應當還戒而退減道心嗎?﹂
衆比丘答說:「不可以,爲什麼呢?因爲多聞的聖弟子對于一切苦惱現象的集起、息滅、愛樂、禍患、出離等情況,都能如實知見的緣故,觀見火坑就譬如五欲,……乃至世間的貪愛、憂惱、邪惡不善之法永遠都不會覆蓋他的心。他在所行處及所住處,都能預先防護,預先察知,……乃至世間的貪愛、憂惱、邪惡不善之法都不會泄漏煩擾他的心。像這樣的弟子,如果還會被國王、大臣、親族之人等以俸祿招請,還戒而退減道心,那是不可能的。」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答得好啊!答得真好!那些多聞的聖弟子們,他們的心靈已長夜地趨赴、流注、輸往而向于遠離,向于離欲,向于涅槃,寂靜而舍離一切,只喜樂于涅槃;對于有漏(煩惱)之處,能寂滅而得清涼。像這樣的聖弟子,如果被國王、長者、親族之人所招請時,會還戒而退減道心的話,那是不可能的!因爲他已知道除涅槃寂靜之外,其余都是會招致大苦的。譬如恒河之水,長夜以來不斷地趨赴、流注、輸往東方。現在如果有衆人想要把它阻截,使它改變流向,趨赴、流注、輸往西方,能夠辦得到嗎?」
衆比丘答說:「不能,世尊!爲什麼呢?因爲那恒河之水長夜以來不斷地流注于東方,現在想要使它往西方流去,那是不能辦到的,那些大衆們只是空辛苦一場罷了!同樣地,那些多聞的聖弟子們長夜以來不斷地趨赴、流注、輸往,向于遠離,……乃至想使他退減道心,那是不可能的事,只是空辛苦一場罷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六七經注釋:
1、向于涅槃:「向」字原作「而」,現根據「雜阿含經論會編」改正。
二六八、本經敘說佛陀以恒河流樹作譬喻,爲諸比丘說不著于內、外六入處,並能精進持戒修行,才能到達涅槃之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阿毗阇的恒水邊。
那時,有位比丘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立一邊,禀告佛陀說:﹁慈悲的世尊啊!請您爲我說法,我聽聞正法後,將獨自找一僻靜之處,專心思惟,不放逸懈怠。這樣地思考著:一個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須發,正信佛法,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是爲了向上增修清淨的梵行,于現世中自己知道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那時,世尊觀察恒河的流水,看見恒河水中有一棵漂流的大樹,隨著水流而下,于是就告訴那位比丘說:「你看見恒河中漂流著一棵大樹了嗎?」
比丘答說:「已看見了,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這棵大樹如果不依著此岸,也不附著彼岸,不沈于水底,不止于洲渚,也不停于洄漩的深淵中。人也不去拿取,非人也不去拿取,而樹木又能不腐敗的話,那麼它應當會隨著水流,順趨、流注、輸向到大海去麼?」
比丘回答佛陀說:「是這樣子,世尊!」
佛陀又說:「比丘也是像這樣,也不著于此岸,不著于彼岸,不沈于水底,不止于洲渚,不入于洄漩深淵中。人也不去拿取,非人也不去拿取,又能不腐敗的話,應當就會隨著水流,趨赴、流注、輸向涅槃的境界。」
比丘禀告佛陀說:「什麼是此岸?什麼是彼岸?什麼是沈沒?什麼是洲渚?什麼是洄漩的深淵?什麼是被人拿取?什麼是被非人拿取?什麼是腐敗?慈悲的世尊啊!請您爲我廣爲解說,我聽聞正法後,當會獨自找一僻靜之處,專心思惟,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佛陀告訴比丘說:「此岸,就是指內六入處(六根)。彼岸,就是指六外入處(六境)。被人拿取,就好象有一人,他習近于俗人及出家人,他們之間,無論是憂、喜、苦、樂,各個所做的,都彼此始終共同相隨(彼此共享憂、喜、苦、樂),這就叫被人拿取。被非人拿取,就好象有一個人,他發願修習清淨的梵行||我現在持戒、苦行,修習各種清淨的梵行,將來當會受生在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是天上,這就是被非人拿取。洄漩的深淵,就好比有一個人,他還戒退轉道心了。腐敗,就是指犯戒,行邪惡不善之法,行爲腐敗,寡聞正法,就像似稻非稻的莠稗雜草,又像海浪而非海浪之音的吹貝聲音一樣;同樣地,他不是學道沙門而裝扮爲學道沙門之相,不是修持梵行者而假裝是修持梵行者之相。就像這樣,比丘啊!這就叫做不著于此岸、彼岸,……乃至輸向涅槃境地。」
這時,那位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便向佛陀行禮,告辭而去。
當時,那位比丘便獨自找一僻靜之處,思考著佛陀所說水流大樹的經教,……乃至自己能夠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證得了阿羅漢果。
那時,有一個牧牛人,名叫難屠,在離佛不遠之處,手拿著木杖在牧牛。就在那位比丘離去後,他來拜訪世尊,向佛陀頂禮後,立于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現在已經能夠不著于此岸,也不著于彼岸;不沈沒,也不止于洲渚;不被人所拿取,也不被非人所拿取;不入于洄漩的深淵中,也不會腐敗了。那麼我是否可以在世尊您的正法與戒律中出家修習清淨梵行了呢?」
佛陀告訴牧牛人說:「你把牛只送還主人了嗎?」
牧牛人答說:「牛群當中包括所有小牛,它們自能回到主人家去,不須要我送回,但願佛陀您聽許我出家學道。」
佛陀告訴牧牛人說:「牛只雖能自行回家,但是你現在已受人雇用,拿人衣食(薪水),還是應當回去向雇主報告才對。」
這時,牧牛人聽聞佛陀的教示後,內心歡喜不已,就向佛陀行禮,告辭而去。
當時,舍利弗尊者就在這法會中,牧牛人離開不久,他禀告佛陀說:「世尊啊!牧牛人難屠要求要出家,世尊您爲什麼遣還他回家呢?」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牧牛人難屠如果回到住家還會享受五欲之樂,那是不可能的事!他把牛只交付給主人後,自已就會回來,在這正法與戒律中出家學道,清淨地修習梵行,……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之中,證成阿羅漢果。」
當時,牧牛人難屠把牛群交付主人後,回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立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已把牛只交付給主人了,請您就聽許我在這正法與戒律中出家學道吧!」
佛陀告訴牧牛人難屠說:「你現在可以在這正法與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爲一位比丘了。」
難屠出家後,就思惟著:一個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須發,正信佛法,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增修清淨的梵行,……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之中,證成阿羅漢果。
第二六八經注釋:
1、阿毗阇:或作阿逾陀,中印度古國名。英國考古學家康林罕(A.Cunningham)推定其都城在今孔坡西北叁十余公裏之喀古旁。但英國印度學學者史密斯(V.A.Smith)則認爲是在今法提浦東南約五十公裏之阿…
《雜阿含經卷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