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利養。
如果能好好地攝護自己的行爲,使心靈澄淨,遠離煩惱的塵垢,
不惱害衆生,才是真正的婆羅門。」
這時,那些年輕的婆羅門們聽後感到憤怒不喜,就告訴摩诃迦旃延尊者說:「你誹謗我們的經典,毀壞我教的說法,罵辱我們婆羅門。」于是就拿著所采捆好的薪柴,回到魯醯遮婆羅門處,告訴魯醯遮婆羅門說:「老師您知道嗎?那個摩诃迦旃延誹謗我教的經典,毀壞我教的言說,罵辱我們婆羅門。」
魯醯遮婆羅門告訴衆年輕弟子說:「衆年輕弟子們!不要這樣子說。爲什麼呢?因爲摩诃迦旃延是一位宿重戒德的比丘,是不應該會謗毀我教的經典,毀壞我教的言說,罵辱我們婆羅門的。」
衆年輕弟子答說:「老師您如果不相信我們的話,可自己前往察看。」
那時,魯醯遮婆羅門並不相信衆年輕弟子的話,于是就前去拜訪摩诃迦旃延,彼此互相問訊關懷後,退坐一邊。然後告訴摩诃迦旃延說:「我那些年輕弟子們有來這裏嗎?」
答說:「到過這裏。」
「多少有跟他們說話嗎?」
答說:「是有跟他們說話。」
魯醯遮婆羅門說:「您跟我那些年輕弟子們所說的話,現在請您再爲我詳說吧。」
于是摩诃迦旃就爲他詳細地解說。這時,魯醯遮婆羅門聽後也是很憤怒,心中不喜,就告訴摩诃迦旃延說:「我先前還不相信那些年輕弟子的話語,可是現在聽到摩诃迦旃延您是真實地在誹謗我教的經典,毀壞我教的言說,罵辱我們婆羅門。」說這樣的話後,靜默不語片刻。一會兒,又告訴摩诃迦旃延說:「仁者您所說的門(指前面偈語「守護根門」的「門」),到底是什麼門呢?」
摩诃迦旃延答說:「真好啊!真好!婆羅門啊!你所問的問題是如法而問,我現在就將爲你解說門的意義。婆羅門啊!比如眼睛就是門了,因爲由此可以看見各種色境的緣故;耳、鼻、舌、身、意也是門,因爲由此可以認識一切法的緣故。」
婆羅門說:「真是奇異!摩诃迦旃延這位尊者!我向他請問門的意義,他就爲我解說門的意義。然而就如摩诃迦旃延您所說的不守護門,到底什麼叫不守護門呢?」
摩诃迦旃延說:「問得好啊!問得真好!婆羅門啊!你請問不守護門的意義,這問題是如法而問,我現在將爲你解說不守護門的意義。
婆羅門啊!愚癡無聞的凡夫,他的眼睛看見色境後,那麼對適意可念的色境,就會生起攀緣執著;對不適意不可念的色境,就會生起憤怒之心。由于他不能把心安住在『身念處』的道法上,所以對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都不能如實地知道,于是他就會生起種種邪惡不善之法,無法將它滅盡無余了。這樣對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都會有所妨礙,而得不到滿足;由于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得不到滿足的緣故,那麼自身便會充滿邪惡的行爲,不得休息,心靈不能寂靜下來;因爲心靈不能寂靜的緣故,所以對他的根門就不能調伏、不能守護、不能修習了。就如眼見色一樣,像這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感觸、意識法等,也是像這樣子。﹂
魯醯遮婆羅門說:「奇異啊!真奇異!摩诃迦旃延這位尊者!我請問他不守護門的意義,他就爲我解說不守護門的意義。摩诃迦旃延啊!那麼怎樣又叫做善守護門呢?」
摩诃迦旃延告訴婆羅門說:「問得好啊!問得真好!你能問我善守護門的意義。要仔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解說守護門的意義。
就如多聞的聖弟子,他的眼睛看見色境後,對于適意的色境不會生起攀緣執著;對不適意的色境也不會生起憤怒的心裏。他經常收攝自己的心,把它安住在『身念處』的道法上,對無量的心靈解脫與智慧解脫,都能如實地知道,在他所生起的邪惡不善之法都已寂滅無余,對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都能得到完全的滿足;解脫得到滿足後,那麼自身接觸惡行的情況,便可全部息止,內心得到正念,這就叫對眼睛這個根門善于調伏守護修習了。就如同眼睛看見色境一樣,像這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感觸、意識法等,也要像這樣去調伏守護。」
魯醯遮婆羅門說:「真是奇異啊!摩诃迦旃延這位尊者!我向他請問守護門的意義,他就爲我解說守護門的意義,就好比一個人在尋找有毒的藥草時,卻反而得到甘露的靈藥一樣。現在的我就是這樣子,我憤怒的來到這個座位坐著,然而摩诃迦旃延卻以大法雨,降灑在我的身上,就像降下甘露那樣。摩诃迦旃延啊!我家裏事情很多,現在就請告辭回家。」
摩诃迦旃延說:「婆羅門啊!應知現在是該離去的時候了。」
當時,魯醯遮婆羅門聽聞摩诃迦旃延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二五七經注釋:
1、摩诃迦旃延: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能分別深義,敷演道法,稱論議第
一。
2、阿盤提:佛世十六大國之一,爲迦旃延的祖國。其地大致相當于中印度和中央邦的相鄰部分。其都邑邬阇衍那,即現在那馬達河岸上的曼達塔。
3、猕猴室:聚落名。
4、阿練若:又作阿蘭若,空閑林野,即寂靜處,引申其義爲「靜修處」,
十二頭陀行之一。
5、魯醯遮:婆羅門名。
6、剃發沙門:外道對于佛門出家者的稱謂。
7、黑闇人:指迦旃延是出身黑皮膚之賤民。
8、非世勝人:不像出身高貴之耆那教徒被尊稱爲勝者。
9、宿命者:指能通曉宿命的智慧,即宿命通,爲六通之一。
10、守族姓放逸:言自視出身高貴而行爲放逸。
11、自餓:指自餓外道之斷食。
12、叁典:即梨俱、耶柔、差摩等叁吠陀,爲印度古老之典籍。
13、戒盜灰坌身:爲外道苦行之一,指爲戒盜行而以灰垢塗身之行持。
14、假形婆羅門:外形婆羅門而非真實的婆羅門。
15、是道婆羅門:指和「假形婆羅門」相對的「真實婆羅門」。
16、身念處:爲四念處之一。身念處,即觀身不淨諸道法。
雜阿含經卷第九經終
《雜阿含經卷第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