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九▪P6

  ..续本文上一页尊称。

  4、阿罗诃:即阿罗汉,又作应供者,此指佛陀。

  5、超入:指超入禅定诸地,越证果位。

  二五六、本经叙说二十亿耳比丘,虽用功精进,但仍无法觉悟,心生悔意,想要还俗。佛陀因此以琴弦的急缓作喻,令他觉悟,终得解脱,成阿罗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二十亿耳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经常精勤地修习菩提分法。

  二十亿耳尊者独静禅思时,他这样地想着:在世尊的弟子里,精勤修习的声闻当中,我也是在其中可数的比丘;然而我今天却还不能灭尽一切的烦恼。我是上流阶层出身的男子,又拥有很多财物珍宝,我现在宁可还俗享受五欲的乐趣,去广行布施造福。

  这时,世尊已知道了二十亿耳内心所想的事情,就告诉一位比丘说:「请你现在前往二十亿耳住处,告诉他:『世尊叫你!』」

  这一位比丘接受佛陀的教示后,就前往二十亿耳的住处,告诉他说:「世尊在叫你!」

  二十亿耳听闻那位比丘说这是大师的吩咐,就立刻去到世尊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立一边。

  这时,世尊告诉二十亿耳说:「你在独自静坐禅思时,果真有这样的想法:『在世尊这儿精勤修学的声闻弟子当中,我也是其中可数的比丘;然而到今天,我却仍无法尽除烦恼,获得解脱。我是上流阶层出身的男子,又拥有很多钱财,我宁愿还俗,享受五欲的乐趣,去广行布施造福。』吗?」

  那时,二十亿耳这样地想着:世尊已经知道了我的心念。不禁惊吓得毛骨悚然,他禀告佛陀说:「是真有这样的想法,世尊!」

  佛陀告诉二十亿耳说:「现在问你,你就随己意回答我。二十亿耳啊!你在俗家时,善于弹琴吗?」

  答说:「是的,世尊!」

  佛陀又问:「你意见怎样?当你弹琴时,如果把琴弦调得太紧急的话,那么还能够弹出微妙和雅的声音来吗?」

  答说:「不能,世尊!」

  佛陀又问:「怎样呢?如果把琴弦调得太松缓的话,那么还能够弹出微妙和雅的声音吗?」

  答说:「不能,世尊!」

  佛陀又问:「怎样呢?善调琴弦,是否就应把琴弦调得适中,不过于松缓也不过于紧急,然后才能弹出微妙和雅的声音来呢?」

  答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二十亿耳说:「学道如果太过急切精进的话,就会增加修道人内心的不安和烦恼;如果太过缓慢而不精进的话,就会使修道人偷懒怠惰。所以你应当平等地去修习摄受各种道法,不着急、不懈怠、不执取表相。」

  当时,二十亿耳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告辞而去。

  二十亿耳尊者此后经常忆念世尊以弹琴譬喻的说法,独自静坐禅思,就依照上面世尊所说的方法去修行,乃至能尽灭一切烦恼,心灵得到解脱,成为阿罗汉。

  这时,二十亿耳尊者证成阿罗汉后,内心感觉到解脱后的喜乐,他这样地想着:我现在应前往世尊那儿,向他问讯。

  于是,二十亿耳尊者就前去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在世尊所说法中得证阿罗汉,尽灭一切烦恼,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舍离了重担,获得了自己的利乐,尽除一切的系缚,以正智观照,心灵得到解脱。当在这个时候,就能解脱六处。是那六处呢?就是离欲解脱、离恚解脱、远离解脱、爱尽解脱、诸取解脱、心不忘念解脱。

  世尊啊!如果有人只依靠少许的信心竟然就说我得到了「离欲解脱」,这是不适宜的;要把贪欲、瞋怒、愚痴灭尽了,这才叫真实的离欲解脱。

  如果又有人只依靠少数的持戒,竟然就说我得到了「离恚解脱」,这也是不适宜的;要把贪欲、瞋怒、愚痴灭尽了,这才叫真实的离恚解脱。

  如果又有人只依靠修习远离利养,竟然就说我得到了「远离解脱」,这也是不适宜的;要把贪欲、瞋怒、愚痴灭尽了,这才叫真实的远离解脱。

  把贪欲、瞋怒、愚痴灭尽了,也叫做离爱,也叫做离取,也叫做离忘念解脱。就像这样,世尊啊!如果众比丘还未能证得阿罗汉,还未灭尽一切烦恼的话,那么对这六处就不能得到解脱了。

  如果又有比丘仍处于修学圣道的学地,还未达到增上安乐的涅槃境地,但他内心能依住于所修习的正向,那时他就能成就修学圣道的戒律,成就修学圣道的根器,以后当可获得灭尽烦恼及无烦恼心解脱。……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当那个时候,就能得到阿罗汉的无学戒,得到阿罗汉的一切根器;譬如无知幼小的婴孩仰卧着,那时虽只能成就儿童的一切根身,但他以后逐渐增长,等所有根身都长成了,当那个时候,自然会成就成人的一切根身。仍然处于修学圣道阶地的人,也是像这样子,虽然现在还未得到增上安乐的涅槃境地,但是后来一定会成就阿罗汉的无学戒,以及阿罗汉的一切根器。

  这时,如果眼根即使经常识见色境,但终不能妨碍他心灵的解脱与智慧的解脱;因为他的意念能坚定固持的缘故,自己修习了无量的完善解脱,已能如实地观察到诸法的生灭,乃至它的无常。所以当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意识法时,也不能妨碍他心灵的解脱与智慧解脱;因为他的意念能坚定固持的缘故,自己修习了无量的完善解脱,已能如实地观察到诸法的生灭。比如村邑附近的大石山一样,不会截断、不会倾坏、不能穿透,一向坚厚紧密,假使四方的风吹来,也不能动摇它、不能穿透它。那些处于无学地的阿罗汉也就是像这样子,他们的眼根即使经常识见色境,﹕…乃至意根常认识法境,也不能妨碍他们心灵的解脱与智慧的解脱;因为他们的意念能坚定固持的缘故,自己修习了无量的完善解脱,已能如实地观察到诸法的生灭。」

  当时,二十亿耳又以偈颂重说:

  「离欲则心得解脱,无恚的解脱也是一样;

   远离则心得解脱,贪爱便可永灭无余。

   各种执取心的解脱,以及意不忘念解脱,

   只要明了六入处生灭的道理,从那儿他的心灵就可得到解脱。

   他的心灵如果得到解脱的话,那么比丘的意念就可止息;

   所有一切应做的事都已做好,便不再去做所做的事了。

   就好象一座大石山,四方的风也不能吹动它一样;

   对色、声、香、味、触,以及法的美好或丑恶,

   这六入处虽然经常触对着它,但都不能动摇他的心;

   因为他的心常坚定固持的缘故,已能详细地观察到诸法的生灭。」

  当二十亿耳尊者讲说这段经文的时候,世尊感到很欣悦。众多闻的梵行者听到了二十亿耳尊者的说法,也都极为欢喜。而二十亿耳尊者那时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也是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就告辞离去。

  这时,世尊知道二十亿耳已离去,不久,就告诉众比丘说:「一个得到完善的心灵解脱的人,应该要像这样地记说,就像二十亿耳以智慧记说,能不骄傲自举,也不轻视别人,正确地记说它的义理;不要像那些增上慢(极傲慢)的人,还未能证得真正的法义,却自称叹说已得到了超过别人的道法,而自取损减。」

  第二五六经注释:

  1、二十亿耳:又译「输屡那」,为中印度伊烂拿钵伐多国长者之子,善弹

  琴,声闻四威仪中具大精进比丘。

  2、族姓子:指上流阶级出身之男子。又译作「善男子」。

  3、五欲:有二义,一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是为起人之欲心者,

  故名欲;又一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原始经典都指

  前者而言。

  4、掉悔:掉举与追悔。掉举,一种令心高举而不得安宁的烦恼。掉悔这

  二种心理,都能使人的心不得安宁和烦恼。

  5、学地:研究真理以断妄惑谓之学;真理究,妄惑尽,无更可修学者,

  谓之无学。声闻乘之学、无学,以前三果为学,阿罗汉果为无学。大乘之

  学无学,以菩萨之十地为学,佛果为无学。

  6、记说:原为「问答体的解说文章」,后又进一步解为「对简单的做详细

  解说」的意思。

  7、自举:即骄傲自大之意。

  二五七、本经叙说鲁醯遮婆罗门承事摩诃迦旃延尊者,而被众年少弟子取笑。迦旃延于是为他讲说门、不守护门及善守护门等法,使其欢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阿盘提国的湿摩陀江边。在猕猴室村的阿练若窟里,有一位名叫鲁醯遮的婆罗门,他很恭敬地承事着摩诃迦旃延,一切都如奉事阿罗汉之法。

  当时,摩诃迦旃延尊者,在于早晨,穿好法衣,拿着钵盂,走进猕猴室村落去次第乞食,乞食后回到住处,收好了衣钵,洗足后,就进入室内静坐修禅。

  那时,鲁醯遮婆罗门有许多年轻的弟子,在游行采薪时,经过了摩诃迦旃延尊者所住的窟边,他们一起戏笑着说:「这窟里头住着一位剃发的沙门,他是属于黑皮肤的贱民,并不是出身高贵的阶层,然而鲁醯遮婆罗门竟尊重供养他,就如奉事阿罗汉之法一样。」

  这时,摩诃迦旃延尊者就告诉众年轻人说:「年轻人!年轻人!不要出声!」

  众年轻人答说:「我们终不敢再说话了。」可是经过这样地再三劝止,杂语却仍是不停。

  于是摩诃迦旃延尊者走出户外,告诉众年轻人说:「年轻人!年轻人!你们不要说话了。我现在将为你们说法,你们且听吧!」

  众年轻人答说:「好的!希望您能说法,我们当会听受。」

  这时,摩诃迦旃延尊者就唱诵诗偈说:

  「古时的婆罗门,都修习胜妙的戒律,

   因而得到了通晓宿命的智慧,娱乐于真谛的禅定里;

   经常持着慈悲心,关闭了诸根的门户,

   调伏了口业的罪过,古时的修行人就是这样子。

   如果舍弃了本来的真实修行,而心存虚伪之事,

   自视出身高贵而行为放逸,就会顺从六根去逐取六境了;

   而那些断食自饿居住于坟场的外道,虽三浴其身而念诵三典,

   但是不能守护住根门的话,这样地修行,也是像梦里得宝一样地不实际。

   又有留着长发,穿著皮衣,持行戒禁取的邪戒,用灰垢涂抹身体,

   用粗衣来遮蔽身体,手执手杖拿着水瓶,

   这都是假扮成婆罗门形状,而求取别人…

《杂阿含经卷第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杂阿含经卷第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