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尊稱。
4、阿羅诃:即阿羅漢,又作應供者,此指佛陀。
5、超入:指超入禅定諸地,越證果位。
二五六、本經敘說二十億耳比丘,雖用功精進,但仍無法覺悟,心生悔意,想要還俗。佛陀因此以琴弦的急緩作喻,令他覺悟,終得解脫,成阿羅漢。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二十億耳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經常精勤地修習菩提分法。
二十億耳尊者獨靜禅思時,他這樣地想著:在世尊的弟子裏,精勤修習的聲聞當中,我也是在其中可數的比丘;然而我今天卻還不能滅盡一切的煩惱。我是上流階層出身的男子,又擁有很多財物珍寶,我現在甯可還俗享受五欲的樂趣,去廣行布施造福。
這時,世尊已知道了二十億耳內心所想的事情,就告訴一位比丘說:「請你現在前往二十億耳住處,告訴他:『世尊叫你!』」
這一位比丘接受佛陀的教示後,就前往二十億耳的住處,告訴他說:「世尊在叫你!」
二十億耳聽聞那位比丘說這是大師的吩咐,就立刻去到世尊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立一邊。
這時,世尊告訴二十億耳說:「你在獨自靜坐禅思時,果真有這樣的想法:『在世尊這兒精勤修學的聲聞弟子當中,我也是其中可數的比丘;然而到今天,我卻仍無法盡除煩惱,獲得解脫。我是上流階層出身的男子,又擁有很多錢財,我甯願還俗,享受五欲的樂趣,去廣行布施造福。』嗎?」
那時,二十億耳這樣地想著:世尊已經知道了我的心念。不禁驚嚇得毛骨悚然,他禀告佛陀說:「是真有這樣的想法,世尊!」
佛陀告訴二十億耳說:「現在問你,你就隨己意回答我。二十億耳啊!你在俗家時,善于彈琴嗎?」
答說:「是的,世尊!」
佛陀又問:「你意見怎樣?當你彈琴時,如果把琴弦調得太緊急的話,那麼還能夠彈出微妙和雅的聲音來嗎?」
答說:「不能,世尊!」
佛陀又問:「怎樣呢?如果把琴弦調得太松緩的話,那麼還能夠彈出微妙和雅的聲音嗎?」
答說:「不能,世尊!」
佛陀又問:「怎樣呢?善調琴弦,是否就應把琴弦調得適中,不過于松緩也不過于緊急,然後才能彈出微妙和雅的聲音來呢?」
答說:「是的,世尊!」
佛陀告訴二十億耳說:「學道如果太過急切精進的話,就會增加修道人內心的不安和煩惱;如果太過緩慢而不精進的話,就會使修道人偷懶怠惰。所以你應當平等地去修習攝受各種道法,不著急、不懈怠、不執取表相。」
當時,二十億耳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告辭而去。
二十億耳尊者此後經常憶念世尊以彈琴譬喻的說法,獨自靜坐禅思,就依照上面世尊所說的方法去修行,乃至能盡滅一切煩惱,心靈得到解脫,成爲阿羅漢。
這時,二十億耳尊者證成阿羅漢後,內心感覺到解脫後的喜樂,他這樣地想著:我現在應前往世尊那兒,向他問訊。
于是,二十億耳尊者就前去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在世尊所說法中得證阿羅漢,盡滅一切煩惱,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舍離了重擔,獲得了自己的利樂,盡除一切的系縛,以正智觀照,心靈得到解脫。當在這個時候,就能解脫六處。是那六處呢?就是離欲解脫、離恚解脫、遠離解脫、愛盡解脫、諸取解脫、心不忘念解脫。
世尊啊!如果有人只依靠少許的信心竟然就說我得到了「離欲解脫」,這是不適宜的;要把貪欲、瞋怒、愚癡滅盡了,這才叫真實的離欲解脫。
如果又有人只依靠少數的持戒,竟然就說我得到了「離恚解脫」,這也是不適宜的;要把貪欲、瞋怒、愚癡滅盡了,這才叫真實的離恚解脫。
如果又有人只依靠修習遠離利養,竟然就說我得到了「遠離解脫」,這也是不適宜的;要把貪欲、瞋怒、愚癡滅盡了,這才叫真實的遠離解脫。
把貪欲、瞋怒、愚癡滅盡了,也叫做離愛,也叫做離取,也叫做離忘念解脫。就像這樣,世尊啊!如果衆比丘還未能證得阿羅漢,還未滅盡一切煩惱的話,那麼對這六處就不能得到解脫了。
如果又有比丘仍處于修學聖道的學地,還未達到增上安樂的涅槃境地,但他內心能依住于所修習的正向,那時他就能成就修學聖道的戒律,成就修學聖道的根器,以後當可獲得滅盡煩惱及無煩惱心解脫。……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當那個時候,就能得到阿羅漢的無學戒,得到阿羅漢的一切根器;譬如無知幼小的嬰孩仰臥著,那時雖只能成就兒童的一切根身,但他以後逐漸增長,等所有根身都長成了,當那個時候,自然會成就成人的一切根身。仍然處于修學聖道階地的人,也是像這樣子,雖然現在還未得到增上安樂的涅槃境地,但是後來一定會成就阿羅漢的無學戒,以及阿羅漢的一切根器。
這時,如果眼根即使經常識見色境,但終不能妨礙他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因爲他的意念能堅定固持的緣故,自己修習了無量的完善解脫,已能如實地觀察到諸法的生滅,乃至它的無常。所以當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意識法時,也不能妨礙他心靈的解脫與智慧解脫;因爲他的意念能堅定固持的緣故,自己修習了無量的完善解脫,已能如實地觀察到諸法的生滅。比如村邑附近的大石山一樣,不會截斷、不會傾壞、不能穿透,一向堅厚緊密,假使四方的風吹來,也不能動搖它、不能穿透它。那些處于無學地的阿羅漢也就是像這樣子,他們的眼根即使經常識見色境,﹕…乃至意根常認識法境,也不能妨礙他們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因爲他們的意念能堅定固持的緣故,自己修習了無量的完善解脫,已能如實地觀察到諸法的生滅。」
當時,二十億耳又以偈頌重說:
「離欲則心得解脫,無恚的解脫也是一樣;
遠離則心得解脫,貪愛便可永滅無余。
各種執取心的解脫,以及意不忘念解脫,
只要明了六入處生滅的道理,從那兒他的心靈就可得到解脫。
他的心靈如果得到解脫的話,那麼比丘的意念就可止息;
所有一切應做的事都已做好,便不再去做所做的事了。
就好象一座大石山,四方的風也不能吹動它一樣;
對色、聲、香、味、觸,以及法的美好或醜惡,
這六入處雖然經常觸對著它,但都不能動搖他的心;
因爲他的心常堅定固持的緣故,已能詳細地觀察到諸法的生滅。」
當二十億耳尊者講說這段經文的時候,世尊感到很欣悅。衆多聞的梵行者聽到了二十億耳尊者的說法,也都極爲歡喜。而二十億耳尊者那時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也是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就告辭離去。
這時,世尊知道二十億耳已離去,不久,就告訴衆比丘說:「一個得到完善的心靈解脫的人,應該要像這樣地記說,就像二十億耳以智慧記說,能不驕傲自舉,也不輕視別人,正確地記說它的義理;不要像那些增上慢(極傲慢)的人,還未能證得真正的法義,卻自稱歎說已得到了超過別人的道法,而自取損減。」
第二五六經注釋:
1、二十億耳:又譯「輸屢那」,爲中印度伊爛拿缽伐多國長者之子,善彈
琴,聲聞四威儀中具大精進比丘。
2、族姓子:指上流階級出身之男子。又譯作「善男子」。
3、五欲:有二義,一指色、聲、香、味、觸之五境,是爲起人之欲心者,
故名欲;又一指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原始經典都指
前者而言。
4、掉悔:掉舉與追悔。掉舉,一種令心高舉而不得安甯的煩惱。掉悔這
二種心理,都能使人的心不得安甯和煩惱。
5、學地:研究真理以斷妄惑謂之學;真理究,妄惑盡,無更可修學者,
謂之無學。聲聞乘之學、無學,以前叁果爲學,阿羅漢果爲無學。大乘之
學無學,以菩薩之十地爲學,佛果爲無學。
6、記說:原爲「問答體的解說文章」,後又進一步解爲「對簡單的做詳細
解說」的意思。
7、自舉:即驕傲自大之意。
二五七、本經敘說魯醯遮婆羅門承事摩诃迦旃延尊者,而被衆年少弟子取笑。迦旃延于是爲他講說門、不守護門及善守護門等法,使其歡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阿盤提國的濕摩陀江邊。在猕猴室村的阿練若窟裏,有一位名叫魯醯遮的婆羅門,他很恭敬地承事著摩诃迦旃延,一切都如奉事阿羅漢之法。
當時,摩诃迦旃延尊者,在于早晨,穿好法衣,拿著缽盂,走進猕猴室村落去次第乞食,乞食後回到住處,收好了衣缽,洗足後,就進入室內靜坐修禅。
那時,魯醯遮婆羅門有許多年輕的弟子,在遊行采薪時,經過了摩诃迦旃延尊者所住的窟邊,他們一起戲笑著說:「這窟裏頭住著一位剃發的沙門,他是屬于黑皮膚的賤民,並不是出身高貴的階層,然而魯醯遮婆羅門竟尊重供養他,就如奉事阿羅漢之法一樣。」
這時,摩诃迦旃延尊者就告訴衆年輕人說:「年輕人!年輕人!不要出聲!」
衆年輕人答說:「我們終不敢再說話了。」可是經過這樣地再叁勸止,雜語卻仍是不停。
于是摩诃迦旃延尊者走出戶外,告訴衆年輕人說:「年輕人!年輕人!你們不要說話了。我現在將爲你們說法,你們且聽吧!」
衆年輕人答說:「好的!希望您能說法,我們當會聽受。」
這時,摩诃迦旃延尊者就唱誦詩偈說:
「古時的婆羅門,都修習勝妙的戒律,
因而得到了通曉宿命的智慧,娛樂于真谛的禅定裏;
經常持著慈悲心,關閉了諸根的門戶,
調伏了口業的罪過,古時的修行人就是這樣子。
如果舍棄了本來的真實修行,而心存虛僞之事,
自視出身高貴而行爲放逸,就會順從六根去逐取六境了;
而那些斷食自餓居住于墳場的外道,雖叁浴其身而念誦叁典,
但是不能守護住根門的話,這樣地修行,也是像夢裏得寶一樣地不實際。
又有留著長發,穿著皮衣,持行戒禁取的邪戒,用灰垢塗抹身體,
用粗衣來遮蔽身體,手執手杖拿著水瓶,
這都是假扮成婆羅門形狀,而求取別人…
《雜阿含經卷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