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利养。
如果能好好地摄护自己的行为,使心灵澄净,远离烦恼的尘垢,
不恼害众生,才是真正的婆罗门。」
这时,那些年轻的婆罗门们听后感到愤怒不喜,就告诉摩诃迦旃延尊者说:「你诽谤我们的经典,毁坏我教的说法,骂辱我们婆罗门。」于是就拿着所采捆好的薪柴,回到鲁醯遮婆罗门处,告诉鲁醯遮婆罗门说:「老师您知道吗?那个摩诃迦旃延诽谤我教的经典,毁坏我教的言说,骂辱我们婆罗门。」
鲁醯遮婆罗门告诉众年轻弟子说:「众年轻弟子们!不要这样子说。为什么呢?因为摩诃迦旃延是一位宿重戒德的比丘,是不应该会谤毁我教的经典,毁坏我教的言说,骂辱我们婆罗门的。」
众年轻弟子答说:「老师您如果不相信我们的话,可自己前往察看。」
那时,鲁醯遮婆罗门并不相信众年轻弟子的话,于是就前去拜访摩诃迦旃延,彼此互相问讯关怀后,退坐一边。然后告诉摩诃迦旃延说:「我那些年轻弟子们有来这里吗?」
答说:「到过这里。」
「多少有跟他们说话吗?」
答说:「是有跟他们说话。」
鲁醯遮婆罗门说:「您跟我那些年轻弟子们所说的话,现在请您再为我详说吧。」
于是摩诃迦旃就为他详细地解说。这时,鲁醯遮婆罗门听后也是很愤怒,心中不喜,就告诉摩诃迦旃延说:「我先前还不相信那些年轻弟子的话语,可是现在听到摩诃迦旃延您是真实地在诽谤我教的经典,毁坏我教的言说,骂辱我们婆罗门。」说这样的话后,静默不语片刻。一会儿,又告诉摩诃迦旃延说:「仁者您所说的门(指前面偈语「守护根门」的「门」),到底是什么门呢?」
摩诃迦旃延答说:「真好啊!真好!婆罗门啊!你所问的问题是如法而问,我现在就将为你解说门的意义。婆罗门啊!比如眼睛就是门了,因为由此可以看见各种色境的缘故;耳、鼻、舌、身、意也是门,因为由此可以认识一切法的缘故。」
婆罗门说:「真是奇异!摩诃迦旃延这位尊者!我向他请问门的意义,他就为我解说门的意义。然而就如摩诃迦旃延您所说的不守护门,到底什么叫不守护门呢?」
摩诃迦旃延说:「问得好啊!问得真好!婆罗门啊!你请问不守护门的意义,这问题是如法而问,我现在将为你解说不守护门的意义。
婆罗门啊!愚痴无闻的凡夫,他的眼睛看见色境后,那么对适意可念的色境,就会生起攀缘执着;对不适意不可念的色境,就会生起愤怒之心。由于他不能把心安住在『身念处』的道法上,所以对心灵的解脱与智慧的解脱都不能如实地知道,于是他就会生起种种邪恶不善之法,无法将它灭尽无余了。这样对心灵的解脱与智慧的解脱,都会有所妨碍,而得不到满足;由于心灵的解脱与智慧的解脱,得不到满足的缘故,那么自身便会充满邪恶的行为,不得休息,心灵不能寂静下来;因为心灵不能寂静的缘故,所以对他的根门就不能调伏、不能守护、不能修习了。就如眼见色一样,像这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识法等,也是像这样子。﹂
鲁醯遮婆罗门说:「奇异啊!真奇异!摩诃迦旃延这位尊者!我请问他不守护门的意义,他就为我解说不守护门的意义。摩诃迦旃延啊!那么怎样又叫做善守护门呢?」
摩诃迦旃延告诉婆罗门说:「问得好啊!问得真好!你能问我善守护门的意义。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守护门的意义。
就如多闻的圣弟子,他的眼睛看见色境后,对于适意的色境不会生起攀缘执着;对不适意的色境也不会生起愤怒的心里。他经常收摄自己的心,把它安住在『身念处』的道法上,对无量的心灵解脱与智慧解脱,都能如实地知道,在他所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都已寂灭无余,对心灵的解脱与智慧的解脱,都能得到完全的满足;解脱得到满足后,那么自身接触恶行的情况,便可全部息止,内心得到正念,这就叫对眼睛这个根门善于调伏守护修习了。就如同眼睛看见色境一样,像这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识法等,也要像这样去调伏守护。」
鲁醯遮婆罗门说:「真是奇异啊!摩诃迦旃延这位尊者!我向他请问守护门的意义,他就为我解说守护门的意义,就好比一个人在寻找有毒的药草时,却反而得到甘露的灵药一样。现在的我就是这样子,我愤怒的来到这个座位坐着,然而摩诃迦旃延却以大法雨,降洒在我的身上,就像降下甘露那样。摩诃迦旃延啊!我家里事情很多,现在就请告辞回家。」
摩诃迦旃延说:「婆罗门啊!应知现在是该离去的时候了。」
当时,鲁醯遮婆罗门听闻摩诃迦旃延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二五七经注释:
1、摩诃迦旃延: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能分别深义,敷演道法,称论议第
一。
2、阿盘提:佛世十六大国之一,为迦旃延的祖国。其地大致相当于中印度和中央邦的相邻部分。其都邑邬阇衍那,即现在那马达河岸上的曼达塔。
3、猕猴室:聚落名。
4、阿练若:又作阿兰若,空闲林野,即寂静处,引申其义为「静修处」,
十二头陀行之一。
5、鲁醯遮:婆罗门名。
6、剃发沙门:外道对于佛门出家者的称谓。
7、黑闇人:指迦旃延是出身黑皮肤之贱民。
8、非世胜人:不像出身高贵之耆那教徒被尊称为胜者。
9、宿命者:指能通晓宿命的智慧,即宿命通,为六通之一。
10、守族姓放逸:言自视出身高贵而行为放逸。
11、自饿:指自饿外道之断食。
12、三典:即梨俱、耶柔、差摩等三吠陀,为印度古老之典籍。
13、戒盗灰坌身:为外道苦行之一,指为戒盗行而以灰垢涂身之行持。
14、假形婆罗门:外形婆罗门而非真实的婆罗门。
15、是道婆罗门:指和「假形婆罗门」相对的「真实婆罗门」。
16、身念处:为四念处之一。身念处,即观身不净诸道法。
杂阿含经卷第九经终
《杂阿含经卷第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