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五▪P7

  ..續本文上一頁離貪取、厭離欲望、厭離想念、厭離愛樂、厭離渴求的話,那麼這物質現象如果改變或不同了,應當就不會生起憂、悲、惱苦的心理了吧?」

  薩遮尼揵子答說:「是這樣子,瞿昙!確實是這樣,沒有錯。」

  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佛陀也是像這樣地加以問說。然後佛陀又問:「火種居士尼揵子啊!就好比有一個人,他的身體被很多的病苦纏繞,經常與痛苦在一起,如果那些病苦不能斷除、不能舍棄的話,他能獲得快樂嗎?」

  薩遮尼揵子答說:「不能,瞿昙!」

  佛陀又說:「就像這樣子,火種居士尼揵子啊!一個身上被很多病苦纏繞的人,他經常與痛苦在一起,如果那些病苦不能斷除、不能舍棄的話,他是不能得到快樂的。」

  佛陀接著說:「火種居士尼揵子啊!比如有一個人手拿斧頭走進山裏,要去尋找堅實的木材。他看到芭蕉樹長得高大挺直,就砍斷它的根葉,剝下它的皮,甚至于樹幹都被剝盡了,還是找不到堅實的材料。火種居士尼揵子啊!你也就像這樣子,你自己立下論說的根本,我現在仔細地去求取當中真實的義理,可是你的論說都不堅實,就像那棵芭蕉樹一樣。然而你卻在這衆人當中,敢說出這樣的話:我不曾見過沙門、婆羅門的修行者當中,他們所知、所見的道理,能夠拿來和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的道理,彼此相論說,而不被製伏的。于是自己便驕傲地誇說:我強力的論說就像風一樣,能夠使草仆樹折,也能摧毀堅硬的金石,製伏龍象,我要使那些跟我論說的人害怕得額冒津液,腋下汗流,毛孔滲出水來。可是現在你自己論說自己所立下的義理卻都不能成立。先前你自誇能製伏衆論師的那些能力,現在你已全部發揮出來了,可是卻不能撼動如來的一根毛。」

  這時,世尊就在大衆中,敞開上衣,顯露胸部,明示大衆:「你們試著看看,是否能夠撼動如來的一根毛呢?」

  當時,薩遮尼揵子默默地低著頭,慚愧地變了臉色。這時,大衆中有一位離車人,名叫突目佉,從座席起來,整理衣服後,合掌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您請聽我說個譬喻。」

  佛陀告訴突目佉說:「你應知現在正是該說出的時候了。」

  突目佉禀告佛陀說:「世尊啊!就好比有一個人,他手拿鬥斛,在很大堆的稻谷中,只拿取了二叁斛,現在這薩遮尼揵子也就像這樣子。世尊啊!又好比一位巨富多財的長者,忽然他犯了罪過,他的一切財物都被國君所沒收了;現在薩遮尼揵子也就像這樣子,他所有的才辯都被如來您所攝取了。」

  突目佉又說:「又好比城邑部落旁邊有一條大河,男女老少都到河裏嬉戲,抓取河中的螃蟹,折斷它的腳然後放在陸地上,螃蟹因爲沒有腳的緣故,就再不能爬回大河裏去了。現在薩遮尼揵子也就像這樣子,他所有的一切才辯,都被如來所截斷了,一定不敢再來拜訪如來,要以您爲對手,跟他辯論道理了。」

  這時,薩遮尼揵子聽了極爲生氣,就大罵突目佉這位離車人說:「你這個粗鄙無學的東西!不懂得真理是什麼,爲何還在這兒亂叫呢?我自己和沙門瞿昙論道,幹你何事?」

  薩遮尼揵子責罵了突目佉後,又禀告佛陀說:「且擱置那位凡夫鄙賤的說法,我現在想另有所問。」

  佛陀告訴薩遮尼揵子說:「任你發問,我當會隨問而回答。」

  薩遮尼揵子問說:「瞿昙啊!您是怎樣爲弟子說法,使他們遠離疑惑的呢?」

  佛陀告訴火種居士說:「我爲衆弟子們講說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要如實地去觀察並沒有一實體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也不在我之中;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要做這樣地觀察。他們學習後一定可以見到正道,信心學習,不再斷壞,能夠成就道業,厭離五蘊,知見真理,守著這走向正道的甘露法門,雖然不是一切都能達到究竟解脫,但是已能具足知見,走向涅槃大道。就像這樣,弟子們遵從我的教法去作,就可遠離一切疑惑了。」

  薩遮尼揵子又問瞿昙:「您又ꗬÁMЉ 刀¿ က Ѐ �

  

  

  

  

  

  

  

  

  ...遠程橢橢㈧㈧ Є ฽ 塅 塅 涽

  

  

   ] ¸ ¸ ¸ ¸ ¸ ¸ ¸ Ϡ Ϡ Ϡ Ϡ Ϡ , Ќ t Ϡ ㉕ ǀ Ҥ Ҩ ौ ौ ौ ौ ौ ौ ौ ㇞ ㇠ ㇠ ㇠ ㇠ ㇠ ㇠ $ 㐕 Ǵ 㘉 F ㈄ Q ¸ ौ ौ ौ ौ ौ ㈄ 加以觀察。衆弟子能這樣去修習,這時就可達成叁種無上的道法:智慧無上、解脫無上及解脫智慧無上的道法。能達成這叁種無上的道法後,大家就應對這位大師恭敬、尊重、供養,就如對待佛陀一樣。世尊覺悟了宇宙的一切妙法,也就用這個法去教導弟子,使他們得到安穩,使他們能不怖畏,調伏內心,得到寂靜,達到涅槃境地。世尊就是爲了弟子修成涅槃的緣故,所以才爲弟子們講說佛法。火種居士尼揵子啊!我衆弟子們就在這佛法中,得以盡除各種煩惱,獲得了心靈的解脫,獲得了智慧的解脫,在現世今生中,自己知道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薩遮尼揵子禀告佛陀說:「瞿昙啊!就好比一個強壯的漢子,他手拿著銳利的刀子雜亂地砍下,還可逃避脫免;可是在瞿昙論手之下,就難得脫逃。又好比極毒的蛇,還可逃避;曠野的猛火,還可避躲;凶惡的醉象,也可脫免;狂餓的獅子,都可逃離;可是在沙門瞿昙論議的手中,就難得脫逃。並不是像我這樣凡庸輕躁的鄙夫,論道的條件都未具備,就只因要論說的緣故,就可來見瞿昙的。」

  薩遮尼揵子又說:「沙門瞿昙啊!這毗舍離國,是一豐樂的國土,這裏建有遮波梨靈廟、漆庵羅樹靈廟、多子靈廟、瞿昙在拘樓陀靈廟、婆羅受持靈廟、舍重擔靈廟、力士寶冠靈廟。世尊啊!您應當安樂地住在這毗舍離國裏,使諸天、魔天、梵天,和人世的沙門、婆羅門,以及一切世間的衆生,得在世尊處,經常可恭敬、奉事、供養您。使這些諸天、魔天、梵天,和人世的沙門、婆羅門,都能獲得長夜的安樂!希望您能住在這裏,明天早上,您和大衆們都能接受我微薄的供養。」

  當時,世尊靜默地應允了。這時,薩遮尼揵子知道世尊已默許了他的邀請後,內心十分歡喜,就從座席起來,告辭而去了。

  當時,薩遮尼揵子在回家的路上,告訴衆離車族人說:「我已經邀請了沙門瞿昙和他的衆弟子們,要擺設飯食供養他們,你們每個人就各自備辦一鍋的飯食,送到我這兒來吧!」

  衆離車族人于是各自回家,連夜備辦飯食,早晨的時候就送到薩遮尼揵子的住處。薩遮尼揵子也在早晨的時候就灑掃環境,敷好座席,供辦淨水,然後派人到佛陀住處,禀告佛陀說:「應供的時間到了。」

  當時,世尊就和衆弟子們,穿上法衣,手拿缽盂,前往薩遮尼揵子住處,在大衆之前坐下來。薩遮尼揵子親手奉施清淨的飲食,以滿足大衆。飯後,清洗缽盂完畢。薩遮尼揵子知道佛陀已吃完了飯,就幫他洗了缽盂後,拿來一張小床,就在佛前坐下。這時,世尊爲薩遮尼揵子講說隨喜的偈語:

  「在一切大會之中,向火神獻火最殊勝;

  在闱陀經典之中,又以婆毗谛最爲珍貴;

  在人世中國王最有權勢,在衆河水中海洋最寬廣;

  在衆星中月亮最明亮,在一切光明中太陽最光耀;

  在十方世界諸天與人世之中,佛陀最偉大。」

  當時,世尊爲薩遮尼揵子作了種種的說法,顯示微妙的法義,教導他各種善行,使他獲得法益,內心充滿歡喜後,就又回到了原來的住處。

  當時,衆比丘在回住處的路上互相談論著:「這五百位離車族人,各自爲薩遮尼揵子供辦飲食,這些離車族人將在何處獲得福報呢?而薩遮尼揵子又將在何處獲得福報呢?」

  這時,衆比丘回到了自己住處,收好衣缽,洗完腳後,來到世尊處,向佛陀頂禮,便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們剛才在路上彼此互相談論著:這五百位離車族人爲薩遮尼揵子供辦飲食,用來供養世尊及所有大衆,這些離車族人將會在何處獲福報呢?而薩遮尼揵子又將會在何處獲得福報呢?」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那些離車族人供辦飲食,是爲薩遮尼揵子而作的,所以將在薩遮尼揵子處的因緣而獲得福報;而薩遮尼揵子是獲得了供佛的功德福報。那些離車族人怖施所獲得的仍是還有貪、瞋、癡的因緣果報;而薩遮尼揵子布施所獲得的是無貪、瞋、癡的因緣果報。」

  第一一二經解釋:

  1、尼揵子:尼揵,爲六大外道派別之一。尼揵意爲「離叁界系縛」,其特

   點爲修裸形塗灰等離系之苦行,其門徒就叫尼揵子。

  2、聰明慢:以聰明而傲慢自大。

  3、阿濕波誓:爲五比丘之一,聲聞中威容端正,行步癢序第一比丘。

  4、薩遮尼揵子:薩遮,即該尼揵子之姓名。

  5、火種居士:原爲拜火婆羅門之通稱,佛在此稱薩遮尼揵子爲火種居士。

  6、離車:又作利車、律車、梨車毗……等,意爲「淨皮」,爲毗舍離城剎

   帝利種之名。

  7、刈拔茇草:茇,即草根。全句意即割草拔根。

  8、沽酒:賣酒。

  9、聰慧利根:言聰明有智慧,根器銳利。

  10、天住:即午食後之安息。

  11、法次法說:即依照法的規則而說。

  12異忍:忍,安忍之意,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動搖。但「忍」字,元、

   明二本均作「人」。異人,則是別人、他人之意。

  13、墮負處:即因無理而失敗之意。

  14、金剛力士鬼神:是保護佛法的大力神。

  15、金剛杵:兵器的名稱,就是現在寺院裏韋馱菩薩手裏所拿的東西。 

  16洪大 直:洪大,即粗大。 ,也是直的意思。 直,即挺直。全

   句即高大挺直之意。

  17、盡自取:意爲盡力發揮自己的主張。

  18、被郁多羅僧:被,同「披」字,是披露的意思。郁多羅僧,是梵語

   僧衣名,即七條袈裟,是叁衣之中常服衣,亦名上衣。

  19、突目佉:外道名,離車人,是本文尼揵子外道之弟子。

  20、鬥斛:古代量谷物的器具。

  21、見迹:又稱「見道迹」,即「見道」之意。

  22、支提:又作「支帝、製多、製底」,意爲「積聚」,廣用爲「靈廟」

   之意,有一說曰「有舍利稱塔婆,無舍利稱製底」。本文中七支提均在

   毗舍離城周圍。

  23、奉火:向火神獻火。

  24、闱陀:又稱「吠陀」,爲婆羅門教經典之一,「婆毗谛」乃吠陀經中

   所講之真理。

  雜阿含經卷第五終

  

《雜阿含經卷第五》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雜阿含經卷第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