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八○|西紀第一世紀初。
阿含(Agama) 二字,原爲漢音阿笈摩、阿伽摩、阿含暮等。秦言,法歸。僧肇長含序說:「法歸者,蓋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其爲典也,淵博弘富,韫而彌廣,明宣禍福賢愚之迹,剖判真僞異齊之原。……道無不由,法無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歸,故以法歸爲名。」唐時意譯爲傳、教法、無比法等。阿含從第一結集成立時起,即爲上座部傳承的教法。在教團傳承上視爲唯一無比的價值。要依辭典的研究(Agama) 近于來著、歸趣、或知識、聖言、聖訓集、經典等意。
佛陀說法,經常所用兩種語言,一是巴利語,爲印度古代通俗語,即說話的俗語;一是梵語,爲古代聖典語,即是文學語。因兩種語言不同的關系,故所記載經典的也就不同了。今南方(錫蘭)佛經,即用巴利語記載,其「五尼柯耶」(nikaya
譯爲集)以及「大品」、「小品」等律爲主要的經典。「五尼柯耶」,相當北方的四阿含,其律與北方所傳的「四分律」大同小異,在根本上爲統一的。而北方經典
,以梵語記載爲主,北方所傳的一切聖典的代表,現都存于自由國的尼泊爾,英人所輯集的:華嚴、法華、般若、律等經典都爲梵語記載。因爲語言不同,北方用梵語記載的說爲四阿含,南方用巴利語記載的說爲五阿含,南北兩傳阿含于佛陀遺言景行上說:用通俗語記載的五阿含,比較用文學語記載的四阿含,原始的色彩較爲豐富。茲將南北兩傳,分列于次:
南傳阿含││巴利語 北傳阿含││漢譯
長部(Dighanikaya含叁○經) 長阿含(四○經)二十二卷
(後秦佛陀耶舍 竺法念共譯)
中部(Majjhimanikaya一五二經) 中阿含(二二二經)六十卷
(東晉僧伽提婆譯)
相應部(Samyuttanikaya約二八八九經) 雜阿含(約一叁六二經)五十卷
(宋求那跋陀羅譯)
增支部(Anguttaranikaya約二叁六叁經) 增一阿含(約四七二經)五十一卷
(東晉僧伽提婆譯)
小部(Khuddakanikaya大小一五經) 其文散于漢譯各經中
要確實了知阿含成立的經過,當依佛典結集的次第研究。佛陀入滅後,第一夏季,在阿阇世王絕對保護下,五百阿羅漢會聚于王舍城七葉岩,以大迦葉爲首,舉行第一次結集。這時的法,即是經,依阿難誦出,律依優波離誦出。阿含經的淵源
,即導源于此時。律與經爲同一淵源,故其取材諸多相同。佛滅百年頃,因東印度吠舍離比丘提倡新佛教,遭保守派反對,于吠舍離城,會集七百衆,以耶舍爲上首
,舉行第二次結集,這次結集以討論律爲中心。佛滅後二百叁十年頃,于波咤利弗城,依阿育王命,以目犍連帝須爲上首,舉行第叁次結集,于是叁藏教法始行完成
。但這次結集,許多學者不以爲然。總之,阿含經于第一次結集誦出,于第二結集以後,即紀元前叁世紀前後,應爲阿含經正式成立的時期。以文體長短,分爲中部
、長部、雜部、增一,總稱爲四阿含。就中以雜部、增部較爲通俗,原始迹象,極爲豐富。中部似經再整理,文句整齊,經名分類。但四部中互有重複,以長部卷數最少,僅二十二卷。
初期佛教,所謂經典,就是「無字聖典」,只是口口傳誦,根本沒有文字記載
。這個經典,到阿育王摩呬陀(mahinda),傳入錫蘭,約紀元前八年Vattag anani
王時,始命比丘書寫此經,「有字聖典」,初次出世。
佛滅後的教團經第二次結集,即種了分裂的種子,在思想上分爲保守派與進步派。後來保守派一心要保守佛陀原始言行迹象,便離開中天竺,到北天迦濕羅毗國
,以北方爲根據,另組織教團。于地域上分中北二天,中天進步派稱爲大衆部,以般若經爲主。北天保守派稱爲上座部,以阿含爲主。中北二天教團雖有分裂,但對阿含教義,深爲信任,極爲尊重。尤以中天大衆部,特別重視增一阿含,分別說部重視長含,但兩派對于宇宙萬有的解釋各有不同,北天上座部薩婆多部,即一切有部對于宇宙萬有主張實有,故稱爲實有的思想。中天大衆部對于宇宙萬有,或分析或破壞主張一切皆空,故稱爲空觀思想。在教義上無形劃分北天爲實有主義,中天爲空觀主義。于是分道揚镳而向東南發展的大衆部,漸漸開拓大乘佛教,向西北發展的上座部,依然拘泥于保守,被斥爲小乘。到佛滅後六七百年間,進步派大衆系龍樹、提婆師弟出世。龍樹出身于南方,出家後曾到北方雪山修學,眼見中北各趨極端均非佛教之福。故龍樹貫徹南北空有的思想,綜合大小乘的精華,倡導真空的大乘的中道教。保守派北天上座部系,佛滅後九百年間,無著、世親兄弟出世,倡導幻有的大乘教。但空有的立論,都依于諸法緣起義。以一切法假因托緣而有,空無自性,無自性故說爲真空。一切法雖假托衆緣而有,無遍計我性,但事象宛然存在,故說爲似有。故空有辯論的方法雖不同,但同立論于緣起義。而空、緣起、中道本爲阿含的深義。故空有二派,雖說是受傳統保守與進步思想的影響,實同受北方阿含教義的引導。立足于緣起性空的龍樹,深入阿含,龍樹中論所引證佛經,都出于阿含。龍樹發揮實相義說一切皆空,爲阿含的根本義。立足于緣起幻有的無著
、世親,不消說出身于阿含的根據地;世親的思想,根本發源于阿含,俱舍論所依的經,就是阿含。是故印度中觀瑜伽兩系大乘教思想,可說都與阿含有深刻的淵源
,阿含經中雖沒有大乘菩薩,若大智文殊菩薩,或大悲觀世音菩薩參加教團,但阿含充滿了大乘思想,可說爲大乘思想的淵源,或爲通于大乘共依的根本經典。
二、 阿含之內容
阿含雖爲非大乘的小乘教,要是以忠實比較佛陀說法的行動,當要研究阿含聖典。在這裏頭可搜集後來大小乘思想,特別大乘思想生起重要的依據。在思想發展上雖不及大乘思想豐富,但大乘教的空、緣起、中道以及大乘所用的術語:若叁十七道品、叁增上學、四攝事等,都預見于阿含經中。龍樹的空,無著的有,顯明的都受了阿含深刻的影響,尤以龍樹爲甚。是故阿含不宜受非大乘或小乘的拘束。阿含內容所攝極爲廣泛,絕不是限于小乘局部的思想,是一切大乘思想的淵源,尤其對于空、緣起、中道及一般的思想,都有深刻的發揮。
(一)無常即空 「色爲無常,無常者即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亦複無我,如是智者所覺知」(增含二四,一一)。無常、苦、空、無我,原是阿含根本的思想。因爲無常的常性既不可得,故說爲無我。無我是我性的不可得,故無常無我都是空的異名。「此色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色是苦,受想行識是苦,色是無我,受想行識是無我」(雜含叁,一四)。阿含的無常、苦、空、無我說,不是就外境說,乃依有情自身說。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雜含一,六)。變易法即是無常的異名。譬如說一個茶杯是無常則可,說是苦則不可,因爲茶杯根本沒有知覺領受的作用,無所謂苦不苦。是故說苦必須于有情自身起了老、病、死的變化,才能說是苦。是故阿含無常、苦、空、無我,是根據佛的慧觀說無常即是空。「若因,若緣,而生滅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雲何有常,無常者,是有爲行,從緣起是生法、滅法、欲法、所知法,是名聖法印知清淨」(雜含叁,一七),這就是因緣而顯無常,因無常而悟入空性,以彼因彼緣皆悉無常,故說爲空。或依次第觀空,或依緣起顯空,都在以無常而顯空義。
「佛告阿難,我多行空……如是鹿子母堂,空無象馬、牛羊、財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有比丘衆,是爲阿難,若此中無者,以此故我見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中含小空經)。這是釋尊用善巧演繹空有義。所謂空,是空的財物知見,故說「若此中無者,以此故我見是空」
。所謂不空,就是空去知見所顯的有,故說:若此有余者,「我見真實有」。要能體驗空有的真義,才能達到「行真實空不顛倒也」。釋尊唯恐衆生不了解這個初步次第觀法悟入空有的真義,故又進一步的演繹說:「阿難,比丘若欲多行空,彼比丘莫念村想,莫念人想,當數念一無事想,彼如是知空于村想,空于人想,然有不空一無事想……乃至漏盡無漏,無爲心解脫,真實空不顛倒」(小空經)。這是次第觀空法。初于人空、物空,而有不空唯一無事想,這個不空無事想,心仍有所著
,故要層層進步空于村想,空于人想,空于無事想,空于無量空處想……空于無量識處想……空于無所有處想……空于無想心定。乃至本所行,本所思,不樂彼,不求彼,不住此,不住彼,心無所著,漏盡無漏,無爲心解脫,達到真實空不顛倒。這是初步觀空法。中含大空經,更從內空發展到外空,內外空,或依空叁昧觀想,達到「我得空,能起無相,無作,無所有離慢知見,是則善說」(雜含叁,一六)
。這都是依次第觀想所顯的心空。故能無所得,無所作,于一切外境不起所著,所得,離諸戲論,…
《大師的叮咛,佛陀的教誨--寫在「雜阿含經」白話譯解之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