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日或來生的善果;叁勸人出家修行,破除煩惱,了脫生死,獲得真理智慧的永恒生命。學佛青年爲達到令一切衆生,現在和將來,皆得利益之目的,不特自利利他的事要做,就是損己利人的事也要做,如焚網經菩薩戒本中說:“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本著甯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的犧牲精神,去實踐利行,饒益群衆,令人感動,而受你的影響和教化。
同事,學佛青年,實行四攝法教化衆生,絕不能離群獨居,或閉門自修,必須深入民間,接觸各階層人物,不分種族,不分職業,平等教化。爲了弘法,爲了利生,固然要從事杜會文化教育,慈善、軍政、商業、醫學、工業或農業種種工作,還要因應環境的需要,不斷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斷改變自己的行業,以遷就對方,實行與之同事,實行潛移默化。將佛教自我犧牲精神,作爲群衆模範:將佛教智慧種子,散播在衆生的八識田中,使衆生共種成佛之真因,以感成佛的結果,而達到同事之目的。
學佛青年,能以佛的八正道來改造自己的思想行爲,以佛的八正道來培育下一代的道德觀念,以佛的八正道來淨化自己,淨化社會,淨化世界;同時以佛志爲己志,以佛心爲己心,以佛行爲己行,一定能夠負荷時代的使命,一定能夠擔當艱巨的任務,一定能夠爲自己、也爲他人開辟前程,走向光明。
四、念佛的青年
很多人都以爲念佛,是老年人的事,與青年無關。因爲老人業已退休,有充份時間;還有年老人體力衰退,無法到處走動,最好就是念佛,寄托精神;何況老年人來日無多,誠應該及早念佛,求生淨土。至于青年人,既要辦公創業,又要交際應酬,公余課外,要做的事實在太多。例如:參加社團活動,參加俱樂部娛樂,參加政治選舉、遊行、示威……還有室內體操,戶外運動,出門旅行,到處訪問,各國考察……總之,青年人要做的事既繁且多,何來時間念佛?殊不知一切俗務,無非是人生舞臺的片段,無論表演得如何出色?甚或力爭上遊,扮演舞臺主角,擔當重要角色,但一旦無常到來,也就是表演完畢,一切名利財富,自此與你無關,甚麼地位勢力,亦屬多余,唯一隨伴在你左右的,只是生前所作的善業或惡業,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屆時,一身業債,一雙空手赴黃泉,見閻君,必然悔之已晚。
何況念佛法門,叁根普被,智愚兼收,執持佛號,至爲方便,不需要選擇時間,不需要謝絕應酬,不需要放棄學業、事業。在出門旅行、訪問、考察時可以隨時隨地念佛,在辨公室裏可以念佛,上班落班亦可以念佛;交際應酬,迎賓送客可以念佛,室內運動,戶外跑步亦可以念佛,總之,無論居家旅行,或坐或臥,都可以念佛。只要佛不離心,心不離佛,就可以停止妄念,智慧開朗,減少煩惱,培植德性,改變氣質;就可以趨吉避凶,不致押近惡友,誤入歧途。可見念佛法門,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品,而是青年人立身處世,創基立業的無上妙方。何況念佛法門,有正助二行,正行念佛,老人當然可以執行,但助行必須發叁心,修叁福,就不是老人智力、體力、能力可能勝任,非由頭腦敏捷,精力充沛,知識豐富的青年人實踐不可。
因爲念佛法門,無論是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甚至實相念佛,皆屬自利,皆是慧業,未兼修福,未能利他;一定要加以助行,發叁心,修叁福,自利兼他,福慧雙修,然後可以上品上生,速證菩提。
叁心,在研究方面說:是根本心,依本心,以及起事心。根本心指第八阿賴耶識,是心中之王,爲一切識心所依止,因名根本心;依本心指第七末那識,依第八識心而生,爲一切染淨諸法生起的根本,因名依本心;起事心指眼等六識,取六塵境,起惑作業,名起事心;此叁種心就是唯識宗所說: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
若在菩薩修證方面言:叁心是入心、住心、出心,菩薩修行,登十地時,初入其心,名之入心:住于所入之境地;名之住心,將出此地而轉入後地,名之爲出心。
若依修持淨土法門言:叁心,是指至誠心,深心,以及回向心。真實願生淨土之心名至誠心,深願往生淨土之心名深心,以一切修行功德,回向發願,求往生淨土,名回向心。凡是具足此叁種心念佛的人,決定可以往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雲:“上品上生者,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足叁心者,必生彼國。”此中至誠心,是指正念真如之心,亦即是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之心;此中深心,是指積聚一切功德之心,即廣行六度,下化衆生之心;此中回向發願心,指宏誓無盡,亦即以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種種功德,回向發願求生淨土。
叁福,在一般而言;是施福、戒福、修福。以布施功德,能感大富之福名施福;受持佛之禁戒,能感生天之福名戒福;以修行功德,能感解脫之福,名修福。
又叁福,可以說是叁種福業,那就是施福業,平等福業,以及思惟福業。由布施功德,感得世出世間之福,名施福業;以平等愛護一切衆生,成就世出世間之福,名平等福業;以智慧思惟佛法,觀察世間無常、苦空,遠離惡業,成就出世道法,名思惟福業。
在修行淨土法門而言:叁福,是指世福、戒福、行福。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言:“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佛將孝順父母,奉事師長,居于叁福之首,衆善之先,可見佛教是何等的重視孝道。不理解佛法的人,以爲佛教主張人割愛辭親,出家修行,不養父母,不盡人子之責,是爲不孝;其實,佛教是最重視人倫,尚崇孝道的宗教。
佛言:“善之極莫大于孝,惡之極莫大于不孝。”又在忍辱經中勸誡弟子:“汝等常應孝養父母。”大寶積經中言,釋尊因:“孝養父母,知恩報恩,今得速成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梵綱經說:釋尊初在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即以:“孝順父母,師僧叁寶”爲戒,在觀無量佛經中,開示淨土法門,又以“孝順父母”爲叁福之首,誰說佛教不重視孝道?
佛教之孝,非止于現生父母,還要孝敬過去以及未來之父母,過去父母,未了生死者,必在六道中輪回受苦,而自己道業未成,未出叁界,仍須在六道中受生,是以六道衆生,既可能是過去父母,亦可能是未來父母,因此念佛修福之人,除孝養現生父母,奉待今生師長之外,還要“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否則殺生食肉,即等如殺害過去或未來之父母,屬于不孝。
據說:過去有一家人正在娶兒媳,辦喜事,六親眷屬,聚集一堂,敲鑼擊鼓,飲酒食肉,高興極了,忽然有一高僧經過其門,定目一看,驚歎曰:“古古怪,怪古古,孫兒娶祖母,女食母之肉,子打父皮鼓;豬羊坑上坐,六親鍋裏煮;衆人來賀喜,我看真是苦。”高僧以天眼觀之,事實如此,可惜六道衆生,沈淪生死,互爲父子眷屬而不自知,反而互殺互食;念佛之人,欲出叁界,往生極樂,首先就要:慈心不殺、奉行十善。
父母生我色身,當然要孝順恭敬,師長長我慧命,亦應該孝順恭敬。力行十善,受持佛的禁戒,自行化他,利己利人,正是報答師恩,所以:“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報恩福田。在修淨土叁福中屬于世福,在菩薩叁聚淨戒中,是攝善法戒。
叁寶:是黑夜明燈,苦海慈航,“受持叁歸”,即是皈依叁寶,棄暗投明。戒能規範人的身心,防患于未然;受持佛戒,無論是在家佛弟子的五戒、十善、及八關齋戒,或出家佛弟子之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以及菩薩的叁聚淨戒,皆可以防過止非,停止惡業,積聚功德,所以“具足衆戒”,屬于功德福田。是修淨土叁福中的戒福,是菩薩叁聚淨戒中攝律儀戒。
“發菩提心”,是發心勤求佛道,“深信因果”,是自覺,“讀誦大乘”經典,是自利,“勸進行者”,是勸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是覺他利他,屬于悲田。是修淨土叁福中的行福,是菩薩叁聚淨戒中的饒益有情戒。
叁心,是發菩提心,上求下化,發願回向求生極樂。叁福是菩薩以叁聚淨戒,自行化他,用以作爲念佛法門的助行,當然可以往生,而且是上品上生。
學佛青年,由實踐八正道,以佛志、佛心、佛行爲生活准則,自行化他,現生災禍不侵,福樂無窮。由于念佛回向,兼發叁心,修叁福,將來命終必生淨土,見佛聞法,一生成辦佛事。由此可知,青年人能夠學佛、念佛,其功德利益,實在不可思議。
爲期叁天的佛學講座,現在宣布結束,本人深切希望,各位由現在開始,能夠理解佛教與人生關系的密切,對人生影響的重大;了解佛教對健康的看法,特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同時知道青年人學佛功德利益,不可思議。然則,請各位立即發心學佛,實行素食,把握青春研究佛學,精進念佛,發叁心,修叁福,切勿猶疑,更莫等待,當知:“莫待老年方學道,孤墳多少少年人。”何況六度萬行,非活力充沛的青年人無法實踐,佛的四攝法門,非智識豐富的青年人無法勝任,至于佛教慧命的延續,更需要年富力強的青年人來接班。所以,今天本人特別以:“佛教與青年”爲題,希望各位青年人發心學佛,發心弘揚佛法,發心續佛慧命,功德無量。
《佛教與青年》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