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与青年▪P3

  ..续本文上一页日或来生的善果;三劝人出家修行,破除烦恼,了脱生死,获得真理智慧的永恒生命。学佛青年为达到令一切众生,现在和将来,皆得利益之目的,不特自利利他的事要做,就是损己利人的事也要做,如焚网经菩萨戒本中说:“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本著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的牺牲精神,去实践利行,饶益群众,令人感动,而受你的影响和教化。

  同事,学佛青年,实行四摄法教化众生,绝不能离群独居,或闭门自修,必须深入民间,接触各阶层人物,不分种族,不分职业,平等教化。为了弘法,为了利生,固然要从事杜会文化教育,慈善、军政、商业、医学、工业或农业种种工作,还要因应环境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业,以迁就对方,实行与之同事,实行潜移默化。将佛教自我牺牲精神,作为群众模范:将佛教智慧种子,散播在众生的八识田中,使众生共种成佛之真因,以感成佛的结果,而达到同事之目的。

  学佛青年,能以佛的八正道来改造自己的思想行为,以佛的八正道来培育下一代的道德观念,以佛的八正道来净化自己,净化社会,净化世界;同时以佛志为己志,以佛心为己心,以佛行为己行,一定能够负荷时代的使命,一定能够担当艰巨的任务,一定能够为自己、也为他人开辟前程,走向光明。

  四、念佛的青年

  很多人都以为念佛,是老年人的事,与青年无关。因为老人业已退休,有充份时间;还有年老人体力衰退,无法到处走动,最好就是念佛,寄托精神;何况老年人来日无多,诚应该及早念佛,求生净土。至于青年人,既要办公创业,又要交际应酬,公余课外,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例如:参加社团活动,参加俱乐部娱乐,参加政治选举、游行、示威……还有室内体操,户外运动,出门旅行,到处访问,各国考察……总之,青年人要做的事既繁且多,何来时间念佛?殊不知一切俗务,无非是人生舞台的片段,无论表演得如何出色?甚或力争上游,扮演舞台主角,担当重要角色,但一旦无常到来,也就是表演完毕,一切名利财富,自此与你无关,甚么地位势力,亦属多余,唯一随伴在你左右的,只是生前所作的善业或恶业,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届时,一身业债,一双空手赴黄泉,见阎君,必然悔之已晚。

  何况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智愚兼收,执持佛号,至为方便,不需要选择时间,不需要谢绝应酬,不需要放弃学业、事业。在出门旅行、访问、考察时可以随时随地念佛,在辨公室里可以念佛,上班落班亦可以念佛;交际应酬,迎宾送客可以念佛,室内运动,户外跑步亦可以念佛,总之,无论居家旅行,或坐或卧,都可以念佛。只要佛不离心,心不离佛,就可以停止妄念,智慧开朗,减少烦恼,培植德性,改变气质;就可以趋吉避凶,不致押近恶友,误入歧途。可见念佛法门,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品,而是青年人立身处世,创基立业的无上妙方。何况念佛法门,有正助二行,正行念佛,老人当然可以执行,但助行必须发三心,修三福,就不是老人智力、体力、能力可能胜任,非由头脑敏捷,精力充沛,知识丰富的青年人实践不可。

  因为念佛法门,无论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甚至实相念佛,皆属自利,皆是慧业,未兼修福,未能利他;一定要加以助行,发三心,修三福,自利兼他,福慧双修,然后可以上品上生,速证菩提。

  三心,在研究方面说:是根本心,依本心,以及起事心。根本心指第八阿赖耶识,是心中之王,为一切识心所依止,因名根本心;依本心指第七末那识,依第八识心而生,为一切染净诸法生起的根本,因名依本心;起事心指眼等六识,取六尘境,起惑作业,名起事心;此三种心就是唯识宗所说: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

  若在菩萨修证方面言:三心是入心、住心、出心,菩萨修行,登十地时,初入其心,名之入心:住于所入之境地;名之住心,将出此地而转入后地,名之为出心。

  若依修持净土法门言:三心,是指至诚心,深心,以及回向心。真实愿生净土之心名至诚心,深愿往生净土之心名深心,以一切修行功德,回向发愿,求往生净土,名回向心。凡是具足此三种心念佛的人,决定可以往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足三心者,必生彼国。”此中至诚心,是指正念真如之心,亦即是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之心;此中深心,是指积聚一切功德之心,即广行六度,下化众生之心;此中回向发愿心,指宏誓无尽,亦即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种种功德,回向发愿求生净土。

  三福,在一般而言;是施福、戒福、修福。以布施功德,能感大富之福名施福;受持佛之禁戒,能感生天之福名戒福;以修行功德,能感解脱之福,名修福。

  又三福,可以说是三种福业,那就是施福业,平等福业,以及思惟福业。由布施功德,感得世出世间之福,名施福业;以平等爱护一切众生,成就世出世间之福,名平等福业;以智慧思惟佛法,观察世间无常、苦空,远离恶业,成就出世道法,名思惟福业。

  在修行净土法门而言:三福,是指世福、戒福、行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言:“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将孝顺父母,奉事师长,居于三福之首,众善之先,可见佛教是何等的重视孝道。不理解佛法的人,以为佛教主张人割爱辞亲,出家修行,不养父母,不尽人子之责,是为不孝;其实,佛教是最重视人伦,尚崇孝道的宗教。

  佛言:“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莫大于不孝。”又在忍辱经中劝诫弟子:“汝等常应孝养父母。”大宝积经中言,释尊因:“孝养父母,知恩报恩,今得速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梵纲经说:释尊初在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即以:“孝顺父母,师僧三宝”为戒,在观无量佛经中,开示净土法门,又以“孝顺父母”为三福之首,谁说佛教不重视孝道?

  佛教之孝,非止于现生父母,还要孝敬过去以及未来之父母,过去父母,未了生死者,必在六道中轮回受苦,而自己道业未成,未出三界,仍须在六道中受生,是以六道众生,既可能是过去父母,亦可能是未来父母,因此念佛修福之人,除孝养现生父母,奉待今生师长之外,还要“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否则杀生食肉,即等如杀害过去或未来之父母,属于不孝。

  据说:过去有一家人正在娶儿媳,办喜事,六亲眷属,聚集一堂,敲锣击鼓,饮酒食肉,高兴极了,忽然有一高僧经过其门,定目一看,惊叹曰:“古古怪,怪古古,孙儿娶祖母,女食母之肉,子打父皮鼓;猪羊坑上坐,六亲锅里煮;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高僧以天眼观之,事实如此,可惜六道众生,沉沦生死,互为父子眷属而不自知,反而互杀互食;念佛之人,欲出三界,往生极乐,首先就要:慈心不杀、奉行十善。

  父母生我色身,当然要孝顺恭敬,师长长我慧命,亦应该孝顺恭敬。力行十善,受持佛的禁戒,自行化他,利己利人,正是报答师恩,所以:“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报恩福田。在修净土三福中属于世福,在菩萨三聚净戒中,是摄善法戒。

  三宝:是黑夜明灯,苦海慈航,“受持三归”,即是皈依三宝,弃暗投明。戒能规范人的身心,防患于未然;受持佛戒,无论是在家佛弟子的五戒、十善、及八关斋戒,或出家佛弟子之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以及菩萨的三聚净戒,皆可以防过止非,停止恶业,积聚功德,所以“具足众戒”,属于功德福田。是修净土三福中的戒福,是菩萨三聚净戒中摄律仪戒。

  “发菩提心”,是发心勤求佛道,“深信因果”,是自觉,“读诵大乘”经典,是自利,“劝进行者”,是劝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是觉他利他,属于悲田。是修净土三福中的行福,是菩萨三聚净戒中的饶益有情戒。

  三心,是发菩提心,上求下化,发愿回向求生极乐。三福是菩萨以三聚净戒,自行化他,用以作为念佛法门的助行,当然可以往生,而且是上品上生。

  学佛青年,由实践八正道,以佛志、佛心、佛行为生活准则,自行化他,现生灾祸不侵,福乐无穷。由于念佛回向,兼发三心,修三福,将来命终必生净土,见佛闻法,一生成办佛事。由此可知,青年人能够学佛、念佛,其功德利益,实在不可思议。

  为期三天的佛学讲座,现在宣布结束,本人深切希望,各位由现在开始,能够理解佛教与人生关系的密切,对人生影响的重大;了解佛教对健康的看法,特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同时知道青年人学佛功德利益,不可思议。然则,请各位立即发心学佛,实行素食,把握青春研究佛学,精进念佛,发三心,修三福,切勿犹疑,更莫等待,当知:“莫待老年方学道,孤坟多少少年人。”何况六度万行,非活力充沛的青年人无法实践,佛的四摄法门,非智识丰富的青年人无法胜任,至于佛教慧命的延续,更需要年富力强的青年人来接班。所以,今天本人特别以:“佛教与青年”为题,希望各位青年人发心学佛,发心弘扬佛法,发心续佛慧命,功德无量。

  

  

《佛教与青年》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与健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