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家佛弟子,更要負起佛化家庭的責任,以佛的八正道作爲家庭共同遵守的德目,使自己與家人,都見解正確(正見),思想純正(正思維),言行合理(正語),從事正當職業(正業),爭取合理利潤,過正常合理的生活(正命),時刻提起正念,淨化身心(正念),修習禅定,集中精力(正定),同時以八正道來培養下一代的德性,使兒童在八正道的熏習中長大,自小就知見正確,思想純正,行爲端正,無不良嗜好;自小就養成仁慈愛物的觀念,自小就富于同情心,正義感,將來長大成人,必然向善發展,向道德進軍,自勤自奮,爲人類的幸福而努力,爲社會的繁榮而貢獻自己,這是必然的演變。所以佛弟子,學習八正道,自行化他,不但是對家庭負責,同時對社會,亦有莫大貢獻。
(叁)對社會負責--實行布施、福利群衆
社會,是我們的大家庭,我們是社會的一份子;唯有社會安定繁榮,我們才有幸福可言。否則,社會動亂不安,人必憂心彷徨,所以身爲社會一份子的我們,絕對有責任安定社會,造福社會,以及服務社會。何況人是不能離群獨居的,我們日常生活所需,無論是物質供應,或是精神互助,皆依賴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合作與支持;我們誠應以感恩圖報之心,來回饋社會。
特別是佛弟子,更要盡個人的智慧與力量來安定社會,服務群衆。不管是慈善福利,或是文化教育事業,皆應參與,貢獻自己一份力量;或弘揚佛法,給予市民提供精神食糧,爲社會除暴安良,所謂財施,法施,無畏施,以盡自己對社會應盡的責任。香港居民,對慈善救濟工作,一向熱心。世界各地發生災變,皆能伸出同情之手,給予援助,善款每以百萬數計,足以顯示香港人樂善好施之心。基于因果法則,可以肯定香港人未來的歲月,必然是消災納福,遇禍成祥,這是本人的信心,亦是本人的祝福。
至于法布施,香港佛教聯合會,以及各佛教團體,都能盡力而爲。例如:學校教育,文化事業,以及佛學講座等弘法活動,無一不是法布施,無一不是盡佛弟子對社會的責任,以謀安定社會,淨化人心。本人雖遠居美國,也樂意爲香港的安定繁榮,以及淨化人心,貢獻一份力量,盡一份責任。這是本人近十年來,頻繁往返港美之間的主要原因,弟子們都笑我變爲空中飛人,終年飛來飛去,但他們不知道,我自費公幹,都是爲盡弘法的責任。每當舟車疲勞,稍爲退心時,總以“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一己求安樂”而自勉,當然,我也希望香港佛教同人,亦以此共勉,爲淨化人心,安定社會的職責,努力,再努力!
(四)對世界負責——推廣慈悲、促進和平
我們的世界,冷酷無情,苦難多端,這些苦難,無論是天災,是人禍,皆因人心缺乏慈悲所致。因爲人心缺乏慈悲,不肯爲他人幸福設想,反而爲滿足個人的欲望與占有,不擇手段,損人利己,薄人厚我,深謀遠慮,希望打倒對方,擡高自己,傷害別人,利益自己。
因爲社會欠缺慈悲,不肯同情協助,和衷共濟,反而嗔恨妒忌,不喜他善,不耐他榮,妨害讒謗,破壞中傷,無所不用其極,致使人際關系,互怨互恨,社會公關,互相抵毀,人間失去溫暖,社會失去關懷與照顧。
因爲世界欠缺慈悲,不肯互相尊重,互惠互利,反而互相侵犯,互相戰爭,致使殺人武器,日新月異,人爲的災害,層出不窮。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傷害,未能引起人間的同情與警惕,反而刺激野心家發明武器,精益求精。萬一不幸,第叁次世界大戰爆發,世界人類將同歸于盡。即使核彈落在地球的另一邊,但全球人類,亦因水源及空氣的汙染,不能生存。結果,人類發明武器,武器毀滅人類;不知聰明的發明家,有何感想?
今日世界,基于人心的貪嗔,造成種種災害的禍患,使人的四周,充滿危機,使人的生命財産,毫無保障,由于同業所感,水災、火災、風災、交通意外、地震傷亡,以及人爲殺害,頻繁降臨人間,真是多災多難。有人預言一九九八年間,一定發生世界大戰;又有人預言二零零零年,將是世界末日。此皆是無知邪說,擾亂人心。在佛教觀點:“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則“正本清源”,就應該提倡慈悲,擴展人的愛心,轉移人的貪嗔癡,成爲不貪、不嗔、不癡的善根。則善因善果,自可化解天地戾氣,消災障,增福壽,平安如意!
何謂慈悲?慈悲,是人性的摯愛;慈悲是人類至極的同情心,正義感;慈悲也是佛教最基本的精神。諸佛菩薩一舉手,一投足,無非是慈悲的流露;諸佛菩薩入世救世,廣度衆生,亦是慈悲心的驅使。所以觀無量壽經說:“佛心者,大慈悲心是。”法華經亦說:“如來室者,一切衆生大慈悲心是。”
至于慈悲的內容,不外是拔苦與樂。故大智度論言:“大慈予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凡能互愛互助,解除對方的痛苦,給予對方的快樂,就是慈悲。所以,我們關懷社會,推展福利,救災濟貧,是慈悲;關懷他人生活,給予金錢援助,物質救濟,解除他人生活困苦,使人生活安定,是慈悲;關懷別人學業、事業,給予經濟資助,知識輔導,技術訓練,使人學業成功,事業成就,是慈悲;關懷他人生命財産安全,維持社會治安,使人安居樂業,也是慈悲。若能弘揚佛法,使人知因識果,止惡向善,增長智慧,拔人苦惱,給人真理快樂,更是慈悲。若能更進一步,運用無緣大慈,興同體大悲,無住生心,無相布施,不分冤親,不分種族,不分國籍,不分人畜,平等拔苦與樂,不但拔人生活困苦,還拔除人煩惱生死痛苦;不但給人物資與精神快樂,還給人出世涅槃真理生命之樂,甚至令一切衆生,共證佛道,無上福樂,更是大慈大悲;也是諸佛菩薩情感與理智融洽而統一的慈悲。
因爲普通人的慈悲,往往先我後人,先親後疏,甚至情感用事,形成溺愛,盲目的愛,甚至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不能情理兼顧。據說:從前有一普通家庭,婆婆精明能幹,辦事認真,媳婦刁蠻,而且懶惰成性,兩代同居,自然發生爭執,導致互怨互恨。年輕的媳婦,更是怨氣難消,茶飯不思,大夫把脈,一切正常,但察言觀色,似有無限委屈。因問原委,知病由心生,大夫故作神秘,低聲對她說:我很同情你的遭遇,爲解除你的怨氣,我送些藥物給你,天天沖茶給婆婆吃,不出半年,保證她毒發身亡;不過切勿間斷,必須低心下氣,天天請婆婆飲用。當她飲茶開胃時,你就多准備些可口的菜送給她吃…。媳婦心想,這樣也好,爲了自己,唯有犧牲婆婆了。于是每天泡茶,恭敬奉上,起初婆婆也懷疑媳婦別有企圖,後來,一個月,兩個月,叁個月,都天天殷勤獻茶,還細心照顧飲食營養,也就前嫌盡釋,愛如己出,婆媳之間,非常融洽,合作愉快。
時光迅速,不覺半年將屆,媳婦驚慌,恐怕婆婆毒發身亡,往求大夫搶救,始知半年來給婆婆服用的,只是開胃消滯散而已。這故事證明人情感沖動時,往往喪失理智,若非大夫善巧方便,大錯早已鑄成。同時證明人的情感善變,今日朋友,明天敵人;今日敵人,明天可能是朋友。所以佛教我們凡事不需要太認真,逆境要忍,順境也要忍,切莫盲目沖動。還有,這故事更證明一切唯心,同是一個人,同是一件事,同是一句話,由于各人居心不同,見解互異,變成不同的結果。
若人心存慈悲,處世做事,能情理兼顧,一定喜劇收場。若然內心充滿仇恨敵對,必令人生舞臺如戰場,悲劇不斷上演。如果人皆學佛的慈悲,以理智領導情感,以情感輔助理智;當理智偏低,情感沖動時,運用智慧克製自己;當理智偏高,冷酷無情時,運用慈悲激發愛心,愛人如己;使理智與情感平衡發展,智慧與慈悲統一而又融洽,自然取消因人心貪嗔癡所造成的世界危機,使人與人間化敵爲友,和諧共處。國與國間,互相尊重,和平共存。必然止息人爲禍患,化解天地戾氣,減少天災的頻律。可知佛教的大慈悲,何止是拔苦與樂的工具,亦是世界人類的救星。我們無論是爲了個人的幸福,抑或爲了世界和平,都應實習佛的慈悲,推廣佛的慈悲,給人間帶來幸福與溫暖,給全世界人類帶來康樂與和平,這是我們佛弟子的職責,也是我們對世界人類應負的責任。
(五)對佛教負責--弘揚佛法、續佛慧命
古人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同樣:“佛教興衰,四衆有責。”身爲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男衆或女衆,除了研究佛法,如法修持外,還要負起弘揚佛法,續佛慧命的職責。但弘揚佛法先決條件,必須理解佛法,正知正見。否則,既不了解佛法,又不肯親近善知識,多聞佛法,僅憑個人世智辯聰,妄想恻憶,曲解佛經,懷疑佛經,修改佛經…,甚至邪言邪語,實非弘揚佛法,而是破壞佛法;非續佛慧命,而是傷害佛教慧命;罪大惡極,千萬不可。
相信各位,都知道百丈禅師與野狐的故事。據說百丈禅師,一日升座說法竟,有一老翁,徘徊不去,師問其故,答:“我實狐身,宿世在此寺當職,有人問我,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答:“不落因果,因此墮狐身,五百世不能超生,請師慈悲救我。”師言:“汝來問我”,狐即問師:“修行人還落因果否?”師答:“不昧因果。”狐聞言大悟,即脫孤身,向師禮謝,請以亡僧禮葬之。僅一字之差,果招墮落,弘法之人,能不警惕?
佛教弟子,從聞思修。先多聞佛法,思惟理解佛法,進而修學佛法,然後將自己所理解所體驗的佛法,爲人解說,輾轉弘傳,使佛法慧命延年益壽,長住世間,利益衆生。是以文殊師利菩薩,教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廣聞佛法,以增勝解,以利修行。如四十卷華嚴經中,文殊菩薩告善財童子言:“汝今發心,求菩薩道,爲欲成就一切智,應當勤求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于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于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恭敬,勿見其過。”善財童子依教南行,經曆一百一十個城市,參訪五十叁位善知識,一一供養侍奉,多聞佛法,親受教益。最後,文殊菩薩教善財子菩薩十法,則以法供養居首。
法供養,即是法布施,亦是弘揚佛法。可知行菩薩道,弘揚佛法,以多聞爲先,以法供養爲最,不求多聞而弘法,難免曲解佛經,自誤誤人。但求多聞,不肯弘法,則有失佛弟子職責。所以本人懇切的希望,佛教四衆弟子,勤求多聞,深入理解佛教經典,進而如法修行,在解行並進中,弘揚佛法,續佛慧命,以盡佛弟子對佛教應盡的職責。
最後,我們還有一份需要完成的任務,就是協助香港佛教聯合會,爭取佛陀聖誕日,成爲香港公衆假期之一。香港,雖然是英國殖民地,但居民百分之九十是中國人,其中信佛的占半數以上,何況香港佛教,文化教育,以及慈善工作,發展良好,成績有目共睹;對繁榮社會,淨化人心,有一定的貢獻。佛教徒希望有一日屬于自己的假期,以便聚會慶祝,並非奢望,值得支持,應該給予。
豈料僅是一天的假日,竟經數十年的申請,以及十多萬人簽字請願,得來的答覆只是“將來進行檢討公衆假期時,會慎重考慮。”這種考慮半個世紀的拖延政策,竟出現于實行自由民主的社區,真教人難以相信。現在,九七逼近,曾有議員提出“在九七之前,政府公衆假期,有否作出檢討,以利將來銜接。”本人認爲何止需要,而且是當務之急。因爲殖民地政府,將成爲過去,風俗人情、社會習俗,亦有所改變,公衆假期,理應調整。當此調整修改公衆假期之際,佛教徒的請願與權益,豈容忽視?
本人希望佛教四衆弟子,團結一致,據理力爭。更希望香港現在與將來的執政長官,共同考慮佛教權益,尊重佛教徒的意見,將佛陀聖誕列爲公衆假期之一,作爲香港佛教聯合會金禧紀念的賀禮,以撫慰佛教徒曆年爲繁榮香港、安定社會、淨化人心、出錢出力的貢獻。此是本人熱誠的希望,相信亦是全香港所有佛教徒迫切的盼望。但願香港執政長官,不要令我們失望。最後,祝各位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我們的責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