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青年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五日于沙田政府大會堂
一、青年的定義
二、一般的青年
叁、學佛的青年
四、念佛的青年
今天,與各位討論的問題,是關于佛教與青年,可分爲青年的定義,一的青年,學佛的青年,以及念佛的青年四種來說明。
一、青年的定義
青年的定義,不止是天真活潑、血氣充沛、勇往向前,還包含強毅的意志,進取的雄心,堅固的信仰,以及不屈不撓的精神,所以青年,並不限于年齡。年輕的青年,固然是人生的黃金時代,在知識豐富言:遠勝于幼年、童年、少年;在其體魄強健言:又勝于中年,老年。何況青年好像一張白紙,可以創作各種不同的圖畫;又如一塊金屬,可以鑄成多種用途的器皿。是以青年,應該是人生事業的開始,亦是人生成功的基石;人生事業與前途成功與否.全視乎年青時代的思想、行爲、與品德而定。若然在特質方面說:則凡是具有堅毅不拔的意志,具有勇敢進取的雄心,具有肯幹、苦幹、實幹精神的人,皆可以名之爲青年。因此在座各位,只要你有青年的朝氣,有青年的魄力,有青年的雄心,有青年的苦幹精神,無論你的年紀多大,都是屬于青年的一族。
我們每見英美各國,祖母與孫兒同學。因爲外國人視接受高等教育,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而大學學位,亦非常普遍,每個中學生,皆有機會進修大學課程,不像香港,考上大學,還要等待學位的配給。但有人早婚,要照顧孩子,或爲經濟所逼,急于找尋工作,直至孩子長大,或自己退休,然後再進入大學,繼續自己的學業;曾經有一個八十多歲的祖母,繼續攻讀各種不同的博士課程的紀錄。這種好學不倦,老而彌堅的精神,固然可嘉,而其不知老之將至,一派天真的作風,更令人敬佩。至于其他學曆好,職位高的退休人士,不甘寂寞,往往跑到學校、醫院去當義工,推輪椅,擦地板,凡能力所及,皆盡力而爲。還有充滿愛心的老人,站在十字街頭,手執令牌,協助學童過馬路,以策安全,這種精神,真是值得我們學習。由于他們工作認真、行爲積極,肯服務,肯助人,誰敢說他們是老朽的人呢?
在佛教的立場言:人的色身,雖然歲月無情,由少而壯、而老、而死,終于生命結束。但學佛的進度,學佛的願力,絕對不會因歲月的遷流,或生命的結束而停止。世間學問,不過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碩士課程、博士課程,用二十多年的時間,便可以完成。但佛學課程,就非一生一世可能畢業,在楞嚴經中說,由凡夫開始學佛修行,直至成佛,于其中間,必須經曆六十個階次的晉升。最初從叁漸次開始,摒棄世間一切欲念,斷除殺盜淫妄等惡業,以清淨的身心,嚴持佛的禁戒,進修佛的大定,由觀行位出發,向十信位進軍,再出十信位,進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向、四加行、十地,等覺的分證位,不知道要曆盡多少時空,要經過多少次生死,一生又一生的向著菩提道邁進,不斷的磨練自己,使自己斷惑證真,最後,還需要加功策進,盡最大的努力,始可以斷盡無明,證入妙覺果位,成無上道,所以說:佛道遙遠。在進修過程中,必須放棄年齡的觀念,不論年老抑或年輕,不管今生,抑或來世,在無量生命中,永遠抱看堅毅的意志,不撓的精神,不畏難,不退屈,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在菩提道上漸次增進,始可完成學佛的課程,使自己轉凡入聖,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證入佛道常樂我樂的真理生命。
各位,你們都知道,善財童子爲了增益道業,接受文殊師利菩薩的勸導,實行五十叁參,遍訪佛教善知識。在不斷拜訪善知識的旅程中,不知消耗了多少歲月,其實年紀已經不少,但人皆稱之爲童子,原因是他那精勤進取的毅力與信心,和自強不息的意志與精坤,使他永遠年輕,永遠是一位年少好學,勤奮向上的童子。
還有文殊師利大菩薩,是叁世諸佛母,是釋迦牟尼佛的師祖,佛經言:“文殊師利大聖尊,一切諸佛以爲母,一切如來初發心,皆因文殊教化力。”何況在過去無量劫前,文殊菩薩已經成佛,號龍種上佛,壽命四百四十萬歲。而現在又示現于北方常喜國成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可見其資格之老,年齡確實不少,但佛經中常常稱他爲文殊師利童子,其形像體態,亦多作童子形,右手執持金剛寶劍,左手執持摩诃般若梵箧。在文殊師利法資藏陀羅尼經中說:“于佛右邊晝文殊師利,如童子貌,頂戴寶冠。”可見學佛的人都是青年,永不衰老,直至成佛,證得理性平等,更無所謂年紀老少之分。
所以我說:學佛的人,雖然是人老,但其心不老,永遠青年。但請各位切莫誤會,以爲學佛人可以人老心不老,因而放浪形骸,胡作非爲,甚至沈迷酒色,做個老而不尊。當知人老心不老,是指向佛道進取的雄心,是指廣度衆生的責任心,是指入世救世的慈悲心,任何人如果能夠本著進取心,責任心,慈悲心來自利兼他,進趣佛道,雖老而實少,否則,年紀輕輕,終日垂頭喪志,不能奮振有爲,則雖年少而實老,這點,我們應該認識清楚。
佛弟子中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被大衆稱爲長老,因爲他是一位年高德長的老人,有一次知道輸盧那國,還未有佛法,在結夏安居後,向佛告假,要到彼國弘揚佛法。佛勸他選擇另外一個地方去布教,因爲輸盧那國交通不便,文化落後,民族性凶捍暴戾,打、罵、殺、戳無日無之,特別是對陌生人,往往置之死地而後已。但富樓那弘法心切,堅持欲往,佛說:“如彼國人,不肯信奉佛法,反而罵你呢?”富樓那答:“很好,只是罵我,不致于打我。”佛言:“如果用拳頭打你,用石塊擲你呢?”富樓那說:“很好,還不致于用刀殺我。”佛言:“如果用刀殺你呢?”富樓那說:“那應該感謝他們,因爲他們殺害我的色身,成就我的道業,使我早日進入涅槃;而我能以此身命,奉獻于弘揚佛法,正好報答佛恩,可惜對他們沒有好處。”這種至死不退的決心,爲法犧牲的精神,正是青年人的特征,而其忍辱布教,爲法捐軀,甚至生命受到威脅,仍然爲他人的利益著想,這樣的思想與行爲,正是佛教青年的好榜樣。
二、一般的青年
目下一般青年、勇敢有余,智力不足,經驗有限,做事僅憑一時意氣沖動,往往不顧後果;加上社會風氣,誨淫誨盜,處處陷阱,在在誘惑,缺乏道德修養的青年,很難把持,不受其害。特別是當今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聲色犬馬,充斥人間,茶樓舞廳,燈紅酒綠,彼此皆是;一般血氣方剛的青年,處身其間,最易感染。我認爲要改善人生,拯救人類未來厄運,非從青年德育做起不可。因爲凡人生體格的鍛煉,學識的增進,德性的修養,事業的建樹,無一不從青年時代開始。何況青年是杜會中堅,國家柱石,民族元氣,時代靈魂,社會的安定,國家的興衰,一切力量都包含在青年品德與智力中。身爲家長,爲教育家,或是弘揚佛法的工作人員,誠應該負起輔導青年,培育青年的責任與使命。否則,思想敏銳,情感豐富的青年,如無良好的教育訓導,無正當娛樂的宣泄,便會感到苦悶,空虛,爲了找尋刺激,就會誤入歧途。
我們這一代,實在有責任教育下一代,但教育並不限于學校,家庭與社會教育更爲重要。因爲人自幼年至成年,無刻不在被教育中,在學校的時間少,在家庭、在社會的時間多;青年人的行爲是否正常,擇業是否正當,固然受社會習俗影響:但品格的良好,道德的觀念,卻開源于家教,家庭教育不良,學校與社會均受其害。
可惜一般父母教育子女,不是失之放縱,便是管教太嚴,或因工作繁忙,無暇照顧,致使年青一代,不知何爲道德.何爲正義,何爲倫理禮教,加以學校教育又偏于智而輕于德,于是一般青年,大多數都不習向上,反而放浪形骸,找尋刺激,好勇鬥狠,無所不爲,以致形成今日社會,青年犯罪紀錄,日益增加,有心者能不無動于衷?因此,早在六十年代,本人就開始輔導青年的工作,創立佛教青年會,創辦佛教青年學校,當時被譽爲“太空寶筏文珠第一號”,可惜限于環境,加以各種負面的因素,建樹無多;現在,人都老了,仍然無法達到理想。可見輔導青年工作,非一人能力所能及,必須群策群力,共同合作,始可收效。現在,香港佛教界有很多團體,都致力于化導青年,實在可喜可賀。不過,如要達到預冀之目的,仍然需要繼續努力,而且需要更多人在這方面通力合作!
叁、學佛的青年
佛學,不止是著重德、智、體、群、美的宗教,亦是著重人的知情意獲得平衡發展的宗教。佛教的真理教育,不僅是開拓人類智慧的利器,亦是促進人性覺悟的力量;因爲佛教的教育,是以智慧爲體,道德爲用,慈威兼施,品學並重,而且是世出世間,通行無阻。學佛的青年人,可以憑借佛的真理,開拓智慧;可以憑借佛的道德,輔導行爲,以奔向真善美的領域,以體會宇宙萬物的層次和價值,以明了人生的真相與意義。使青年人從發掘真理,開拓智慧的道德實踐中,不斷長養慈悲,不斷擴展生命熱能,退則可以獨善其身,進則可以兼善天下,獻身社會,造福人群。由是可知,佛教的確可以使青年的一代,潔身自愛,自覺自奮,自尊自立,自製自勵。
特別是佛教的八正道法門,更是納青年于人生正軌的良方,是有利于社會,正風氣,淨人心,去罪惡,化腐朽的無上聖藥。何謂八正道?八正道指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種正確的修身養性的方法,通用于出家與在家的佛弟子們。
正見,指明白事理,分析邪正,又合乎邏輯的見解。見解正確的人,處事必然提高警覺,意志堅決,不同流合汙,不隨俗浮沈;做人必定居仁由義,公正廉明,不歪曲真理,不誇張事實。特別是學佛的青年人,一定要見解正確,以培養正知正見,趣向正信正覺之道。否則,邪知邪見,極易墮入魔道,淪爲魔眷,自害害人,不可不慎。至于出家人,更需要知見正…
《佛教與青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