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青年▪P2

  ..續本文上一頁確,既理解無常、苦、空、無我的真理,還要舍有漏行,修無漏法,以謀斷惑證真,方名正見。

  正思惟,又名正欲,是一種純正的思想,正當的欲望。然而人之思想有邪正,欲望有善惡;凡由思想欲望所引生的行爲,足以獲得真實的利樂,對己有益,對人有利的謂之善、謂之正;反之,足以招致苦果厄難,自害害人的謂之不善,或不正。學佛人受佛法的薰陶,深信因果,明白事理,知道人生的財富,非在于金錢的積蓄,而是在于智慧的開拓;人生意義,非在于一己之利益,而是在于群體的福利。因爲一己之利益,是寓于利他的行動中,也唯有在利他的行動中,始可以達成個人的利益。是以學佛青年的思想,應該是以群衆的福利而出發,學佛人的欲望,應該是欲各遂其生,欲各適其適,欲同樂其樂,欲天下爲公,欲世界大同。至于出家人對佛教真理,如理思惟,以無漏心,斷滅世間苦惱之因果,進修出世無漏道,不但欲斷惑證真,還欲令自他開佛知見,共成佛道,因此名正思惟,又名正欲。

  正語,是正當的語言,語言是人的心聲,有之內而傳于外,是以思想不正,私欲氾濫的人,不但兩舌惡口,且妄言绮語,知言不知,不知言知,以飾其奸,以助其惡。而學佛的青年人,見解正確,思想純正,不但行爲光明磊落,且非理勿言,言則合理,不妄言,不绮語,不搬弄是非,不惡口罵人。至于出家佛弟子,更應該以無漏心,收攝口業,住于善法,凡有言語,皆與真理相應,名爲正語。

  正業,就是從事正當的事業。佛教認爲,凡能促進社會安定、繁榮,對自他有利,對國家有益的行動,無論是士、農、工、商,皆名正業。否則,唯利是視,或挺而走險,走私漏稅,或販賣色情,販賣毒品,危害社會,擾亂秩序,種種不合理的行爲,甚至與殺、盜、淫,妄有關的行業,皆非正業。出家佛弟子,更應退則以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爲業,進則以弘法爲家務,利生爲事業,否則,醫蔔星相,妄言吉凶,或販賣如來,或依附權貴,廣求名聞利養,或經營行商,謀取盈利,皆非正業。所以出家人應以無漏慧,斷一切邪行,使身業清淨,恒修梵行,不殺,不盜,不淫,不妄,律己修身,隨緣教化,是名正業。

  正命,是指合理的經濟生活。從正當職業,取得合理的經濟,過著合理的生活,謂之正命。否則,經營娼寮、舞廳,茶樓、酒館、販毒、走私,或從事不道德的行業,賺取厚利,養活自己,都是屬于邪命。身爲出家佛弟子,更應以無漏慧,除去身口意中,五種邪命,淡薄名利,寡欲知足,住于清淨正命中,以道自活,長養法身,培植慧命,不詐現異相,不自說功德,不星蔔相命,不現通示威,不論說名聞利養,遠離五種邪命,謂之正命。

  正精進,精謂精勤不懈,進謂進取不倦。人的精進有善與不善之分,善則名正,不善名邪。所謂正精進,該是精于道業,進于德行,既要克己複禮,善與人同;還要努力增長善業,設法停止惡業,所謂:“己生善令長,未生善令生;已生惡令止,未生惡令不起。”謂之正精進,出家佛弟子,精于無漏道,進修無漏業,對涅槃解脫,進取不懈,行必契智,證必契理,名正精進。

  正念,即是正當的意念,亦即是正當的志願。人不可以無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但人立志,必須向善,勤于正道,立于正行,念行一致,切忌爲邪念所侵,爲惡勢力所動。特別是出家之人,更要視富貴如浮雲,視名利如蔽屣,不爲利動,不爲色惑;恒以無漏智,斷除妄想邪念,住于正念,善念,志趣真理,願成佛道,是名正念。

  正定,定是禅定,禅定有正邪之分,有世間與出世間之別,而出世間禅定,又有小乘禅,大乘禅,如來禅,種種不同。八正道是僧俗共修的法門,僧人志在出塵,修行偏于無漏,故修正定是出世禅;世俗之人,偏重于福業進取,行爲向善,故修正定,該是世間四禅八定。無論是修習世間禅定,或出世間禅定,皆應以正見,正思惟爲領導,對于定境,分別明了,不生執著。否則,未得謂得,末證謂證,謗佛謗法,必墮無間地獄。如無聞比丘,依佛出家,精進修定,可惜不肯多聞,缺乏智慧,證入初禅,以爲證得初果,次第增進,證得四禅境界,以爲證得小乘四果,自以爲足,不再求上進。及其命終,四禅天中陰身現前,將生四禅天,便起邪見,以爲既證阿羅漢果,仍然未能了脫生死,然則所謂涅槃,豈非是佛妄語欺人?僅此一念謗佛謗法的邪見,即現阿鼻地獄中陰身,而生阿鼻地獄,求升反墮,我們學佛修定,豈可不慎?

  八正道,不獨是出家人尋求解脫生死必循的正途。亦是在家學佛者生活的導師,行爲的指南。尤其是青年人,若能以正見爲眼目,以正思惟爲出發,以正語、正業、正命爲德行,以正精進爲努力,以正念爲修定的前方便。以正定爲智慧的源泉,使自己見解正確,思想純正,言論合理;從事正當職業,爭取合理利潤,過看合理生活,無不良嗜好,無不良行爲,無不良企圖,無不良心理。同時,以八正道來孕育下一代的思想,培植下一代的道德觀念。然則直接可以建立理想的家園,創造理想的事業,培養理想的下一代;間接可建立理想的社會,理想的世界,而導人類奔向光明的前程。

  特別是正語,因爲在家庭中,家長的語言行爲,對下一代的影響既深且钜。例如:家長講廣東話,孩子亦懂廣東話,家長講國語,孩子亦懂國語,家長講英文,孩子亦講英文,家長講粗口,孩子當然也學講粗口,家長講大話,孩子當然也會講大話。今日社會,你虞我詐,互相欺騙,互相漫罵,究其主因,皆由家長妄言绮語,惡口粗口太多之過。學佛青年,果能以佛的八正道帶回家中,作爲家族的德目,作爲兒童的精神補品,使兒童在八正道的法乳養育中長大,自小就知見正確,思想純正,行爲合理,不粗口,不妄言,不绮語;自少就養成仁慈博愛的個性,自小就富于同情心,正義感,那麼,長大成人後,必然向善發展,向道德進軍,甚而肯爲天下人的幸福而努力,而犧牲,這是自然的演變,可見八正道對于青年人及其下一代,是何等的重要?

  青年人學佛,除以八正道爲生活規範,以八正道爲思想行爲的准則外,還要以佛志爲己志,以佛心爲己心,以佛行爲己行。

  佛的志願,是欲令無量衆生,離苦得樂,覺悟成佛;學佛青年,也應該立志令自己和他人,皆離苦得樂,覺悟成佛。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的心意,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學佛的青年,應學佛的慈悲喜舍,以佛的慈悲喜舍之心爲自己之心。慈,是至極的博愛,是平等而又無條件的給予,能夠令無量衆生,在佛的慈愛普蔭中,獲得出世間的利益與安樂,謂之:“慈無量心”。悲,是至極的同情心,正義感,是無限度、無止境的救濟。平等拔除一切衆生煩惱生死的苦惱,謂之:“悲無量心”。喜是至極的隨喜功德心,無論任何人,任何事,凡對人身心有益,可以助長佛道的功德,皆應該隨喜贊歎,隨力協助,使一切衆生,獲得支持,獲得鼓舞,積極向善,勤求佛道,謂之“喜無量心”。舍,是至極的平等心,不分人我,不管是非,不問冤親,不論順逆,一概舍棄,不分別,不執著,不嗔恨,不眷戀,順我不喜,逆我不嗔,對怨家不生報複心,對親屬不生愛戀心,內則情與智保持平衡,外則冤親平等,拔苦與樂,謂之:“舍無量心”。

  學佛的青年,能夠以佛的慈心爲己心,自然可以改變往昔殘暴的個性,而成爲仁愛的慈善家;能夠以佛的悲心爲己心,將會改變刻薄寡恩,幸災樂渦的心理毛病,而成爲悲心救苦的天使;能夠以佛的喜心爲己心,再不會妒忌障礙別人,反而隨喜成就他人的功德;當其能夠以佛之舍心爲己心,再不會分別人我是非,喜怒無常,反而實行悲智雙運,平等救濟;所以學佛青年,能以佛心爲己心的結果,必然是利己利人,自救救人,法喜充滿,心情愉快。

  佛的行爲,不超出六度四攝等自利利他的範圍。六度的意義與內容,前已詳細介紹,現在不再談,但六度萬行的法門,必需由四攝法的方便來完成。所謂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利樂有情,攝受衆生的良好方法:

  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運用在現代社會而言,財施,是杜會救濟的慈善工作;法施,是社會教育文化事業;無畏施,是法律的組織與執行。所以,財施是用來協助貧苦大衆建立基業;法施是用來作育英才,教化群衆;無畏施是用來執行賞善罰惡,使人的生命財産,獲得安全的保障。一個以佛行爲己行的青年,遇見他人需要內財外財資助時,必然以財施來解救他人的困苦;遇見求知欲強盛的人,必須以法施來充實對方知識,開發他人智慧,解救他人精神的貧乏;若然遇見處于水深火熱中,飽受憂患的人,就應該以無畏的精神來排難解紛,保障他人的安全。同時,還要做到叁輪體空,內不見能施之我,外不見有受施之人,于其中間亦無所施之物;以內外皆空,人我一如的胸懷來發揮人性中:“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同情心,正義感,實行拯救與協助一切衆生。

  愛語,包括安慰語、鼓勵語、祝賀語,以及清淨語,殊勝語。語言之于人生,關系至大,人與人間情感的維系,意志的傳達,思想的交流,無一不憑借語言爲媒介。不善于詞令,或口不擇言的人,勢必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特別是實踐四攝,志在利人的青年,既要辯才無礙,常以歡喜的詞令,說出真實話,正法話,引導衆生走向真理的話;還要審情度勢,說契情契理,契時,契機的話,否則,當人辦理喪事卻時,說些祝賀的話,當人辦喜事,卻說撫慰語,何止詞不達意,令人反感,而你的善意亦變成惡意,試問誰喜歡你,而肯接受你的教導和感化呢?

  利行,可以說是一種公共福利的事業。其目的有叁:一令人改善生活環境,得到幸福與快樂;二使人止惡行善,由今日的善因,引生他…

《佛教與青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與健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