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与青年

  佛教与青年

  文珠法师讲述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五日于沙田政府大会堂

  一、青年的定义

  二、一般的青年

  三、学佛的青年

  四、念佛的青年

  今天,与各位讨论的问题,是关于佛教与青年,可分为青年的定义,一的青年,学佛的青年,以及念佛的青年四种来说明。

  一、青年的定义

  青年的定义,不止是天真活泼、血气充沛、勇往向前,还包含强毅的意志,进取的雄心,坚固的信仰,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所以青年,并不限于年龄。年轻的青年,固然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在知识丰富言:远胜于幼年、童年、少年;在其体魄强健言:又胜于中年,老年。何况青年好像一张白纸,可以创作各种不同的图画;又如一块金属,可以铸成多种用途的器皿。是以青年,应该是人生事业的开始,亦是人生成功的基石;人生事业与前途成功与否.全视乎年青时代的思想、行为、与品德而定。若然在特质方面说:则凡是具有坚毅不拔的意志,具有勇敢进取的雄心,具有肯干、苦干、实干精神的人,皆可以名之为青年。因此在座各位,只要你有青年的朝气,有青年的魄力,有青年的雄心,有青年的苦干精神,无论你的年纪多大,都是属于青年的一族。

  我们每见英美各国,祖母与孙儿同学。因为外国人视接受高等教育,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而大学学位,亦非常普遍,每个中学生,皆有机会进修大学课程,不像香港,考上大学,还要等待学位的配给。但有人早婚,要照顾孩子,或为经济所逼,急于找寻工作,直至孩子长大,或自己退休,然后再进入大学,继续自己的学业;曾经有一个八十多岁的祖母,继续攻读各种不同的博士课程的纪录。这种好学不倦,老而弥坚的精神,固然可嘉,而其不知老之将至,一派天真的作风,更令人敬佩。至于其他学历好,职位高的退休人士,不甘寂寞,往往跑到学校、医院去当义工,推轮椅,擦地板,凡能力所及,皆尽力而为。还有充满爱心的老人,站在十字街头,手执令牌,协助学童过马路,以策安全,这种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由于他们工作认真、行为积极,肯服务,肯助人,谁敢说他们是老朽的人呢?

  在佛教的立场言:人的色身,虽然岁月无情,由少而壮、而老、而死,终于生命结束。但学佛的进度,学佛的愿力,绝对不会因岁月的迁流,或生命的结束而停止。世间学问,不过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硕士课程、博士课程,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便可以完成。但佛学课程,就非一生一世可能毕业,在楞严经中说,由凡夫开始学佛修行,直至成佛,于其中间,必须经历六十个阶次的晋升。最初从三渐次开始,摒弃世间一切欲念,断除杀盗淫妄等恶业,以清净的身心,严持佛的禁戒,进修佛的大定,由观行位出发,向十信位进军,再出十信位,进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向、四加行、十地,等觉的分证位,不知道要历尽多少时空,要经过多少次生死,一生又一生的向著菩提道迈进,不断的磨练自己,使自己断惑证真,最后,还需要加功策进,尽最大的努力,始可以断尽无明,证入妙觉果位,成无上道,所以说:佛道遥远。在进修过程中,必须放弃年龄的观念,不论年老抑或年轻,不管今生,抑或来世,在无量生命中,永远抱看坚毅的意志,不挠的精神,不畏难,不退屈,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在菩提道上渐次增进,始可完成学佛的课程,使自己转凡入圣,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证入佛道常乐我乐的真理生命。

  各位,你们都知道,善财童子为了增益道业,接受文殊师利菩萨的劝导,实行五十三参,遍访佛教善知识。在不断拜访善知识的旅程中,不知消耗了多少岁月,其实年纪已经不少,但人皆称之为童子,原因是他那精勤进取的毅力与信心,和自强不息的意志与精坤,使他永远年轻,永远是一位年少好学,勤奋向上的童子。

  还有文殊师利大菩萨,是三世诸佛母,是释迦牟尼佛的师祖,佛经言:“文殊师利大圣尊,一切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何况在过去无量劫前,文殊菩萨已经成佛,号龙种上佛,寿命四百四十万岁。而现在又示现于北方常喜国成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可见其资格之老,年龄确实不少,但佛经中常常称他为文殊师利童子,其形像体态,亦多作童子形,右手执持金刚宝剑,左手执持摩诃般若梵箧。在文殊师利法资藏陀罗尼经中说:“于佛右边昼文殊师利,如童子貌,顶戴宝冠。”可见学佛的人都是青年,永不衰老,直至成佛,证得理性平等,更无所谓年纪老少之分。

  所以我说:学佛的人,虽然是人老,但其心不老,永远青年。但请各位切莫误会,以为学佛人可以人老心不老,因而放浪形骸,胡作非为,甚至沉迷酒色,做个老而不尊。当知人老心不老,是指向佛道进取的雄心,是指广度众生的责任心,是指入世救世的慈悲心,任何人如果能够本著进取心,责任心,慈悲心来自利兼他,进趣佛道,虽老而实少,否则,年纪轻轻,终日垂头丧志,不能奋振有为,则虽年少而实老,这点,我们应该认识清楚。

  佛弟子中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被大众称为长老,因为他是一位年高德长的老人,有一次知道输卢那国,还未有佛法,在结夏安居后,向佛告假,要到彼国弘扬佛法。佛劝他选择另外一个地方去布教,因为输卢那国交通不便,文化落后,民族性凶捍暴戾,打、骂、杀、戳无日无之,特别是对陌生人,往往置之死地而后已。但富楼那弘法心切,坚持欲往,佛说:“如彼国人,不肯信奉佛法,反而骂你呢?”富楼那答:“很好,只是骂我,不致于打我。”佛言:“如果用拳头打你,用石块掷你呢?”富楼那说:“很好,还不致于用刀杀我。”佛言:“如果用刀杀你呢?”富楼那说:“那应该感谢他们,因为他们杀害我的色身,成就我的道业,使我早日进入涅槃;而我能以此身命,奉献于弘扬佛法,正好报答佛恩,可惜对他们没有好处。”这种至死不退的决心,为法牺牲的精神,正是青年人的特征,而其忍辱布教,为法捐躯,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仍然为他人的利益著想,这样的思想与行为,正是佛教青年的好榜样。

  二、一般的青年

  目下一般青年、勇敢有余,智力不足,经验有限,做事仅凭一时意气冲动,往往不顾后果;加上社会风气,诲淫诲盗,处处陷阱,在在诱惑,缺乏道德修养的青年,很难把持,不受其害。特别是当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声色犬马,充斥人间,茶楼舞厅,灯红酒绿,彼此皆是;一般血气方刚的青年,处身其间,最易感染。我认为要改善人生,拯救人类未来厄运,非从青年德育做起不可。因为凡人生体格的锻炼,学识的增进,德性的修养,事业的建树,无一不从青年时代开始。何况青年是杜会中坚,国家柱石,民族元气,时代灵魂,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兴衰,一切力量都包含在青年品德与智力中。身为家长,为教育家,或是弘扬佛法的工作人员,诚应该负起辅导青年,培育青年的责任与使命。否则,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的青年,如无良好的教育训导,无正当娱乐的宣泄,便会感到苦闷,空虚,为了找寻刺激,就会误入歧途。

  我们这一代,实在有责任教育下一代,但教育并不限于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更为重要。因为人自幼年至成年,无刻不在被教育中,在学校的时间少,在家庭、在社会的时间多;青年人的行为是否正常,择业是否正当,固然受社会习俗影响:但品格的良好,道德的观念,却开源于家教,家庭教育不良,学校与社会均受其害。

  可惜一般父母教育子女,不是失之放纵,便是管教太严,或因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致使年青一代,不知何为道德.何为正义,何为伦理礼教,加以学校教育又偏于智而轻于德,于是一般青年,大多数都不习向上,反而放浪形骸,找寻刺激,好勇斗狠,无所不为,以致形成今日社会,青年犯罪纪录,日益增加,有心者能不无动于衷?因此,早在六十年代,本人就开始辅导青年的工作,创立佛教青年会,创办佛教青年学校,当时被誉为“太空宝筏文珠第一号”,可惜限于环境,加以各种负面的因素,建树无多;现在,人都老了,仍然无法达到理想。可见辅导青年工作,非一人能力所能及,必须群策群力,共同合作,始可收效。现在,香港佛教界有很多团体,都致力于化导青年,实在可喜可贺。不过,如要达到预冀之目的,仍然需要继续努力,而且需要更多人在这方面通力合作!

  三、学佛的青年

  佛学,不止是著重德、智、体、群、美的宗教,亦是著重人的知情意获得平衡发展的宗教。佛教的真理教育,不仅是开拓人类智慧的利器,亦是促进人性觉悟的力量;因为佛教的教育,是以智慧为体,道德为用,慈威兼施,品学并重,而且是世出世间,通行无阻。学佛的青年人,可以凭借佛的真理,开拓智慧;可以凭借佛的道德,辅导行为,以奔向真善美的领域,以体会宇宙万物的层次和价值,以明了人生的真相与意义。使青年人从发掘真理,开拓智慧的道德实践中,不断长养慈悲,不断扩展生命热能,退则可以独善其身,进则可以兼善天下,献身社会,造福人群。由是可知,佛教的确可以使青年的一代,洁身自爱,自觉自奋,自尊自立,自制自励。

  特别是佛教的八正道法门,更是纳青年于人生正轨的良方,是有利于社会,正风气,净人心,去罪恶,化腐朽的无上圣药。何谓八正道?八正道指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种正确的修身养性的方法,通用于出家与在家的佛弟子们。

  正见,指明白事理,分析邪正,又合乎逻辑的见解。见解正确的人,处事必然提高警觉,意志坚决,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做人必定居仁由义,公正廉明,不歪曲真理,不夸张事实。特别是学佛的青年人,一定要见解正确,以培养正知正见,趣向正信正觉之道。否则,邪知邪见,极易堕入魔道,沦为魔眷,自害害人,不可不慎。至于出家人,更需要知见正…

《佛教与青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佛教与健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