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P2

  ..續本文上一頁代表者。

  至于觀音菩薩聖號的來由?以及其性別、聖像、聖迹等,可分以下五點說明:

  (一)觀音菩薩的聖號

  1.得名的原因

  一由宿世志願得名:悲華經記載,往昔恒河沙阿僧祇劫前,有佛出世,名寶藏如來。當時有一轉輪聖王,名無诤念,與其千子,各各請佛及僧住于皇宮,四事供養,爲期叁個月。當時第一太子名不詢,供養佛已,因觀衆生苦,而于佛前發願,以一切善根功德,回向無上菩提,並願于修菩薩道時,所有苦惱衆生,能稱其名:爲其天耳所聞,天眼所見者,皆可離苦得樂。時寶藏如來,即爲不珣太子授記:“善男子,汝觀天人及叁惡道一切衆生,生大悲心,欲斷衆生諸苦惱故,欲斷衆生諸煩惱故,欲令衆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爲觀世音。”二由因中修行得名:楞嚴經觀世音菩薩對釋迦佛說:久遠劫前,曾供養一位觀音如來,並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觀世音如來,授其“聞熏聞修金剛叁昧”。因而從聞思修,入叁摩地,悟證圓通,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能以叁十二應身,入諸國土,度脫衆生。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能以十四無畏,四不思議,施于衆生。令聞名見形,稱念聖號之人,皆可離苦得樂。因此,觀音如來,于大會中授記菩薩,號觀世音。

  叁由果上利他得名:楞嚴經觀音菩薩自說:“我得佛心,證于究竟。”自此,無量劫來,皆以大悲心,平等“拔苦與樂。”故法華經無盡意菩薩問佛:“觀世音菩薩,以阿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是觀其音聲,即得解脫。”又雲:“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刹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刹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由于菩薩發大悲心,修大悲行,證得佛心的無限慈悲。能令凡稱其名號的苦惱衆生,得免叁災,脫四難,除叁毒,應二求,甚至以叁十二應身,及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福備衆生,因名觀世音。又名觀世音自在,或名觀自在。

  2.聖號的意義

  若依據自利功德釋觀世音叁字,觀是能觀智,包括一心叁觀之智,世音是所觀之境,包括一境叁谛之理。菩薩以一心叁觀之智,觀于一境叁谛之理,圓觀圓證,自在無礙,因名觀世音自在。

  若根據利他功德釋,觀是教,世音是機,教指菩薩尋聲救苦的大悲心,機指九法界衆生,稱念菩薩聖號或悲哀求救之音聲。因菩薩能興慈運悲,拔苦與樂,普門示現,自在無礙,故名觀世音自在。

  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薩依智慧之體,起慈悲之用,遍觀法界衆生,隨其機緣,拔苦與樂,自由自在,無所障礙,因名觀世音。亦名觀自在。或有人說:舊譯名觀世音,新譯名觀自在,征之佛經,並不盡然。或說觀自在,另有其人,非即是觀世音,更不可信。其實,觀世音即是觀自在,觀自在亦即是觀世音,而大悲心陀羅尼經,釋尊則名之爲觀世音自在。

  (二)觀音菩薩的性別

  性別,指男性或女性的分別。然男女性別,僅限于欲界六道衆生。欲界天道衆生,雖有男女性別,及男女性欲,但欲心微薄,所謂:“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熟視他暫視,此是人天真快樂。”色界衆生,雖有色相,但純是蓮花化生,初生貌如童子,身白銀色,衣冠具足,全是大丈夫相,無男女性別,亦無男女情欲。無色界衆生,依正俱空,身心都無,何來性別?

  至于四聖境界,早已超越叁界六道輪回,無所謂男女性別。四種聖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隨其智慧深淺,功德大小,所感報身,相好莊嚴各殊。但皆純是大丈夫身,絕無男女之相。觀音菩薩,早登佛地,是正法明如來。爲度衆生,迹現菩薩,當然超越男女性別,屬大丈夫身。但教化衆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或現男身,或現女身,全視乎所教化衆生之根性而定。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叁十二應身中,現十叁種人身,即有七種屬于婦女身。至于釋尊降生娑婆世界成佛時,觀世音菩薩同時來此婆婆世界,于釋尊法中,大作佛事的,該是男子身。因爲佛在悲華經,十一面神咒經,大悲心大陀羅尼經,以及其他諸經,皆稱觀世音菩薩爲:“善男子。”華嚴經更說:“勇猛丈夫觀世音。”可知觀世音菩薩,除本門佛身,及其他應化身外,其迹現菩薩,該是男子身。

  古之男女,皆蓄長發,身著長袍,頭披布巾,印度如此,中國亦然。且富貴之家,無論男女,多佩帶珠寶,璎珞,以爲嚴飾。觀世音菩薩,既現在家菩薩相,其服飾該與當時男士同。是以古之菩薩像,(不僅觀世音,其他菩薩亦然)多身著長袍,頭披布巾,頸佩璎珞,但其相貌,于慈祥中,猶具男子威嚴堅毅之相。世人不察,竟因服飾,誤以爲觀世音菩薩是女性。特別是近數十年來,中國所製造之觀音瓷像,或圖像,越來越女性化,非及早糾正不可。雖然,觀世音菩薩的特殊功能,是大慈大悲,與一般母性的慈愛極爲接近;雖然,觀世音菩薩特別同情婦女界的淒苦,常應化婦女身教化衆生,但總不應該因此而將“勇猛丈夫觀世音”,轉變成女性化的造型。學佛人應該正視佛經,信佛所說,不應以訛傳訛,自誤誤人。

  (叁)觀音菩薩的本迹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佛告阿難:“善男子,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力,已于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爲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衆生故,現作菩薩。”

  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中釋尊亦說:“觀自在菩薩,于我前成佛,號正法明,十號具足。我于彼時,爲彼佛座下,作苦行弟子,蒙其教化,令得成佛。十方如來,皆由觀自在教化之力,故于妙國土,得無上道,轉妙*輪;是故汝等,勿生疑惑,常應供養。但常稱名號,等供養六十二億恒河沙數如來功德,何況至誠供養,其福無量。”據此證明觀世音菩薩本門深遠,今現菩薩身,于極樂世界,位居補處,與大勢至菩薩,同輔阿彌陀佛,接引衆生。並于阿彌陀佛般涅槃後,正法滅盡時,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極樂世界,轉名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壽命九十六億那由他百千劫,般涅槃後,正法住世,六十叁億劫,(見悲華經)皆是方便示現之迹門。

  (四)觀音菩薩的道場

  觀音菩薩,悲心救苦,不舍衆生,何止在極樂世界,現菩薩身,助佛教化,亦于十方佛前,以菩薩身,大作佛事。釋尊當日在印度示現成佛時,觀世音菩薩,亦同時垂迹娑婆,現菩薩身,助佛教化。

  衆所周知而又能受持讀誦的大悲咒,是當日釋尊駕臨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時,觀世音菩薩于釋尊前說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雲:“如是我聞,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坐寶師子座,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百寶幢幡周匝懸列。爾時如來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與無央數菩薩摩詞薩俱,其名曰總特王菩薩……時觀世音菩薩,于大會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刹土,及叁千大千世界……。”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陀羅尼咒,今當欲說,爲諸衆生而安樂故,除一切病故,得壽命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善根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惟願世尊,慈悲聽許……。”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樂衆生,欲說神咒,今正是時,宜應速說,如來隨喜,諸佛亦然。”于是觀音菩薩在釋尊允許下,說出無量憶劫前,千光王靜如來,授其大悲咒的經過。及其授持大悲咒的功德。

  補陀落迦山,梵文POTALAKA,音譯補陀落迦山,或補但洛迦山,或普陀落迦山。義靜法師譯名海島山,或小白華山,又名光明山。因此山位于海島,島上滿布小白華,清香美麗,觀音菩薩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門示現,因而得名。據說補陀落迦山,共有叁處:

  (1)印度補怛洛伽山

  華嚴經說:“于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伽山,彼有菩薩名觀世音自在。”又雲:“海上有山多聖賢,聚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香遍滿,衆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爲利衆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善財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漸至此山:“見其山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樹林翡郁,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于金剛寶石上,結伽跌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爲宣說大慈悲法。”

  唐叁藏玄裝法師之西遊記中,亦有記述:“株羅矩吒MALAKUTA南方海濱,有座抹刺耶山,抹刺耶MALAYA山東方,有座布怛洛迦山POTALAKA,此山山徑危險,岩谷崎岖,山頂有池,其水澄清如鏡。有大河繞山,周流二十匝,入南海,池測有石天宮,觀世音菩薩往來其間。其有願見菩薩者,不顧身命,涉水登山,忘其危險,但能到此山者甚少。惟山下居人,虔心求見菩薩,則菩薩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塗灰外道身,慰喻此人,得遂其願……。”

  (2)中國普陀洛迦山

  在中國浙江省定海縣,舟山群島之一的普陀山。島呈狹長形,島內崎岖,由南至北,有錦屏山,光遊峰,伏龍山,雪浪山,青鼓山等,其中最高是島北的白華頂,又名佛頂山。島之東南有一小島,名洛迦山,合稱爲普陀洛迦山,後人漸將普陀及洛迦分成兩個山名。

  普陀山所以成爲中國四大名山之一,名爲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其原因在普陀山志記載:謂中國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年,日本僧人慧谔,遊五臺山,見一觀音像,莊嚴殊勝,心慕不已,實行不問自取,請回日本供養。豈料船經普陀山時,海中忽湧無數鐵蓮花,舟不能行,如是叁日叁夜,慧谔驚而禱告曰:“如聖像與日本衆生無緣,當從所向,弟子隨從所適,建寺供養。”禱畢舟行,至潮音洞邊即停,慧谔捧大士像離舟登岸,時…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