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代表者。
至于观音菩萨圣号的来由?以及其性别、圣像、圣迹等,可分以下五点说明:
(一)观音菩萨的圣号
1.得名的原因
一由宿世志愿得名:悲华经记载,往昔恒河沙阿僧祇劫前,有佛出世,名宝藏如来。当时有一转轮圣王,名无诤念,与其千子,各各请佛及僧住于皇宫,四事供养,为期三个月。当时第一太子名不询,供养佛已,因观众生苦,而于佛前发愿,以一切善根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并愿于修菩萨道时,所有苦恼众生,能称其名:为其天耳所闻,天眼所见者,皆可离苦得乐。时宝藏如来,即为不珣太子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二由因中修行得名: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对释迦佛说:久远劫前,曾供养一位观音如来,并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观世音如来,授其“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因而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悟证圆通,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能以三十二应身,入诸国土,度脱众生。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能以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施于众生。令闻名见形,称念圣号之人,皆可离苦得乐。因此,观音如来,于大会中授记菩萨,号观世音。
三由果上利他得名:楞严经观音菩萨自说:“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自此,无量劫来,皆以大悲心,平等“拔苦与乐。”故法华经无尽意菩萨问佛:“观世音菩萨,以阿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是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又云:“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由于菩萨发大悲心,修大悲行,证得佛心的无限慈悲。能令凡称其名号的苦恼众生,得免三灾,脱四难,除三毒,应二求,甚至以三十二应身,及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福备众生,因名观世音。又名观世音自在,或名观自在。
2.圣号的意义
若依据自利功德释观世音三字,观是能观智,包括一心三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包括一境三谛之理。菩萨以一心三观之智,观于一境三谛之理,圆观圆证,自在无碍,因名观世音自在。
若根据利他功德释,观是教,世音是机,教指菩萨寻声救苦的大悲心,机指九法界众生,称念菩萨圣号或悲哀求救之音声。因菩萨能兴慈运悲,拔苦与乐,普门示现,自在无碍,故名观世音自在。
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萨依智慧之体,起慈悲之用,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拔苦与乐,自由自在,无所障碍,因名观世音。亦名观自在。或有人说:旧译名观世音,新译名观自在,征之佛经,并不尽然。或说观自在,另有其人,非即是观世音,更不可信。其实,观世音即是观自在,观自在亦即是观世音,而大悲心陀罗尼经,释尊则名之为观世音自在。
(二)观音菩萨的性别
性别,指男性或女性的分别。然男女性别,仅限于欲界六道众生。欲界天道众生,虽有男女性别,及男女性欲,但欲心微薄,所谓:“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此是人天真快乐。”色界众生,虽有色相,但纯是莲花化生,初生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冠具足,全是大丈夫相,无男女性别,亦无男女情欲。无色界众生,依正俱空,身心都无,何来性别?
至于四圣境界,早已超越三界六道轮回,无所谓男女性别。四种圣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随其智慧深浅,功德大小,所感报身,相好庄严各殊。但皆纯是大丈夫身,绝无男女之相。观音菩萨,早登佛地,是正法明如来。为度众生,迹现菩萨,当然超越男女性别,属大丈夫身。但教化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或现男身,或现女身,全视乎所教化众生之根性而定。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三十二应身中,现十三种人身,即有七种属于妇女身。至于释尊降生娑婆世界成佛时,观世音菩萨同时来此婆婆世界,于释尊法中,大作佛事的,该是男子身。因为佛在悲华经,十一面神咒经,大悲心大陀罗尼经,以及其他诸经,皆称观世音菩萨为:“善男子。”华严经更说:“勇猛丈夫观世音。”可知观世音菩萨,除本门佛身,及其他应化身外,其迹现菩萨,该是男子身。
古之男女,皆蓄长发,身著长袍,头披布巾,印度如此,中国亦然。且富贵之家,无论男女,多佩带珠宝,璎珞,以为严饰。观世音菩萨,既现在家菩萨相,其服饰该与当时男士同。是以古之菩萨像,(不仅观世音,其他菩萨亦然)多身著长袍,头披布巾,颈佩璎珞,但其相貌,于慈祥中,犹具男子威严坚毅之相。世人不察,竟因服饰,误以为观世音菩萨是女性。特别是近数十年来,中国所制造之观音瓷像,或图像,越来越女性化,非及早纠正不可。虽然,观世音菩萨的特殊功能,是大慈大悲,与一般母性的慈爱极为接近;虽然,观世音菩萨特别同情妇女界的凄苦,常应化妇女身教化众生,但总不应该因此而将“勇猛丈夫观世音”,转变成女性化的造型。学佛人应该正视佛经,信佛所说,不应以讹传讹,自误误人。
(三)观音菩萨的本迹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佛告阿难:“善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
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中释尊亦说:“观自在菩萨,于我前成佛,号正法明,十号具足。我于彼时,为彼佛座下,作苦行弟子,蒙其教化,令得成佛。十方如来,皆由观自在教化之力,故于妙国土,得无上道,转妙*轮;是故汝等,勿生疑惑,常应供养。但常称名号,等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数如来功德,何况至诚供养,其福无量。”据此证明观世音菩萨本门深远,今现菩萨身,于极乐世界,位居补处,与大势至菩萨,同辅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并于阿弥陀佛般涅槃后,正法灭尽时,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极乐世界,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寿命九十六亿那由他百千劫,般涅槃后,正法住世,六十三亿劫,(见悲华经)皆是方便示现之迹门。
(四)观音菩萨的道场
观音菩萨,悲心救苦,不舍众生,何止在极乐世界,现菩萨身,助佛教化,亦于十方佛前,以菩萨身,大作佛事。释尊当日在印度示现成佛时,观世音菩萨,亦同时垂迹娑婆,现菩萨身,助佛教化。
众所周知而又能受持读诵的大悲咒,是当日释尊驾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时,观世音菩萨于释尊前说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云:“如是我闻,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坐宝师子座,其座纯以无量杂摩尼宝而用庄严,百宝幢幡周匝悬列。尔时如来将欲演说总持陀罗尼故,与无央数菩萨摩词萨俱,其名曰总特王菩萨……时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刹土,及三千大千世界……。”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陀罗尼咒,今当欲说,为诸众生而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惟愿世尊,慈悲听许……。”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乐众生,欲说神咒,今正是时,宜应速说,如来随喜,诸佛亦然。”于是观音菩萨在释尊允许下,说出无量忆劫前,千光王静如来,授其大悲咒的经过。及其授持大悲咒的功德。
补陀落迦山,梵文POTALAKA,音译补陀落迦山,或补但洛迦山,或普陀落迦山。义静法师译名海岛山,或小白华山,又名光明山。因此山位于海岛,岛上满布小白华,清香美丽,观音菩萨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门示现,因而得名。据说补陀落迦山,共有三处:
(1)印度补怛洛伽山
华严经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伽山,彼有菩萨名观世音自在。”又云:“海上有山多圣贤,聚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香遍满,众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善财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渐至此山:“见其山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翡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伽跌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
唐三藏玄装法师之西游记中,亦有记述:“株罗矩吒MALAKUTA南方海滨,有座抹刺耶山,抹刺耶MALAYA山东方,有座布怛洛迦山POTALAKA,此山山径危险,岩谷崎岖,山顶有池,其水澄清如镜。有大河绕山,周流二十匝,入南海,池测有石天宫,观世音菩萨往来其间。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涉水登山,忘其危险,但能到此山者甚少。惟山下居人,虔心求见菩萨,则菩萨或现自在天身,或现涂灰外道身,慰喻此人,得遂其愿……。”
(2)中国普陀洛迦山
在中国浙江省定海县,舟山群岛之一的普陀山。岛呈狭长形,岛内崎岖,由南至北,有锦屏山,光游峰,伏龙山,雪浪山,青鼓山等,其中最高是岛北的白华顶,又名佛顶山。岛之东南有一小岛,名洛迦山,合称为普陀洛迦山,后人渐将普陀及洛迦分成两个山名。
普陀山所以成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名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其原因在普陀山志记载:谓中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年,日本僧人慧谔,游五台山,见一观音像,庄严殊胜,心慕不已,实行不问自取,请回日本供养。岂料船经普陀山时,海中忽涌无数铁莲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谔惊而祷告曰:“如圣像与日本众生无缘,当从所向,弟子随从所适,建寺供养。”祷毕舟行,至潮音洞边即停,慧谔捧大士像离舟登岸,时…
《四大菩萨 (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