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大菩萨 (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

  四大菩萨 (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

  文珠法师讲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于香港九龙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义

  二、慈悲的类别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圣号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性别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本迹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道场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圣像

  四、慈悲的代表—称念观音的功德

  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

  各位,勤求无上智慧,是上求佛道,实践无边愿行,是下化众生。但当我们开始上求下化时,首先必须具备无限度的慈悲,然后始可展开弘法工作,建立利生事业,以完成佛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达到学佛、成佛之目的。因此,今晚要与各位讨论的题目,是“无限的慈悲”。可分慈悲的意义,慈悲的类别,慈悲的需要,以及慈悲的代表四点来说明。

  一、慈悲的意义

  何谓慈悲?慈悲,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亦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佛教的大乘教义及利他的行为,皆本自慈悲。而慈悲又本自人性的平等。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凡有生命的动物,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冤与亲,人与畜,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因此,诸佛菩萨,从一切众生,佛性平等,无二无别的观念中,自然对一切众生流露出无限的慈爱,愿意无限度给予一切众生的幸福快乐;自然对被众苦逼迫,还末成佛的一切众生,产生同体大悲至极同情,愿意无条件的拔除一切众生的忧悲苦恼。所以大智度论说:“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这种拔苦与乐的大慈大悲,原是人类本具的天性,可惜人因固执自我,妄想发展自我,结果,被自我所蒙蔽,为自我所困扰,无法冲破自我所编织的烦恼圈套,无法跳出自我所制造的私欲陷阱;致使人心慈悲丧失,同情心灭,正义无存。人与人相处,各私己所爱,各爱己所私,不得不强夺巧取,以强凌弱;圣洁的慈悲心,竟沦落为卑鄙的自私心,尊贵的同情心,竟变为狭小的占有欲。遂给人类制造无比的灾难,给世界带来无穷的斗争。

  诸佛菩萨,由于亲近善知识,转愚成智,转迷成悟,能觉悟往者不谏,知来者可追,剪除妄想,摆脱私欲,本乎无上智慧,实践无边愿行,发掘人性的慈悲,而且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故能超越时空的限制,冲破种族的界限,无论此界他方,不管过去,现在,或未来,不问男女老少,不分贫富贵贱,是人或是畜,皆一律平等拔苦与乐。何止拔除一切众生,生理上种种苦恼,同时拔除众生心理上的烦恼;不特给予众生生活上物质所需,且给予众生精神上真理的启示,令众生法喜充满。

  这种无条件,无止境,无限度的慈悲,正是大乘行者济物利生的资金,亦是大乘佛教拔苦与乐的基本功能。菩萨们历劫修因,广行六度、四摄,饶益有情,固然是基于慈悲;而释尊降生娑婆,八相成道,展开觉世牖民的工作,到处转*轮,击法鼓,从朝至暮,说法利生,又何尝不是慈悲的驱使。可以说,释尊的心,是慈悲心,释尊的行,是慈悲行,释尊的一生,正是大慈大悲的总汇;离开慈悲,既无菩萨道可修,亦无佛道可成。所以法华经说:“如来室者,慈悲心是。”大涅槃经亦说:“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悲为本。”据此可知,慈悲,正是建立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基石,是大乘教义的核心,大乘菩萨的骨髓与灵魂。

  二、慈悲的类别

  在涅槃经中,佛说四无量心时,将慈悲分为三类:

  (一)生缘慈悲

  众生,指凡有生命的动物,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道众生。六道众生无论是胎生、卵生、湿生、或化生,凡有生命,无不有苦。佛弟子因见众生苦,起慈悲心,恒思拔苦与乐,名众生缘慈悲。但是属于初发的慈悲心,烦恼末除,我执末断,内见有我,外见有人,人我之间,又有亲疏之分,冤亲之别,末能做到冤亲平等,拔苦与乐,慈悲有限,非无限的慈悲。

  (二)法缘慈悲

  法、广则指宇宙万有诸法,狭则指组成人体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二乘圣人,因闻佛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悟无生理,断我执,证真空涅槃。但仅知由五蕴等法组成的我空,不知能组成我的五蕴等法亦空。以为众生之苦,是由五蕴等法而生。遂起慈悲心,说缘生之我,无常、苦、空,开导众生,令断烦恼,破我执,离苦得乐。如涅槃经言:“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因缘五蕴等法所起慈悲,名法缘慈。但度生不广,智慧有限,亦非无限的慈悲。

  (三)无缘慈悲

  无缘,谓心无所缘。因为诸佛菩萨,以无上智慧,证实相真理,知生佛平等,圣凡无二,不住凡夫之有为,不住二乘之无为;亦不住过去、现在、未来,离诸妄想分别,心无所缘。但因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心生执著,终日人我是非,分别取舍,作无边的罪业,沉沦生死苦海,无法自拔。遂本乎无缘大慈,兴同体大悲,倒驾慈航,随流九界,平等拔苦与乐,名无缘慈悲。

  无缘慈悲,是以智慧为体,慈悲为用。因有智慧,知法性空,终日度生,不见有能度之我,亦无所度之众生,于其中间,更无苦可拔,无乐可与,所谓三轮体空。因有慈悲,等视众生,犹如赤子,苦乐与共,恒抱“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一己求安乐。”的悲愿。入世救世,既平等无私,更广大无限,尽未来际,爱护众生,拔苦与乐,因名无限的慈悲。

  三、慈悲的重要

  六道众生,困居三界,升沉不已,生死炽然,苦恼无边,固然需要佛的慈悲救济;二乘圣人,困居化城,迷失宝所,沉空滞寂,保果不前,更需要佛的慈悲教化。至于权教菩萨,虽然已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但未达实相,执著中道,内见有能度众生的我,外见有可度的众生,有相修行,住心布施,亦需要佛的慈悲开导。何况佛道遥远,众生难度,非佛慈悲的鼓励与辅导,恐难免退堕,是以九法界圣凡,无不需要慈悲。

  诸佛菩萨,以大慈大悲平等无私之心,救济六道众生,烦恼生死轮回之苦;给予涅槃真理生命永恒之乐。救济二乘圣人,沉空滞寂,得少为足之苦;给予回小向大,走向宝所,令证菩提之乐。救济浅位菩萨,无明障道之苦;给予实相智慧,速得佛果菩提之乐。

  特别是人间,而且是今时今日的人间,更急于需要佛的慈悲救济。因为现代人,由于内心贪嗔痴三毒,所形成的矛盾与斗争,由于外界科学进步物质引诱,所导致的危机与苦难,非常急于需要佛的慈悲救济,也唯有推动佛的大慈大悲精神,始可以停止人类的斗争,解救人世间的厄运。

  虽然,佛的慈悲,并非实质的事物,可以供人摆设,或供人欣赏。但慈悲确实存在人间,而且其力量威猛无比,远胜一般的武器。因为武器,仅能威吓人于一时,而慈悲以力量,却能绵延至远,无穷无尽。武器只能制伏人的行为,无法改变人内心的邪恶;而慈悲却能震撼人的心灵,净化人的身心。人类所以挥动武器,策动战争,主要原因是内心的贪与嗔;而慈悲,却能消灭人心的贪嗔。所以,慈悲何止是有益世道人心的良方,是救急扶危的圣药,简直是杀人武器的克星,人类的救星。今后人类前途的安危与苦乐,实在维系于人心的慈悲。

  假如现代人,皆能学习佛的慈悲,运用慈悲的力量,使人溶化仇恨,停止战争;使人悔过自新,弃暗投明;使人以仁爱代替憎恨,以宽恕代替征罚,以奉献代替占有,以随喜协助之心,代替妒忌与障碍。当然可以救拔现代人愤怒敌对,互相残杀之苦,给予现代人仁慈宽恕,和陆共处,共存共荣,共享太平之乐。

  今天本人非常希望各位,能理解佛的慈悲,对于人类的重要,进而学习佛的慈悲,以慈悲心,作为今后做事处世的原则,本乎慈悲心,来培育下一代的个性。使佛教至情、至理、所拟合的无限慈悲,畅行于世间,活跃于人心,以达到改变人性的凶残,溶解人间的仇恨,促进人类仁慈博爱,共同创造幸福的将来之目的。

  四、慈悲的代表

  佛教的慈悲心,并非纸上空谈,而是有事实的表现,以及有历史的印证。例如:佛教徒处处忍辱,与世无诤,固然是基于慈悲;而佛教历史,从未发生任何流血战争,即使是饱受逼害(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三武灭佛),佛弟子们之所以能够忍辱负重,亦是基于慈悲的精神。至于历代高僧,内修忍辱行,对治嗔心以自利;外则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以利他,又何尝不是慈悲心的驱使?再说,弥勒菩萨,历劫修慈,将来成佛,绝对禁止杀生,固然是推展佛的慈悲;而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普门示现,无苦不拔,无乐不予,更足以代表佛教的大慈大悲。

  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佛告总持王菩萨:“善男子,汝等当知,今此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自在,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因此,观音菩萨,又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自从最初发菩提心,直至成佛,再由成佛后教化众生,久远劫来,皆本乎大慈大悲之心,实践大慈大悲之行,深得大悲心解脱法门。

  华严经观音菩萨亲自告诉善财童子:“我已成就菩萨大悲行解脱门,善男子,我此菩萨大悲行法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相续不断。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佛如来所,普现一切众生前,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以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或以威仪,或为说法,或现种种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为化现同类之形,与之同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险是拔苦,救护是与乐,观音菩萨专修大悲法门,无论现种种身,说种种法,现种种神变,作种种佛事,甚或一举手,一投足,皆从慈悲心生。无量劫来,本乎慈悲心,遍身尘刹,无苦不拔,无乐不与,因此,观世音菩萨,该是佛教无限慈悲的…

《四大菩萨 (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