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于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叁、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迹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像
四、慈悲的代表—稱念觀音的功德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各位,勤求無上智慧,是上求佛道,實踐無邊願行,是下化衆生。但當我們開始上求下化時,首先必須具備無限度的慈悲,然後始可展開弘法工作,建立利生事業,以完成佛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達到學佛、成佛之目的。因此,今晚要與各位討論的題目,是“無限的慈悲”。可分慈悲的意義,慈悲的類別,慈悲的需要,以及慈悲的代表四點來說明。
一、慈悲的意義
何謂慈悲?慈悲,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亦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佛教的大乘教義及利他的行爲,皆本自慈悲。而慈悲又本自人性的平等。所謂:“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凡有生命的動物,無論貧富貴賤,無論冤與親,人與畜,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因此,諸佛菩薩,從一切衆生,佛性平等,無二無別的觀念中,自然對一切衆生流露出無限的慈愛,願意無限度給予一切衆生的幸福快樂;自然對被衆苦逼迫,還末成佛的一切衆生,産生同體大悲至極同情,願意無條件的拔除一切衆生的憂悲苦惱。所以大智度論說:“大慈予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
這種拔苦與樂的大慈大悲,原是人類本具的天性,可惜人因固執自我,妄想發展自我,結果,被自我所蒙蔽,爲自我所困擾,無法沖破自我所編織的煩惱圈套,無法跳出自我所製造的私欲陷阱;致使人心慈悲喪失,同情心滅,正義無存。人與人相處,各私己所愛,各愛己所私,不得不強奪巧取,以強淩弱;聖潔的慈悲心,竟淪落爲卑鄙的自私心,尊貴的同情心,竟變爲狹小的占有欲。遂給人類製造無比的災難,給世界帶來無窮的鬥爭。
諸佛菩薩,由于親近善知識,轉愚成智,轉迷成悟,能覺悟往者不谏,知來者可追,剪除妄想,擺脫私欲,本乎無上智慧,實踐無邊願行,發掘人性的慈悲,而且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故能超越時空的限製,沖破種族的界限,無論此界他方,不管過去,現在,或未來,不問男女老少,不分貧富貴賤,是人或是畜,皆一律平等拔苦與樂。何止拔除一切衆生,生理上種種苦惱,同時拔除衆生心理上的煩惱;不特給予衆生生活上物質所需,且給予衆生精神上真理的啓示,令衆生法喜充滿。
這種無條件,無止境,無限度的慈悲,正是大乘行者濟物利生的資金,亦是大乘佛教拔苦與樂的基本功能。菩薩們曆劫修因,廣行六度、四攝,饒益有情,固然是基于慈悲;而釋尊降生娑婆,八相成道,展開覺世牖民的工作,到處轉*輪,擊法鼓,從朝至暮,說法利生,又何嘗不是慈悲的驅使。可以說,釋尊的心,是慈悲心,釋尊的行,是慈悲行,釋尊的一生,正是大慈大悲的總彙;離開慈悲,既無菩薩道可修,亦無佛道可成。所以法華經說:“如來室者,慈悲心是。”大涅槃經亦說:“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悲爲本。”據此可知,慈悲,正是建立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的基石,是大乘教義的核心,大乘菩薩的骨髓與靈魂。
二、慈悲的類別
在涅槃經中,佛說四無量心時,將慈悲分爲叁類:
(一)生緣慈悲
衆生,指凡有生命的動物,包括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道衆生。六道衆生無論是胎生、卵生、濕生、或化生,凡有生命,無不有苦。佛弟子因見衆生苦,起慈悲心,恒思拔苦與樂,名衆生緣慈悲。但是屬于初發的慈悲心,煩惱末除,我執末斷,內見有我,外見有人,人我之間,又有親疏之分,冤親之別,末能做到冤親平等,拔苦與樂,慈悲有限,非無限的慈悲。
(二)法緣慈悲
法、廣則指宇宙萬有諸法,狹則指組成人體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法。二乘聖人,因聞佛說四谛十二因緣等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悟無生理,斷我執,證真空涅槃。但僅知由五蘊等法組成的我空,不知能組成我的五蘊等法亦空。以爲衆生之苦,是由五蘊等法而生。遂起慈悲心,說緣生之我,無常、苦、空,開導衆生,令斷煩惱,破我執,離苦得樂。如涅槃經言:“法緣者,不見父母妻子親屬,見一切法,皆從緣生,是名法緣。”因緣五蘊等法所起慈悲,名法緣慈。但度生不廣,智慧有限,亦非無限的慈悲。
(叁)無緣慈悲
無緣,謂心無所緣。因爲諸佛菩薩,以無上智慧,證實相真理,知生佛平等,聖凡無二,不住凡夫之有爲,不住二乘之無爲;亦不住過去、現在、未來,離諸妄想分別,心無所緣。但因衆生不知諸法實相,心生執著,終日人我是非,分別取舍,作無邊的罪業,沈淪生死苦海,無法自拔。遂本乎無緣大慈,興同體大悲,倒駕慈航,隨流九界,平等拔苦與樂,名無緣慈悲。
無緣慈悲,是以智慧爲體,慈悲爲用。因有智慧,知法性空,終日度生,不見有能度之我,亦無所度之衆生,于其中間,更無苦可拔,無樂可與,所謂叁輪體空。因有慈悲,等視衆生,猶如赤子,苦樂與共,恒抱“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一己求安樂。”的悲願。入世救世,既平等無私,更廣大無限,盡未來際,愛護衆生,拔苦與樂,因名無限的慈悲。
叁、慈悲的重要
六道衆生,困居叁界,升沈不已,生死熾然,苦惱無邊,固然需要佛的慈悲救濟;二乘聖人,困居化城,迷失寶所,沈空滯寂,保果不前,更需要佛的慈悲教化。至于權教菩薩,雖然已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但未達實相,執著中道,內見有能度衆生的我,外見有可度的衆生,有相修行,住心布施,亦需要佛的慈悲開導。何況佛道遙遠,衆生難度,非佛慈悲的鼓勵與輔導,恐難免退墮,是以九法界聖凡,無不需要慈悲。
諸佛菩薩,以大慈大悲平等無私之心,救濟六道衆生,煩惱生死輪回之苦;給予涅槃真理生命永恒之樂。救濟二乘聖人,沈空滯寂,得少爲足之苦;給予回小向大,走向寶所,令證菩提之樂。救濟淺位菩薩,無明障道之苦;給予實相智慧,速得佛果菩提之樂。
特別是人間,而且是今時今日的人間,更急于需要佛的慈悲救濟。因爲現代人,由于內心貪嗔癡叁毒,所形成的矛盾與鬥爭,由于外界科學進步物質引誘,所導致的危機與苦難,非常急于需要佛的慈悲救濟,也唯有推動佛的大慈大悲精神,始可以停止人類的鬥爭,解救人世間的厄運。
雖然,佛的慈悲,並非實質的事物,可以供人擺設,或供人欣賞。但慈悲確實存在人間,而且其力量威猛無比,遠勝一般的武器。因爲武器,僅能威嚇人于一時,而慈悲以力量,卻能綿延至遠,無窮無盡。武器只能製伏人的行爲,無法改變人內心的邪惡;而慈悲卻能震撼人的心靈,淨化人的身心。人類所以揮動武器,策動戰爭,主要原因是內心的貪與嗔;而慈悲,卻能消滅人心的貪嗔。所以,慈悲何止是有益世道人心的良方,是救急扶危的聖藥,簡直是殺人武器的克星,人類的救星。今後人類前途的安危與苦樂,實在維系于人心的慈悲。
假如現代人,皆能學習佛的慈悲,運用慈悲的力量,使人溶化仇恨,停止戰爭;使人悔過自新,棄暗投明;使人以仁愛代替憎恨,以寬恕代替征罰,以奉獻代替占有,以隨喜協助之心,代替妒忌與障礙。當然可以救拔現代人憤怒敵對,互相殘殺之苦,給予現代人仁慈寬恕,和陸共處,共存共榮,共享太平之樂。
今天本人非常希望各位,能理解佛的慈悲,對于人類的重要,進而學習佛的慈悲,以慈悲心,作爲今後做事處世的原則,本乎慈悲心,來培育下一代的個性。使佛教至情、至理、所擬合的無限慈悲,暢行于世間,活躍于人心,以達到改變人性的凶殘,溶解人間的仇恨,促進人類仁慈博愛,共同創造幸福的將來之目的。
四、慈悲的代表
佛教的慈悲心,並非紙上空談,而是有事實的表現,以及有曆史的印證。例如:佛教徒處處忍辱,與世無诤,固然是基于慈悲;而佛教曆史,從未發生任何流血戰爭,即使是飽受逼害(如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叁武滅佛),佛弟子們之所以能夠忍辱負重,亦是基于慈悲的精神。至于曆代高僧,內修忍辱行,對治嗔心以自利;外則弘揚佛法,教化衆生以利他,又何嘗不是慈悲心的驅使?再說,彌勒菩薩,曆劫修慈,將來成佛,絕對禁止殺生,固然是推展佛的慈悲;而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普門示現,無苦不拔,無樂不予,更足以代表佛教的大慈大悲。
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佛告總持王菩薩:“善男子,汝等當知,今此會中,有一菩薩摩诃薩,名觀世音自在,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因此,觀音菩薩,又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自從最初發菩提心,直至成佛,再由成佛後教化衆生,久遠劫來,皆本乎大慈大悲之心,實踐大慈大悲之行,深得大悲心解脫法門。
華嚴經觀音菩薩親自告訴善財童子:“我已成就菩薩大悲行解脫門,善男子,我此菩薩大悲行法門,平等教化一切衆生,相續不斷。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佛如來所,普現一切衆生前,或以同事攝取衆生,或以色身攝取衆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攝取衆生,或以音聲,或以威儀,或爲說法,或現種種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爲化現同類之形,與之同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離險道怖,……。”離險是拔苦,救護是與樂,觀音菩薩專修大悲法門,無論現種種身,說種種法,現種種神變,作種種佛事,甚或一舉手,一投足,皆從慈悲心生。無量劫來,本乎慈悲心,遍身塵刹,無苦不拔,無樂不與,因此,觀世音菩薩,該是佛教無限慈悲的…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