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岸邊漁民,聽慧谔說明來意,大受感動。張氏漁翁獻出住宅,讓慧谔和尚供像安居。改名爲“不肯去觀音院。”而慧谔和尚,亦成爲普陀山的開山始祖。
普陀山名勝古迹甚多,佛教寺庵百數十座。其中位于白華頂南靈鹫峰下的普濟寺,是供奉觀音菩薩的主刹。開辟深遂,殿閣七重,建築總面積爲一萬一千四百平方米。宏偉莊嚴,氣勢非凡。其中圓通寶殿,是觀世音菩薩正殿,建于清朝康熙雍正年間,高六丈余,廣十四丈,闊八文,內供八米多高觀音聖像。四周塑有觀音菩薩叁十二應身,其余殿堂僧舍,約二百余間。亭臺樓閣,十分壯觀。普濟禅寺,位于前山,與後山的法雨禅寺,及山頂之慧濟禅寺,合稱普陀叁大寺。其他曆代興建大小寺庵,約二百余間。
普陀山最著名的山洞,是海潮音洞,及梵音洞,潮音洞位在沙岩之中,高約數丈,洞內怪石磷磷,海水湧入,其聲如雷,遊客僅可立于天窗外俯視,不能入內。梵音洞在青鼓山下,高數十丈,洞底崩石累累,海水接踵而來,水花飛濺,聲如龍吟虎嘯,誠心朝山進香的有緣人,能見觀世音菩薩于洞中現身。
普陀山既爲四大名山之一,遊客固多,而僧人由各地雲集挂單者亦衆。難免聖凡混雜,良萎不齊。何況羅漢境界,往往隱德露癡,遊戲人間。凡人肉眼不識,自會發生誤會。觀世音菩薩,爲衛護道場,對破戒僧人,固然慈威兼施,而對蓄意擾亂道場之人,亦每現身點化。
據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拜訪普陀山。當其微服上山,立即被化緣和尚包圍,並將所得,就地聚賭,令乾隆皇十分反感。回宮後將所見奏知母後,並欲大興問罪之師,但因母後善言相勸作罷。豈料第二次下江南,再訪普陀山時,和尚何止包圍化緣,且叁五成群,吸姻飲酒,喧鬧不已,醜態畢露。乾隆喝問:“因何不守佛門清規?”竟然有人回答:“此是海外家風,羅漢境界;即使皇帝在此,亦管不了。”真氣煞乾隆,誓必發兵捕殺;雖然母後再叁勸告,勿作殺業,而毀名山,亦難息怒。是以第叁次下江南時,帶備兵船,再訪普陀。
及其登山一看,聚賭的人數更多,下注更大;而且衣冠不整,男女混雜。乾隆心想,窮和尚何來許多銀兩,讓我來豪賭,看你窮和尚如何賠償。隨即掏出大堆銀兩下注,旋即被和尚吃掉,一連數次皆輸,最後將僅有銀兩孤注一擲,竟然輸光。氣極將頭上寶冠除下押上,又被一衣衫檻褛的和尚贏去。往頭上一載;乾隆盛怒之下,再脫下龍袍作爲賭本。結果,又被一個女人贏去,往身上一披,並問皇帝還有何物可賭?皇帝隨即命同來官兵包圍前寺,下命捉捕和尚。
聚賭之衆,見被包圍,唯有陸續走進大殿。及軍隊趕到大殿,人影全無,而皇帝寶冠,卻載在羅漢頭上,皇帝龍袍,則披在觀世音菩薩身中。至此:乾隆始知自己所見,真是羅漢境界,菩薩神變;隨即叩頭謝罪,笃信佛教。普陀山于悠悠歲月中,雖然幾經興廢,于今仍然屹立不倒,遊客如雲,朝山者衆,被菩薩感化而改邪歸正,笃信佛教者,不知凡幾。可見觀世音菩薩衛護道場之威德神力,實不可思議。
(3)西藏的布達拉宮
西藏的POTALA,是座位于瑪魯赫裏,MARUHOIRI大岩山頂上的DL喇嘛宮殿。周約一裏,普通稱布達拉(亦音補陀洛)。興建年代,大約在西曆五八一年,當時宮殿規模較小,至十七世紀末葉,DL喇嘛在位時,有一執權僧人,名松格吉雅若,繪畫宮殿改建圖,于十八世紀建造成今日所見雄偉莊嚴的布達拉宮。據說,布達拉宮佛殿之靈塔,金壁輝煌,上段安置純金的觀音聖像。像內部封存有傳說出松茲堅布教王從印度迎回佛陀時代留下的觀音聖像。西藏自古,便以觀音菩薩爲開國之祖。而曆代國王,多信仰觀世音菩薩。因此:西藏人在尊崇國王的同時,亦信仰觀世音菩薩。
此外,有說中國熱河承德的補陀洛寺,日本紀伊的補陀落,下野的日光島,還有朝鮮的洛山,都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事實上,菩薩悲心救苦,不舍任何衆生,有機則應,無感不通。然則,凡供養觀世音菩薩聖像的佛教寺院,無不皆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凡有苦難災患之處,無論此界他方,皆有補陀洛迦山。苦惱衆生,但能一心稱念菩薩聖號,菩薩無不尋聲救苦,令得安樂。可謂聖迹處處,並不限于補陀迦山。
(五)觀音菩薩的聖像
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來,無論因中度生,或果上施化,皆觀機設教,隨類應身。所謂:“現種種形,說種種咒,現形說咒,皆以無畏施于衆生。”其聖像之多,實不可計量,然其流傳世間,爲衆生供養的聖像,多爲手執楊枝,持淨瓶的白衣觀音。千手千眼觀音,與十八臂的准提觀音。佛經記載:則有六觀音、八觀音、二十五觀音,與叁十叁觀音等。
六觀音有二種說法:據天臺教義,六觀音指大悲觀音,大慈觀音,獅子無畏觀音,大光普照觀音,天人丈夫觀音,大梵深遠觀音。如摩诃止觀中說:“大悲觀音破地獄道叁障,此道苦最重,宜用大悲。大慈觀音,破餓鬼道叁障,此道饑渴,宜用大慈。師子無畏觀音,破畜生道叁障,獸王威猛,宜用無畏。大光普照觀音,破阿修羅道叁障,阿修羅道猜忌嫉疑,宜用普照。天人丈夫觀音,破人道叁障,人道有事理,事伏憍慢,稱天人,理則見佛性,稱丈夫。大梵深遠觀世音,破天道叁障,梵是天王,標王得臣。
若依密宗,六觀音是指千手觀音,聖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准胝觀音,如意輪觀音等。其中聖觀音,是菩薩的主體,亦即是正身,法華法會,楞嚴法會,以及十方佛前所現身的觀音,皆是聖觀音,其余皆是隨機應化身。
日本真言宗以此二種六觀音,配以六道,有偈雲:“大悲千地獄,大慈心(聖)餓鬼,獅子馬頭畜,大光面修羅,天人准泥人,大梵如意天。”意謂千手千眼及大悲觀音,能救地獄衆生惑業苦叁障道。聖觀音及大慈觀音,能消餓鬼道叁障,馬頭觀音及獅子無畏觀音,能拔畜生苦,十一面觀音,及大光普照觀音,能教化阿修羅衆。准胝觀音,及天人丈夫觀音,能饒益人道有情。如意輪觀音及大梵深遠觀音,能教化天道衆生。
八觀音則有叁種不同說法:一是攝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經曼荼羅儀軌中所說的,不空絹索觀音,毗俱胝觀音,十一面觀音,馬頭觀音,忿怒鈎觀音,如意輪觀音,不空觀音,一髻羅刹觀音。其次是佛學大辭典所說觀音曼荼羅八大菩薩:一金剛觀自在菩薩,二與願觀自在菩薩,叁數珠觀自在菩薩,四鈎召觀自在菩薩,五除障觀自在菩薩(亦雲施無畏),六寶劍觀自在菩薩,七寶印觀自在菩薩,八不退轉金輪觀自在菩薩。
再其次是真言宗依據大本如意經所立的八大觀音:一圓滿意顯明王菩薩,二白衣自在,叁髻羅刹女,四四面觀音,五馬頭羅刹,六毗俱胝,七大勢至,八陀羅觀音。
在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中,則說有二十五觀音,甚至四十觀音。在此經中佛告阿難:“觀音菩薩住無畏地,得二十五叁昧,能壞叁界二十五有之苦。如經雲:“是觀自在菩薩,昔于千光王靜住如來所,親受大悲心陀羅尼已,超第八地,心得歡喜發大誓願。應時具足千手千眼,即入叁昧名無所畏,于叁昧中,湧出二十五菩薩。是諸菩薩身皆金色,具諸相好,如觀自在。亦于頂上具十一面,各于身上,具足四十手,每手掌中有一慈眼。諸如是等化菩薩衆,圍繞而住。觀自在菩薩才出叁昧,告諸菩薩言:汝等今者,蒙我威力,應往二十五界,破其愛有……”二十五菩薩,各入叁昧,各于四十手中,出現四十菩薩,如是合成千手千眼菩薩。以壞叁界二十五有之苦。
其二十五菩薩是:代苦觀自在,與智觀自在,施滿觀自在,除戰觀自在,除愚觀自在、進益、觀正、施無畏、施光,與甘露、見天、施妙、見樂、降魔、靜慮、作文、見禅、愍定、調直、空惠、護聖、清淨、正法、離欲、不動等觀自在。
其四十菩薩是:與願、持索、寶缽、寶劍、金剛、持杵、除怖、日精、月精、寶弓、速值、藥王、拂難、持瓶、現怒、鎮難、持環、分荼利、見佛、鏡智、見蓮、見隱、仙雲、禅定、天花、破賊、念珠、持螺、縛鬼、法音、智印、鈎召、慈杖、現敬、不離、大勢、般若、不轉、灌頂、護地等觀自在菩薩。
至于叁十叁觀音,其一是指法華經中所說,應叁聖身,六天身,五人身,四衆身,衆婦身,二童身,力土身,以及天龍人非人等十類十身,加以菩薩本身,合名叁十叁觀音。其次是佛學大辭典引古人偈頌中所說廿七觀音,再加天臺宗所立之六觀音,合名叁十叁觀音。頌曰:“不空絹索不空勾,夜輸多羅忿怒勾,阿魯利迦如意輪,圓滿意願大隨求,利樂金剛滅惡趣,一髻羅刹多羅女,蓮花發生披葉衣,千手千眼十一面,大吉祥明水吉祥,大吉祥變大勢至,大明白身毗俱胝,大吉大明及豐財,馬頭自身自處尊,又加六大叁十叁。”
再其次是:楊柳觀音,龍頭觀音,持經觀音,圓光,遊戲,白衣,蓮臥,隴見,施藥,魚籃,德王,水月,一葉,青頭,威德,延命,衆寶,岩戶,能靜,阿耨,阿麼提,葉衣,琉璃,多羅,蛤璃,六時,普慈,馬郎婦,合掌,一如,不二,持蓮,灑水等叁十叁觀音。
此外,其他經典記載,還有衆多觀音,但皆不離一聖觀音。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言:“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故我能現衆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其中或現一首叁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二臂四臂……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叁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衆生,得大自在。”觀音菩薩,自從證得耳門圓通,深得佛心,位居究竟,能于十方現種種形,說種種咒,皆以無畏,施于衆生,故其聖像,變化多端,我等凡夫心量,豈能測知,上文僅依各經,記述菩薩億萬應身之一二而已。
(六)稱念觀音的功德
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法門,利益衆生…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