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普賢,隨肩搭背,萬世流傳。”後人始知是菩薩應世。
(二)普賢行願的德目
普賢菩薩所說的十種廣大行願,其德目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
(1)禮敬諸佛
禮是身禮,敬是心敬。以清淨恭敬的身心,禮盡十方叁世諸佛。普賢行願品說:“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人能遍禮十方過去,以及現在一切諸佛,當然是信仰佛的智慧,景仰佛的德行,對諸佛的教化,歡喜奉行,自然可改變身心,止惡行善,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人能敬禮未來諸佛,無異是對自己及一切衆生的人格尊重,因爲自己及衆生,皆是末來之佛。
人能對自己尊重,自然不敢懈怠放逸,自甘墮落;人能對他人尊重,自當不敢輕慢他人,陷害衆生。然則敬禮叁世諸佛的結果,既令人淨化身心,發奮向上;還可以促進人間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協助。使人際關系,充滿和諧與歡樂;使國際關系,取消戰爭,共存共榮!
禮敬有種種不同方式,華嚴疏鈔清涼國師,依寶意叁藏法師所說七種禮,再加叁種,合爲十種禮。
一是我慢禮:禮佛人,我慢貢高,身如硾之上下,心不莊重。
二是唱和禮:如修禮忏法時,口隨衆唱和,身隨衆頂禮,但高聲喧雜,辭句渾亂,心打妄想,意不專一。這二種禮佛,徒具形式,皆不如法。
叁恭敬禮:心生恭敬,五體投地,頭面接足皈命禮。
四無相禮:身在禮佛,心入法性,無能禮之我,亦無所禮之佛,能所空寂,名無相禮。
五起用禮:雖無能禮所禮,但能普運身心,遍禮諸佛。如華嚴經言:“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六內觀禮:向內觀照,但禮內在法身真佛,不向外求。
七實相禮:能禮所禮,內佛外佛,同一實相,理性平等,本無差別,禮無可禮。
八大悲禮:因物我同體,故我遍禮諸佛,即等如一切衆生遍禮諸佛。以自己禮佛功德,回向法界衆生,因名大悲禮。
九總攝禮:總攝前六種淺深之禮爲一觀,一禮一拜,皆具足前之六種禮,而進入事事無礙,及事理無礙的境界。
十無盡禮:如入帝珠網,無窮無盡,又如一簍孤燈,處于四隅,四維上下,十方明鏡中,即此一燈,便變成無窮無盡之燈,禮佛亦然,行者以清淨身心,現于十方諸佛智慧光中,則能禮所禮,亦無窮無盡。如普賢菩薩言:“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因名無盡禮。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禮敬諸佛,非不如法的我慢禮及唱和禮,而是以清淨叁業,五體投地,捧足殷重,恭敬至誠,深入法性,離能所相,普運身心,禮諸佛已,不見能禮所禮。于深達實相,理性平等時,本乎大悲心,觀想自己禮佛,等如一切衆生禮佛,遍代一切衆生,禮無盡諸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倦。果能如此,才是普賢無邊願行的第一種:禮敬諸佛願。
(2)稱贊如來
稱謂稱揚,歌頌,贊謂贊歎。如來,是佛十種通號之一。普賢菩薩于十方叁世諸佛前:“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亦教善財童子及華嚴海會諸大菩薩,甚至十方一切衆生,皆應以無盡美妙的言辭,稱揚贊歎,十方叁世諸佛的功德。
因爲稱贊佛的功德,能啓發人的心智,能激發人的菩提心,能鼓勵人向佛學習。至于稱贊未來諸佛功德,無異是對自己及一切人的贊美。何止給人鼓舞,更能使人化敵爲友,化幹戈爲玉帛。何況人能以善言代替惡口,以稱贊代替怒罵,以真實語言,代替妄言绮語,現世即得口業清淨之益,來生更獲辯才無礙之報,何樂而不爲?
所以,稱贊如來的結果,直接便可以啓發人的心智,使人口業清淨,辯才無礙;間接可以取消人間的毀謗怒罵,口舌之爭,甚或止息世界戰爭,導人類于和平與安甯。
(3)廣修供養
廣是廣大、衆多,修是如法進行,供是供給。但能供養諸佛不名廣,但能以四事等聚寶財物布施不名大。未能叁輪體空,則不如法。今此十大願王中的廣修供養,不但供養十方叁世諸佛,且包括十方法界一切衆生;不謹以內外財寶布施,還能以法布施。同時,深入法性,稱性而修。如普賢行願品雲:“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以燈燭,一一皆如炒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同時能“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無論財施、法施、皆盡空遍法界;無論能供所供,皆廣大無比。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因名廣修供養。
學佛人能學普賢菩薩,以財法二施,廣修供養,既然供養十方過去與現在佛,更能供養十方末來佛的一切衆生,然則,財供養必能供給一切衆生資身之具,解決民生艱苦,物質困乏;法供養必能充實人類精神空虛,解除人精神饑渴。結果,將使貧者富,愚者智,迷者悟,邪者正。由是可知,出家人廣修供養的行爲,確能利益衆生,覺悟群迷,造福社會。
(4)忏悔業障
梵文忏摩,意譯乞諒,寬恕。華文悔過,是悔悟既往的過失,誓必策進將來。梵華合言,名爲忏悔。業是業力,人之身口意叁業,所作一切犯罪行爲,能障礙聖道,謂之業障。業障有叁種:
一是煩惱障:指人心中貪嗔癡等煩惱,能惱亂人心,能阻礙人進修聖道,名煩惱障。二是業障:人的身口意叁業,所作不善之業,能阻礙人進德修業,名爲業障。叁是報障:由叁業所作惡因,將招感叁塗苦果,謂之報障。今雲忏悔業障,似偏于第二種業障,實則叁障皆忏,如普賢行願品言:“我昔所作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意語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此外,修道有五障:一煩惱障,謂貪嗔癡等根本煩惱,障礙淨心,妨害道業,使人不得進入佛的正法。二業障,由過去所作五逆十惡,或誹謗叁寶的惡業,障礙生逢佛世,見佛聞法。叁生障,謂生于叁塗八難之處,障礙聽聞學習佛法。四法障,雖生無障之處,又有悟道的機會,但因先世障法因緣,不逢善友,不聞佛法。五所知障,雖逢善友,得聞佛法,又因世智辯聰,固執己見,不肯信受佛法,不肯接受善言勸谏,妨礙進修般若,名所知障。古之讀書人,及現代的知識份子,多有此障。又大智度論言:“欺爲信障,怠爲進障,嗔爲念障,恨爲定障,怨爲慧障。”總之,一切犯罪心理,犯罪行爲,皆能障聖道,妨礙善業,皆是業障,皆當忏悔。
忏悔的方法有叁:
一作法忏,先興起七種心,一慚愧心、二恐怖心、叁厭離心、四發菩提心、五怨親平等心、六念報佛恩心、七觀罪性空。于佛前緣想,十方諸佛菩薩及聖賢僧,合掌敬禮,披陳過失,求哀忏悔。或于衆僧前求忏悔,揭露身心所犯過失,誓不再造。至于忏法,古德依經作有法華忏、方等忏、大悲忏、淨土忏、地藏忏、梁皇忏及慈悲叁昧水忏等課本,依之修禮,至誠忏悔,可滅身口意犯戒之罪。
二取相忏:謂于修定時作觀,或于念佛修行時,念念悔過,感佛來應,摩頂授記,或放光現瑞,名取相忏,可滅煩惱性罪。
叁無生忏:又名無相忏,或實相忏。即是正心端坐,念無生理,觀罪性空;或止息身心,正念真如,契入實相。可滅障礙中道無明。古人言:“罪由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皆空,是則名爲真忏悔。”就是無相忏。
觀普賢經言:“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當知人非聖賢,熟能無過?何況衆生,一向不明佛法,不信因果,不識善惡,不知邪正,只憑主觀妄想分別,胡作非爲。即使今生奉公守法,宅心仁慈,又焉知宿世未種惡因,當感惡果。是以忏悔,非唯出家人自救之法,亦是一般人改往修來的良方。若能誠心忏悔,痛改前非,既可滅罪,還可生福。
佛弟子中的提婆達多,曾犯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以醉象踏佛,及害蓮華色比丘尼等極重之罪。直至臨終,猶生惡心,以毒塗指,欲想害佛。當時,地生猛火,焚燒其身,被逼産生一念悔意,想向佛求救,僅稱“南無”二字,便已氣絕身亡,直墜地獄。因其罪孽極重,應墮阿鼻地獄,長期受苦,但因臨終一念悔意,及出家善根功德,故僅受一劫之苦,即可上生天上,于六十劫內不墮叁塗。天報命盡,下生人間,出家學道,法名:“南無。”
又提婆達多的好朋友阿世阇王,曾殺父禁母,枉殺無辜。由于宿生善業因緣,突然省悟,自責不已,因往佛前求哀忏悔,從佛修學,積極向善。以此忏悔修善功德,雖仍然難免地獄果報,但得重罪輕受,縮短地獄受苦時間,僅入拍球地獄,即轉生天,二十劫不再墮叁塗,最後報生人道,出家修行,證辟支佛果。
佛滅度後一百年間,印度有王名阿育,個性凶殘好殺,設人間地獄,命劊子手耆厲,濫殺無辜。人間地獄室中,陳列各種殺人刑具,作爲殺人武器,凡誤入者必死無赦。時有一名爲海比丘,遙見此人間地獄,樓房高廣,外表富麗堂煌,以爲是富豪之家,進入化緣,及見各種刑具陳列,恐怖欲出,已爲耆厲所擒,欲行死刑,爲海比丘,並不怕死,只恨出家多年,道業未成,就此斷送性命,實在不值。因求援刑一月,以便精進辦道,然後就死。耆厲不肯,因爲海比丘苦苦懇求,僅允寬限七日。由于七天時間有限,爲海比丘端坐一旁,忘餐廢寢,精進修觀。直至最後一天,限期已到,仍末開悟,焦急萬分。傍晚,人間地獄,處決一名失節婦女,爲海…
《四大菩薩 (無邊的願行—普賢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